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

2020-11-11 15:30:32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简介:郑劭育(1972-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市宁海县胡陈成人学校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农村成人教育研究。浙江 宁波 315623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后,2018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为乡村社会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进入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但在国家现代化新征程中,乡村的振兴需着力解决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资金等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次对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新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该如何做。
 
: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培训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510(2019)01-047-07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已进入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
 
201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它围绕乡村振兴中人力、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发展难题。在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精准性培训,提升乡村农民素质技能,以满足区域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帮助全乡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助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发展难题。
 
一、概念的界定
 
1.新型职业农民
 
早在1966年,美国学者Eric R.Wolf就对职业农民给出了界定,他认为,职业农民是把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在开放的市场中获得农产品收益的最大化。[1]我国在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的特征,体现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机结合。[2]当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有着多种考量。学者朱奇彪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占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具有生产经营技能,以农业为职业且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以能务农、以德务农、以法务农的集“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于一身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3]学者郭智奇认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4]学者祝士苓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应从这种职业中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比较清晰了。[5]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职业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二是拥有农业生产资源,三是掌握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四是生活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五是具有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是拥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源,掌握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技能、懂产业化经营、会市场化管理,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职业和收入来源,并且积极推动农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群体。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训”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式传授学习者某种技能和知识,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则指培训主体在创造一定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培训载体或平台,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授农民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等内容,使农民具备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能力,服务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并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且不同于以往一般的农业技能培训,而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于农业劳动力的要求,促进其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区域性,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追求现代化培训的同时,也要遵循本区域发展规律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在农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而非没有实效、“一刀切”式的培训。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1.助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除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很重要外,人才无疑发挥着关键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突出位置。2018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于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农民的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而且与农民的素质高低也有直接关系。职业农民培训是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阵地,农民可以通过培训来不断扩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
 
其次,有助于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农民拥有一定的新型农业科技,进行科学、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农民通过新型职业培训,习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通过实践和老师的指导,把技术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自身不断适应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最后,有助于农民具备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能力。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参与市场程度越高,证明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也越高。[6]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可以合理地组织、配置有关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并积极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目标。
 
2.助力新农村经济发展转型
 
我国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从自给性的农业种植结构开始向商品性的多种生产经营结构转化。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之路还存在滞后性,与市场不匹配的状况依然突出,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孕育而生。在此战略下,政府和职业培训中心需对新时期农村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客观分析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心有着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化的生产知识和市场化运行的理念,对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助力农村扶贫工作等方面都发挥着促进作用。
 
首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即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向现代产业式的生产经营发展,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使农业由单纯生产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使农村由单纯务农向农工商贸综合经营转变。通过一体化经营形式,把农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到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之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品牌,推动农产品的“走出去”和资金的“引进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投资,从而加快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
 
其次,有助于农村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升了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能力,而高效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影响农村生产力,进而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7]农业农村部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国792个贫困县组织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面向贫困人口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投入5.4亿元,培训农民23.4万人,为产业扶贫注入了强劲动力。[8]通过职业农民培训平台,打通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销售渠道,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农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
 
1.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目前绝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技术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有关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等方面缺乏,与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的所需不相匹配。农村实用人才偏少,而拥有一定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极其缺乏。
 
二是农业科技素养不高。这主要体现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的运用,新品种的种养技术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等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必将给农业农村知识的应用,先进的设备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带来新的挑战,也势必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掣肘。[9]
 
三是市场经营意识欠缺。当前,大部分农民还是继续延用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的经营方式,虽有部分农民走上了集体化、商品化的生产道路,但是与农业走上市场化的经营管理道路仍然还有较大距离。在新信息的接触方面,农村较之于城镇仍然较为滞后和闭塞,再加上从众心理,农民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在当前比较热门的产业,而缺乏一种长远意识,这使得农业市场化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潜力。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我国因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多样,使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种类各异,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因此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这要求我国各地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需具有针对性和区域特色性。
 
一方面,要针对本地的农业生产特色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不同地区的职业农民培训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在设置培训课程内容时,应将体现本地域特色的项目融入课程内容中,在追求多样化的同时要特色鲜明。目前,在实际培训情况中,一些农村成校不结合本地区实际生产情况和农业发展特征,而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现有的课程项目,使得其培训课程的契合度不高、特色不鲜明和实效性不强,无法为本地区的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兴趣、需求和素质基础相异,故培训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目前我国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农业生产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农业产业的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对于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内容涉及较少。而且,农村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大多以理论层面的知识为主,就算实践知识有所涉及,也只是一些与农业生产技术、机械设备有关的技能操作型知识,对于如何进行农业产业化活动,如何抵御市场风险还是缺乏实践层面的指导。
 
新型的商品性农业,其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正在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升级,并且也在向新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例如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与文化产品的结合等,这些都要求当地成校结合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新型职业农民更高层次的发展所需来设置新的培训课程项目。
 
3.培训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训大多还是采用举办培训班、课堂讲授等传统的培训形式,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实地参观、田间操作和农业生产等实践层面涉及较少,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呈现出理论性泛泛研究较多,实证性个案研究较少;宏观培训模式构建较多,微观行动研究推进较少;重复性的经验总结较多,实效性的典型模式较少的特点。大部分农民综合素质较为薄弱,一味地向他们传输理论知识,时间久了,他们会产生疲倦感,兴趣会降低。并且,实践课程的缺乏会让农民很难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使其在遇到真正的实际困境时会出现慌不择路的状况。新型职业农民的层次千差万别,单一的培训方式难以对他们进行差异化的培训,致使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脱离于实践层面的理论知识培训,也会使新型职业农民无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抵御风险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4.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教师既有关于农业产品经营、管理和市场化方面的知识,也有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培训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需丰富。但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娴熟的授课技巧,这是教师所需的基本功,而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大多是从当地高校、职业院校或农业机构聘请的相关专家,授课形式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另外,从当前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程度来说,大多数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意识欠缺。现如今,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有关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培训教师固守原本的知识和旧技术是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更不用说去培育符合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了。
 
5.培训经费相对有限
 
当前,各地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但农民职业培训的经费很难得到保障,这不利于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开展,从而也发挥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社会资本投入的吸引力。
 
一方面,政府为主导的经费投入相对有限。目前,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各地财政拨款。虽然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其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还是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发展,没有经费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经费不足,导致大量的培训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教学设施不能够满足需要,教学资料也得不到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很多职业培训项目无法有效、可持续地开展。
 
另一方面,社会投资和参与度较低。尽管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但农村成人教育若想得到更好地发展,政府经费的补贴仍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制约其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问题是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短缺、投资渠道有限。[10]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使其对社会不同主体参与投资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渠道,加大政府补贴的支持力度,是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困难的重要途径。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该如何做
 
《规划》中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11]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若要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有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而对于人才,一方面要从“育”着手,即培育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的发展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在“引”上下工夫,即引进社会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队伍中,投身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其次,要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完整的农村职教体系。最后,要建立多方参与的经费支持保障体系,使职业农民培训有序进行。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策略选择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来说,培训对象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其知识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的农产品也不尽相同,而且年龄阶段也不同,这些都影响着发展的意向和培训内容、方式的选择。因此,要为乡村的发展培育出本土人才,这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
 
①培训课程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调研本地区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做好培训课程内容调整,因材施教。当地的乡镇成校需在前期做好有关农民需求的调研工作,充分整合本地的优质资源,搭建职业农民培训的服务平台,以成校自身为基地,组建职业农民培训的专家小组,深入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致富过程中所要遇到的痛点难点,结合农民自身情况,开发一系列契合农民实际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内容,并为农民的职业化道路开展跟踪咨询服务。
 
对于青壮年农民来说,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相较于老年人来说会快一点,可以在培训内容中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产品科技生产、农村旅游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内容进行重点加强,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为了促使他们较快适应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可在培训内容中增加农业生产的基本经济知识,培养其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于年老的农民来说,他们对新信息的接受程度缓慢,若想把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在培训内容中重点加强有关农作物种植养护、农作物如何进行产业化和商品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年纪较大的农民,他们的实践技能较深厚,但理论知识薄弱,故为了便于他们理解,可以把理论性知识结合到实践层面。也可让实力较强的村民对其进行帮扶培训,一起学习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合作开展农业市场化活动。
 
对于有经营基础的农民来说,可以重点对他们组织实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农场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合作社带头人、种植或养殖大户等培育工作。培训课程可以增加有关如何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品牌建设、信贷融资等内容,深入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掌握各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使他们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的带头人。同时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身边的村民一起走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之路。
 
②培训模式需不断创新。各地农村成校应立足于农民的综合素质情况和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整合有关培训机构力量,从实际出发统筹各类资源,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为了满足不同素质水平和发展层次学员的需要,可实施“分层进阶”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培训对象不同的经验知识层次,设立高级研修班、中级进修班和初级入门班,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安排不同层次的讲课内容,使全体学员认识到自己的技术差距,确立目标,也方便学员课堂上的经验交流与技术交流。分层分班的管理使培训更有现实针对性。
 
为了适应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和生产需要,可以进行“入户送教”和“弹性学习”的模式。“入户送教”,即根据农民农事忙、家事多,不愿出门的特点,采取送课下村、入户送教的培训模式。“弹性学习”,即农民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和需要,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培训课程,从而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有效解决农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为了在培训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可采取“技术示范+经验交流”的培训方法,即邀请专家深入现场做技术示范,减少农民实操过程中走弯路,直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学员之间的技术实践交流,到农技研究所提供的基地参观学习,让学员在与当地农民的经验交流中得到启发,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使培训过程贯穿始终,更具系统性,可采取“能人引领+跟踪指导”的培训模式,即培训不仅包括知识学习、示范观摩、技能实操,还包括后续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目的就是要帮助农民快速致富。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导师制,由导师引领开展具体业务咨询指导,帮助农民训后将所学迅速转化成生产力,让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农民的财富。
 
2.建设培训工作队伍的策略选择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农民培训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应当加强建设一支爱农村、爱农民和懂农业的培训工作队伍,从而为当地农村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这支工作队伍,不仅要对工作队伍自身加强建设,还要积极引进外部社会人才来为这支队伍添砖加瓦。
 
①通过多渠道来扩充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教师的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队伍可以分为技术知识和实践指导两大类。技术知识类的师资,可以从农业科研院校、职业技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农民中来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在发展农业较好的区域引进乡土技术人才,采用一些不同的实践技术进行培训,进一步丰富课程的设置。[12]也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地增加师资数量。[13]
 
②对原有教师队伍进行不断充电,提高教学质量。相关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和当地成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工作队伍提供专业学习和进修的平台,营造自修和继续学习的氛围。并且要与时俱进,针对不断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现代化信息、培训教学方式和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技能,丰富教师队伍的进修内容,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③当地政府要实施优惠政策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队伍中,投身于乡村建设中。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一些大学毕业生,譬如通过减免助学贷款、考公务员加分、升迁优先、创业扶持等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工作。[14]
 
3.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愈加受到重视,职教体系的构建也在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有助于构建系统、完善的农民培育体系。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结合本区域特色。培训的实施者需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去调研,不断去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其中包括符合农民生产活动所需、体现区域发展特色的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方式、时间、地点、内容等,便于农民安排自己的时间和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培训活动。
 
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科学规划有效资源。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对潜在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乡镇成人学校为主体,职业院校、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力量,把各方的现有和潜在资源投入到培训活动中,从而打破职业农民培训中各方联结不强的状况。
 
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对配套机制进行完善。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要与时俱进,有关政府部门要对其进行不断改革与完善。一方面,结合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对现有的培训考核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进行完善,对培育效果进行总结,以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对接,统筹协调城、乡职业教育,打破相互分割的局面。
 
4.建立多方参与的经费支持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持续、有效开展,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但若新型农民的培训没有足够的资金基础,那么培训工作难以进行下去,高质量的培训目标也难以实现。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多方主体责任分担、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农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要保证。除了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职业农民培训也要充分挖掘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致富能力,这是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地增收致富和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
 
①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新型农民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应是一套完整的工作系统,它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各个机制相互适应和制约,以保障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正常运转。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都在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而多部门联合开展会出现交叉和分歧等问题,所以要求各部门在培训工作中需多相互沟通,统筹管理、合理使用职业农民培训经费,避免出现资金重复浪费的问题。当地政府不能片面关注经济效益立得的项目,要看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具有的可持续性作用。政府要建立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效支持体系,完善培训所需的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培训人员的津贴补助等扶持政策,为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主要是由地方成校组织承担,但目前乡镇成校的经费依然还呈现着入不敷出的状况,这需要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开展民办性质的农民培训机构,增加办学的多样性,拓宽多元办学的渠道。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其中。一是,当地政府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公益性、效益性的宣传力度,让企业看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激发社会团体、企业投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积极性。二是,需健全多元的筹资机制,优化乡村投资环境。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扶持、企业资助、个人承担相结合的形式,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的渠道,加大职业农民培训的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三是,政府需落实和完善社会企业投资农村的配套设施建设补助、融资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Van Rooyen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农村以团体贷款的形式获得的财政或赠款援助,再加上企业式管理和农业方面的培训,这对乡村卫生健康、粮食安全和农民教育有很大的影响。[15]
 
③注重提升农民的创业致富能力。《规划》中提到,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给乡村发展带来的一个收益就是,农民群体中创业就业的比例将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能得到合理转移。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信息交流平台、跟踪服务平台,为挖掘和提升农民创业致富的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主体向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业新产业、新项目、新技术,引导职业农民与有关企业、机构进行有效对接与合作,并不断完善跟踪服务机制,为职业农民的创业活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Eric R.Wolf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1996,(2).
 
[2]赵帮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3]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通报,2013(11).
 
[4]郭智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5][13]祝士苓.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6(27).
 
[6]孙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13).
 
[7]Akuriba,M.A.,Asuming-Brempong,S.,Bonsu,A.M.,2011.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orghum Production in Northern Ghana; A Policy Analysis Matrix Approach.GJDS 8(2).
 
[8]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让农业有奔头为农村添活力[EB/OL].
 
http://www.kjs.moa.gov.cn/jiaoyu/201805/t20180525_6143128.htm.2018-05-25.
 
[9]张洪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以天津市三个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区县为例[J].职教论坛,2015(16).
 
[10]韩秋茹,李祥.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农村成人教育:机遇、挑战及政策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18(10).
 
[11]人民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2.html.2018-09-26.
 
[12]蒲蓉蓉.浅谈如何大力发展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9).
 
[14]石丹淅,刘青桃.我国教育溢价倒V型变动趋势的经济学解释[J].江苏高教,2012(5).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