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0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余席茂
2020-11-12 00:08:39 作者:胡宇芬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20年泡在地里琢磨“菜篮子”
——记2020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
余席茂
余席茂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来源:湖南日报 - 06版 要闻 2020-11-10]
名片
余席茂,男,1978年出生于郴州,2000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故事
11月初,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的试验基地里,几十个品种生长着,一派绿色景象。
从4月起就收获不断的水果黄瓜、即将成熟的樱桃番茄、可树体保存供应春节的辣椒、进行提纯复壮的当地特色菜“调羹白”……记者随着余席茂在一个个大棚里穿行,边饱眼福边长知识。
这里也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衡阳综合试验站。每天和这些蔬菜打交道,选育出优质及地方特色的新品种,引进和利用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科技服务,就是站长余席茂要干的大事。这些年来,由他主持的综合试验站项目已累计筛选适合衡阳地区种植的蔬菜优质特色品种24个,极大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在衡阳,本地新鲜的水果黄瓜能从4月吃到12月,余席茂就想了很多办法。2017年,衡阳市蔬菜研究所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水果黄瓜品种,开始在大棚内尝试栽培,但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他观察发现病因后,两个月没日没夜地待在大棚内试验,终于开出了“药方”,水果黄瓜在衡阳成功“安家”。
蔬菜的价格和老百姓的餐桌息息相关。淡季价高,如何依靠科技的力量让淡季不淡?余席茂瞄准了春提早、秋延后栽培。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辣椒、南瓜、丝瓜和苦瓜等4个种类的蔬菜品种均形成了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的配套,辣椒还基本实现了在衡阳地区的周年生产。
选育新品种,是个慢功夫。苦瓜研究是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的传统强项。余席茂刚工作时,蔬菜淡季的问题还很突出,他参与的课题组就是选育早熟苦瓜。20年后聊起这段经历,余席茂总结“有苦也有甜”。
“刚进课题组那年,不巧碰上出了问题。繁育的苦瓜种子因亲本不纯,性状不如从前,大量积压卖不出去。接下来几年课题组也没有效益,大伙没了信心。”余席茂回忆说,自己不想放弃,从头来过,终于选育成功“湘早优1号苦瓜”。
“这个品种的苦瓜和其它尖头苦瓜不一样,是圆头的,在四川乐山种植后,曾占到当地市场的75%以上。种子供不应求,又北上常德扩大制种基地。”余席茂记得,有次凌晨3点坐火车到常德制种基地,工作完又坐火车赶回衡阳,已是深夜11点。
杂交蔬菜制种通常在春夏季,是余席茂最忙的日子。为了保证亲本的纯度,需要经常去制种基地监管措施是否到位。“像‘湘早优1号苦瓜’1亩制种基地就有1500株,一路扫过去,如果在第七、八片叶子上开了雌花就是合格的,如果苦瓜两端是圆的,也是合格的。”余席茂记得任务最重的一回,他和9位同事在120亩的制种基地里一株株检查。
在同一块地上接连种植同一种蔬菜,容易造成土传病害。特别是随着大棚等设施蔬菜的发展,连作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前后做了5年试验,将不耐连作的丝瓜、苦瓜、黄瓜嫁接到了南瓜上,嫁接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连作区蔬菜可增产20%以上。”余席茂说,苦瓜的嫁接研究成功应该是省内最早的。
20年来,余席茂经手统计分析与整理的科研数据有17万多个,撰写科研材料31份。这都是从菜地里得来的,在灯光下完成的。妻子、孩子经常抱怨:“你什么时候会有时间陪我们旅游一次?”余席茂总是愧疚着回答:“忙过这一阵子,马上就有时间陪你们出去旅游了。”
在试验田里跟着余席茂转悠时,正巧碰上了退休不久的老所长旷碧峰在看引种的菠菜新品种。“余席茂在基层从事农技研究和推广20年不容易,当年有机关单位想调他去搞管理工作,都被他委婉拒绝了”,旷碧峰说,“他吃得苦,做事踏实,能力强,其实我也舍不得他走。”“我是农民的儿子,学的是蔬菜专业,搞科研更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余席茂坦言初心不改。
采访那天,余席茂从试验田里采摘了一点新鲜辣椒,带去餐馆加工了一份最家常的湘菜——辣椒炒肉,请记者品尝。软软的辣椒微辣而清香,和猪肉相得益彰,记者吃得津津有味,余席茂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原来,这是邹学校院士团队选育的“兴蔬早惠”,在衡阳的试验田里做完品种和秋延后技术示范后,就可以大量端上当地人的餐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