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实践及政策建议
2020-11-11 16:17:52 作者:路征等 来源:汉唐盛世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实践及政策建议
2018-02-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等问题开始日益突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壮大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同年8月,国家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开始布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工作。2013年6月,农业部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正式实施。到2015年,我国共确定了4个整省、21个整市和487个示范县作为试点地区,试点范围逐渐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很多学者开始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同时各地区也开始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第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陈胜祥和刘雅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和培育路径存在偏见,新型职业农民所从事的行业不应仅限于农业,因此应对相关制度进行改进。在培训体系方面,很多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主要存在培训对象标准度低、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相关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培训资源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高杰和王蔷,2015;张胜军等,2014);王丽萍等(2015)通过对攀枝花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分析,认为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培训资源分散、培训体系缺乏统筹及长远规划等问题较为突出。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措施。朱启臻(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发展需要特定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例如,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充分的社会尊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环境;朱奇彪等(2014)采用定量分析,对种植业农户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性别、收入、政府培训补贴等对参与培训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并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和投入力度;田英和安宝洋(2015)借鉴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实际,建议推行整体性教育、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教学和建立能力认可机制。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地方行动。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也激起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多地区开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例如,陕西省明确了整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相关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陕西安康市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出培训学校与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福建龙岩市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出台了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并建立了担保基金、新型保险等配套政策;江苏泰州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多样化,同时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并进行政策扶持。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和地方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处于试点阶段,有必要对试点地区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和剖析,为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4个试点县(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实地调查,从宣传方式、对象甄选机制、师资与课程体系、本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各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试点地区实践经验总结分析,也为其他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调研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概况
通过分析西部各地区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选择了四川省两个县级市阆中市和崇州市、陕西省靖边县、甘肃省武山县作为调研地。其中,阆中、崇州、靖边均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县(市),武山为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县。4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四川省阆中市于2013年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该地区结合建设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市这一总体目标,主要挑选专业大户、大学生村官、合作社组织骨干等为学员,并采用“半农半读,送教下乡”的教学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已开设了水果、蔬菜、观光农业等众多类型的培训班。截至2015年,全市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350人,其中,取得初级职业农民证书4105人,中级职业农民证书233人,高级职业农民证书12人。
甘肃省武山县于2014年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武山是全国著名的蔬菜大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急迫性和需求性更加强烈,但开展初期经验缺乏,且面临着资金不足、农民认识程度不高、甄选难度大等困难。通过积极探索,在宣传方式、甄选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截至2015年,全县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2人,其中取得初级职业农民证书222人,中级职业农民证书36人,高级职业农民证书4人。
陕西省靖边县于2012年被列为全国100个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区。靖边县先后出台了《靖边县新型职业农民“一对一”帮扶办法》《靖边县新型职业农民“九免九补五优先”鼓励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截至2015年,全县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其中,取得初级职业农民证书607人,中级职业农民证书84人,高级职业农民证书8人,另有拟定高级职业农民24人。
四川省崇州市于2012年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崇州市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培育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在国内一致受到赞誉的“崇州模式”,农业职业经理人模式受到了广泛认可。截至2015年,全市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960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达1460人。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方式
各地结合当地特点和对象偏好,在宣传方式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分别采用了多渠道综合性宣传、针对性宣传、“榜样”宣传和下乡入户面对面宣传的宣传方式或手段(表1)。
第一,多渠道综合性宣传。靖边县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各涉农企业协助的形式进行培训宣传。在具体方式上,综合采用了乡镇及村的宣传栏、宣传手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直通车下乡、各涉农企业动员员工等多种形式。
第二,针对性宣传。阆中市在匹配本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乏了解认识、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成本以及需要短期内见成效等因素,在宣传上采用重点对象针对性宣传的策略,即以种养大户、 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骨干为重点对象,进行针对性宣传。
第三,“榜样”宣传。崇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方面,十分注重发挥成功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宣传已取得显著业绩的新型职业农民,来提高培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种宣传方式更加形象、生动、有说服力,能有效提高农民的参培积极性。
第四,下乡入户面对面宣传。武山县利用其培训机构多元化的优势,由农广校、畜牧局及其他农业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主动深入到乡村,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多采用入户交流宣传方式,选择一些优秀农民代表作为重点对象,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其保持联系和沟通,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政府也采用宣传栏、广播等方式进行配合。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甄选方式
培训对象的选择对培训成效有重要影响,各地因而在对象甄选上也进行积极探索(表2),其中,阆中和崇州都选择了特定对象作为培训对象,武山县采用逐级推荐的办法,而靖边县则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标准,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才能报名参加培训。
(一)标准化
靖边县在报名时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但制定了相应的拟参培人员筛选标准。最初要求参培农民必须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年龄在18岁到65岁之间。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不断摸索,后来在原有甄选标准之上又加入了参培人员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喜欢从事农业生产等条件。这表明,该地区甄选对象上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和细致化。
(二)推荐制
武山县在甄选对象上实行推荐制,通过逐级推荐甄选出最终参培人员。首先由基层工作单位向乡镇政府推荐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热爱农业的农民或者农业生产大户,经乡镇政府再次审核筛选后报送县农广校等培训机构,最后由培训机构综合考察并确定最终参培人员名单。此外,若有农民通过上述程序未获得成功推荐,但又确实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十分热爱农业生产并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经申请,培训机构可通过综合考察决定是否适合参加培训。
(三)精准式
四川省阆中市和崇州市都采用了精准式甄选方式,培训对象主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骨干力量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一方面,这部分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农业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强,同时具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农业生产。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与教学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和教学安排上,各地根据当地现实情况,采用了各具特色的师资配置和教学安排。
(一)崇州:实施一对一导师服务,教材上统编与自编相结合
在师资队伍方面,市农广校从“一校两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和其他本地机构中挑选专家学者和农技推广人员作为培训教师。同时,建立了导师制度,实行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一对一“保姆式”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主动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个性化成长指导与专业服务;在培训教材方面,一方面农广校统一订购由中央农广校编写的培训教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编印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教材。此外,在后期的工作中,崇州市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完善精品课程,不断提升培训效果。
(二)阆中:就近建立教学点,依对象差异设置培训班
阆中市在培训初级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根据农家乐的分布密集程度就近建立教学点进行开课培训,教学地点通过与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协商确定。但由于村、乡镇教学场所较为简陋,而且缺少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多元化,进而影响了参培农民的学习质量。为此,阆中市还遴选了4家培训机构,并督促其完善教学设备和师资配备。就近建立教学点有利于节省农民参加培训的时间成本,实现了培训、生产两不误;在培训班设置上,阆中在综合考虑参培人员学历、素质、特长、兴趣等因素,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为中职班、短期培训班(3天或4天)和中期培训班(15天左右)。其中,短期和中期培训主要针对具有较低文化水平的农民,进行偏重具体技能方面的培训,中职班则主要针对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大户,侧重理论知识和生产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
(三)靖边:开展多元化合作,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靖边县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和“空中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之外,还组织参培人员、授课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等前往陕西榆林、陕西银川、山东寿光等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观摩考察,分析自身培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学习和吸取其他地方先进培训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自身的培训水平。此外,为方便教学管理和利用互联网沟通便利的特点,靖边县农广校还于2015年与当地电信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以优惠价格为每位参培农民配购智能手机,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农广校官网、短信等平台及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信息传递给农民;县农广校等培训机构还积极与涉农机构合作开展培训。一是与涉农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涉农企业为培训机构提供帮助和支持,培训机构为涉农企业输送农业人才;二是与当地农业现代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合作,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利用他们提供的教学场所和设备,让农民亲身观察、操作实练,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多元主体进行合作,探索出“支部+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和“支部+企业+基地”等特色合作模式。
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本地优势资源利用
除在宣传、对象甄选、师资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经验之外,各地区还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
(一)阆中:结合本地旅游业发展优势
阆中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在此基础上,阆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更注重与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结合,传授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宣传和对象甄选上,也紧密配合本地特色,采用针对性极强的宣传和甄选方式,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学方面,通过就近设立教学点开课培训,有效节省了培训时间和成本。就近设立教学点虽然面临着师资和设施配备难问题,但只要能有效整合资源予以解决,“就近设点”这一模式将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可为建立农村“社区学校”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二)武山:注重匹配本地特色农业发展
武山县拥有国家级蔬菜生菜基地,主要种植韭菜、蒜苗、西红柿、莴笋、洋葱等特色蔬菜。因此,武山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充分利用了其蔬菜大县和“一村一品”优势构建多元化培训平台,经过培训后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武山县发展有机、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人才资源。
(三)靖边:注重资金扶持
靖边县作为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水平领先,财政收入较高。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正因为如此,靖边县农广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授课,并通过与企业合作,为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民分发智能手机以提高交流沟通效果。此外,该地区还实施了“九免十补五优先”(九免:免费培训、免费认定、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免费测土配方、免费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免费提供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免费提供羊子疫病防治服务、免费提供优质种羊精液和免费提供人工授精技术服务;十补:补贴职业农民培育,补贴农民技术员,补贴产业带头人,补贴名优品牌,补贴羊子生产,补贴马铃薯生产,补贴玉米生产,补贴蔬菜生产,补贴购置农机具;五优先:职业农民优先享受惠农政策、优先安排项目、优先提供金融信贷、优先参保、优先享受专家服务)培训扶持政策,有力地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成效。
(四)崇州: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优势
崇州是隶属成都市的县级市,而成都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考虑到所处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崇州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十分注重与临近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获取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也成为崇州市成功建立导师制度、实行一对一“保姆式”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七、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西部地区三省四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的实地考察,本文从宣传、甄选、师资和教学等方面对4个试点县(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调研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也普遍反映在参加培训后,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信心有所增强。各试点地区通过实践探索,获得宝贵经验对我国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对其他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然,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调研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例如,阆中在就近建立培训地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完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压力,武山的培训场地和相应教学设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靖边的“空中课堂”教学和“送教下乡”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崇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模较大且有特色,但在其
他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本文认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或完善。
(一)建立多元的信息宣传体系
多元化的信息宣传体系是宣传途径、宣传内容、受众人群、宣传方式有机结合的宣传体系。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通过适宜的宣传途径,进行不同内容的宣传,由此构建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体系,进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力和农民参培的积极性。在宣传内容上,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政府政策文件或国内外先进培训模式,应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式宣传,以让农民更清楚地了解培训政策、方式和即将带来的好处。同时,可参考崇州市的做法,将典型事例(包括成功个案和失败个案)、先进个人事迹等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发挥典型和榜样带来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宣传途径上,应选择贴近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方式。例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国家配置的农技推广宣传车进行宣传,组织相关人员下乡进行“专题讲座”,针对青年人更乐倾向于接受网络宣传的特点,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等等。
(二)建立有效的培训对象甄选体系
为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同时确保培训效果,建议进一步完善培训对象的甄选方式。培训机构可实施知识基础考察或入学考试与特招相结合的机制:首先,制定统一甄选标准以提高甄选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具体指标包括年龄、学历、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类型、是否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等;其次,对符合硬性条件者以面试形式进行知识基础考察,面试评委可由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相关人员构成,考察其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对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基础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农民,准予适当“跳级”,即允许其不参与初级、中级培训而直接接受高级职业农民培训;第三,培训机构可对在农业生产技术、农机实用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其未完全达到统一甄选标准的农民实行“特招”,如学历未达标的农业生产大户、收入未达标的农机技术人员等人群,可建立绿色通道进行特招。
(三) 构建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培训效果有重要影响,应在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和学习资料配备上进行一些改善。
一是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要,实行“菜单式”课程设计,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培训机构要在充分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特点、掌握参培人员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期望获得的知识等基础之上,安排教学师资与课程,确保农民接受培训后能对其农业生产产生直接效果,这十分有利于增强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
二是建立合理的学习时间标准。培训机构应在综合考虑课程内容量、农民实际接受能力和空闲时间的基础之上,合理安排课时量和培训时间,实现在不耽误农时情况下提高培训效果。首先,可依据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时间占全年时间的比重,针对初级、中级、高级3种不同层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安排设置对应的培训总课时以及各培训内容所占的课时比例;然后,根据农业生产时间和周期安排培训时间,在农闲时开展集中理论授课和外出参观学习,而在农忙时,可采用培训教师下乡进行田间授课的方式,帮助农民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是优化教材和学习资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是实用技术培训,更是对参培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文化知识、政策解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现阶段侧重于技能培训的模式不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因而还需进行改进:在教材方面,可借鉴崇州模式,将中央农广校编写的统一教材和本地机构编写的本土针对性教材相结合,确保教授内容既具有全局性和政策性,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编写习题集和实训题集,作为参培人员课后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参考,提高参培人员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
本文摘编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同名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