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正青春:农业农村工作成就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0-10-07 23:06:39 作者:admin 来源:衡阳新闻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衡阳正青春:农业农村工作成就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hengyang.focus.cn 2018-11-20 08:36
11月19日上午,“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衡阳市农业农村工作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衡阳市扶贫办专职副主任范忠满,衡阳市林业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梁瑞军,衡阳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文昌荣,衡阳市畜牧水产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新闻发言人陈建云,衡阳市农机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周文,衡阳市农开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旭等人,先后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脱贫工作成效、油茶产业发展、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兽医卫生工作发展情况、农业机械化工作进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工作发展的具体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脱贫攻坚战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请问近年来衡阳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衡阳市扶贫办专职副主任范忠满: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我市有1个省级扶贫重点县祁东县,322个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4万户33.04万人。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2017年实现祁东县脱贫摘帽,214个省定贫困村出列,6.03万户20.7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1%降至1.95%。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攻坚责任全面压实。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实施”的工作机制,市县乡村和各行业扶贫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立下军令状、挂起作战图,党政一把手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工作局面,形成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1+10+17”为主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1”为总纲,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10”为保障机制,包括扶贫约束、扶贫考核、队伍建设、督查巡查、常问责、驻村帮扶、党建促脱贫攻坚等;“17”为行业部门支持政策,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兜底保障、医疗保障、安全饮水、金融扶贫、交通扶贫等等,从制度层面强化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负其责的责任、政策和工作三大体系。
三是精准要求不断落实。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1)精准识别。我市坚持“应进尽进、应清尽清、应改尽改”的要求,连续几年开展了多轮精准识别专项整治行动,扶贫对象按规定程序识别更准确。(2)精准帮扶。全市共派出1728支驻村工作队、4167名驻村工作队员、6万余名党员干部,实现了322个贫困村、1297个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以及10.4万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3)精准退出。贫困人口脱贫按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贫困村出列按照“一个确保、两个完善”标准、贫困县摘帽按照“三率一度”标准精准退出。同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三化”(台账资料规范化、工作流程制度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建设,“一户一档”、扶贫手册、村级“一室两站三栏”等得到进一步规范完善。
四是扶贫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全市扶贫资金投入预计达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市本级扶贫财政预算资金达到1亿元,增长100%,,市县两级扶贫财政投入达4.29亿元,同比增长63.08%,全市系统内贫困人口市县两级人均财政投入达到了1300元。
五是扶贫政策落实有力。各级各部门着力将扶贫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满意度”。全市已有247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对接帮扶贫困人口32.57万人,产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达到100%(兜底除外);2016年以来,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961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304人,2014以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67301户,发放各类教育扶贫资助金9.28亿元、75.6万人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全面实现了县域内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贫困户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的要求,全市慢病患者签约率99.73%、大病集中救治率98.05%、重病兜底救治保障率98.02%;县市和城区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月和480元/月;全市322个贫困村光纤通达率达到100%,4G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通客班车率达到100%;已完成256个贫困村电网升级任务(占85.2%);解决27.9万余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记者: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的目标,请问作为主抓油茶发展的林业部门,围绕这一目标,你们是如何推进的,有哪些实际举措?
衡阳市林业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梁瑞军:衡阳市油茶栽培历史长达2300余年,历来是全国的油茶核心产区。截止2017年底,我市的油茶林面积378.5万亩,年产茶油4万吨,产值突破50亿,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是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
2018年,市委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拿出以下四个方面举措:
一、坚定领跑决心,着眼产业高位布局。一是坚持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细化了《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1年完成油茶造林122万亩,低改110万亩,实现油茶面积500万亩,茶油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500亿以上的“双五百”目标,确保在面积、产量、产值上持续领跑全国。二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保护证明商标”,加大“衡阳茶油”产地品牌培育力度,同时,通过推进油茶质量标准体系和价格发布体系建设,规范油茶加工企业及其产品准入机制,培育国际化产品品牌。三是广泛宣传推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油茶文化为依托,抓好主流媒体发声,主题节会造势,形成立体宣传态势,扩大“衡阳油茶”的知名度。
二、突出效益中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狠抓种植、加工、销售、研发四个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综合效益,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在种植上,夯实资源培育基础。引进培育一批油茶种植龙头企业,引领全市油茶种植增点扩面,规模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确保种植基地的丰产稳产,为产业发展培育丰富的油茶资源。二在加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之路。支持大三湘、神农、金昌等企业布局油茶化妆品、医药、化工等精深加工领域,深入挖掘油茶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链条完整、体系完善、竞争力强的油茶产业格局。三在销售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视野提升茶油包装和品牌设计水准,推动衡阳油茶企业IPO上市,提高“衡阳油茶”品牌影响力。推进油茶产业“一馆多中心”和全国性油茶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全国油茶产品集聚交易中心。四在研发上,谋求精准突破。通过聘请油茶科技专家,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油茶科研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谋求良种选育、机械化施工、智能化采摘、精深加工工艺、产品品牌研发等方面的科研突破。
三、不忘富民初心,致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将油茶产业扶贫纳入全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衡阳市油茶产业扶贫指导意见》,以财政奖补方式帮助贫困户建设一批油茶丰产林基地。二是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结合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油茶花节、油茶美食文化节等油茶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油茶特色小镇和油茶庄园,引导油茶产区群众创办农家乐、开发农产品,共享油茶产业发展红利。三是与创业就业相结合。引导有资金、有情怀、懂技术的能人志士回家乡发展油茶产业,鼓励油茶企业加大本地用工力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四、鼓足发展信心,加大产业保障力度。一是强化组织力量。成立以市长为总召集人的油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筹建油茶产业发展局,各县市成立专门油茶产业管理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做大做强衡阳市油茶产业的九条意见》等政策文件,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一亿元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按比例配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通过创新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油茶产业发展。三是强化行业秩序。严厉打击偷摘抢摘茶果、产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好油茶产业发展秩序,保护好衡阳油茶品牌商誉。四是强化工作考核。制定《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考核奖惩办法》,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对各县市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评估考核。
记者: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衡阳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衡阳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文昌荣: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发展,我市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日趋完善,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责任指挥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对全市29座中型水库、1766座小型水库、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尾矿库全面落实了防汛抗旱行政、技术、管护责任人,建立了连接市、县、乡三级的异地视频会商系统,提高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和调度的科学水平,全面提升了防汛抗旱减灾上下联动能力。
二是预防预警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全市29座中型和36座重点小Ⅰ型水库的防汛抗旱方案预案体系,完善了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建设了自动雨量、水位站329个、简易监测站1500多个。防汛抗旱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高。
三是应急救灾体系运转高效。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保障储备体系,市、县与武警部队、武装部共建防汛抢险队伍13支,共计4500人。完成储备编织袋137.4万条、彩条布49.7万平方米、砂卵石块28.5万方。全市已建成9支县级抗旱服务队。40年来,成功处置了耒阳立新水库隧洞大流量下泄、珠晖区白鹭湖堤漫溃、欧阳海灌区干渠渗漏等重大险情,成功应对了1994年、2002年、2006年、2007年、2017年湘江特大洪水,实现了不垮一库不溃一堤,累计救援转移危险区域群众64.43万人次,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防汛抗旱“五个确保”总目标。
记者:兽医卫生工作事关国计民生,请问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市兽医卫生工作的发展情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衡阳市畜牧水产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陈建云:兽医卫生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与现代养殖业密不可分,与百姓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所以兽医卫生工作是建设现代畜牧业、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基础和关健。改革开放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兽医人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成就了现代养殖业的波澜壮阔,谱写了新时期兽医事业的壮丽篇章。
我想兽医卫生工作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二是确保了广大消费者餐桌上的安全;三是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致富增收。在这里给各位记者朋友通报一组数字,到2017年全市出栏生猪930万头、出笼家禽1.1亿羽,双双稳占全省第一,全市养殖业总产值达38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较1978年增长了20倍。农民人均总收入由1978年的152元增加到2017年的19848元,增长130倍。兽医卫生工作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兽医卫生工作发展到今天其意义更加重大,作用更加彰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战略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兽医卫生工作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发展和成绩。
一是兽医事业发展基础和保障能力大提高。防疫责任落实,强化了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从业人员防疫主体责任的落实;防疫基础夯实,全市所有乡镇都建设了站房,健全了市县乡村动物疫苗冷链体系;防疫体系完善,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防控结合,科学规范、责任明确、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二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加强。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主导,以养殖企业为主体的强制免疫新模式,五号病、禽流感、小反刍兽疫、鸡新城疫等基础免疫全面到位;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有效防控;H7N9、小反刍兽疫和羊的布病设定了净化时限,到2020年达到控制或扑灭标准;消灭了猪的布鲁氏病,牛炭疽病;畜禽死亡率大大降低、农民畜牧业收入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能力大发展。创新了动物疫病预防预警机制。免疫效果评价常态化。每年的冬春动物疫病高发季节,市县两级都对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进行免疫效果评估,保证抗体水平,有效预防疫病;疫病监测科学化。以定期定量定性为方式,以定点专项监测为主线,全面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疫病流调多样化。采取常规、专项、紧急流调等方式。通过对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流调,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原因,对未来的疫情发生路径和规律进行科学的研判和预警,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
四是兽医管理和技术支撑能力大推进。加快兽医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水平,衡阳市建立了P2兽医实验室,7县市都建立了P1兽医实验室,对动物疫病能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提高了动物疫病诊断能力和抗风险水平;推进兽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新兽医工作理念,建立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强化了兽医队伍的培训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了兽医社会化服务。
五是动物卫生监督和执法能力大提升。屠宰管理职能得到了理顺,私屠滥宰行为得到遏制;检疫电子出证和网络化管理全面实施;动物卫生日常监管力度加大,病死畜禽产品有效整治,基本杜绝;无害化处理体系已经建成。全市建立了3个无害化处理中心、4个收集中心。确保了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党的十九大已经胜利召开,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风劲帆满海大阔,同舟共济再出发。全市兽医人处在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要有新行为,谱写新篇章,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的目标任务,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奋发向上,勇于创新,为衡阳社会经济发展和衡阳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记者:请问我市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衡阳市农机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文: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机器换人”,破解农业“用工难、用工贵”,以及“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这些现实难题,是建设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意。
所谓全面,是指以水稻、油菜、大豆、马铃薯、花生、蔬菜六大类农作物为重点基本实现机械化。所谓全程,是指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六个主要环节为重点全部实现机械化。目前,我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其中水稻、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分别是75.4%、58.2%。
为实现全市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一是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直播、蔬菜播种收割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应用难题。打造一批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基地,开展系列现场推进活动,总结推广一批农机农艺融合,生产与经营集成配套的解决方案。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面机械化“瓶颈”。在丘陵山区引导推广耕地的宜机化改造,以关键环节突破来推动全面机械化。重点推广油菜、花生、蔬菜等机播和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三是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是引导农机化全程全面发展的主体,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千社工程”,强化主体培育,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教育培训和人才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农机化全面发展。
记者:近几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出现了很多特色农田公园,既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衡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拓展了发展空间。请问,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衡阳市农开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旭:十八大以来,我市农村不断涌出很多特色鲜明的农业公园,专业上叫“农业特色产业园”。例如,城市附近的茶山坳梅花梨花园、泉湖二月八农贸市场旁边的油菜公园、萱洲的百果花海…远离城市的祁东马杜桥水稻青蛙共生基地、耒阳新市再生稻基地、衡南漓江油茶基地…一个项目区就是一个产业园、生态园、休闲观光园。这种新气象,归功于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思想的指引。不仅向土地要生产,而且要生态、更要美好生活。这种建设模式叫做“用三产业思路发展农业”。这是一条改革之路,也是新时代的必由之路。其特点体现为“三个突出”:
第一,突出集中连片。1988年国务院顶层设计,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用工业项目管理的办法来建设农业。其核心是集中连片、集中投入、集中施策,打“歼灭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快速高效建成农产品功能区。到2018年,全市共建成项目区500个,面积100万亩,完成投资超100亿元。大垅大町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洪能防”的高稳产条件,连片1000亩以上的稻田基本达到“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
第二,突出生态治理。生态治理就是保护农田生物群落在种类和数量上递增,实现生态平衡,在生产全过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激素,最终吃了健康长寿。2014年我市在全省最先提出“生态质量第一”理念。田间排水渠改“用水泥浆砌”为“无水泥干砌”,田间灌水渠设置专用生物通道,渠道内设置拦水坎,引进生态砖、生态护坡和透水混凝土等新材料,大渠道的亲水亲人方式也有新突破。农田里的动物是两栖动物,一天内需要水陆交替生活。生态渠道为夫妻动物提供一张好床,为婴儿动物提供一个好摇篮,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有了好家园。农田鸟语花香,蛙鸣鱼跳,和谐的“生物波”令人延年益寿。常宁塔山东江村,巿委郑书记的扶贫点,工程建设不使用“一毛钱”水泥,彻底实现生态革命。
第三,突出产业融合。农业生产为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为二产业,农产品消费即“吃喝玩乐”为三产业。以前的建设投资限制在生产范围,把农民圈定在种养业。但纯种纯养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和“被剥削”地位,还逼得付出昂贵的销售成本。现在我们注重二三产业的接续融合,把渠道和路的本职功能与生态景观功能、农民的苦力劳动与“吃喝玩乐”有机结合,配套建设凉亭、石拱桥、游步道、戏水台和休闲广场。以人为本,招商引人。从而,大幅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包装、品牌以及游购、体验和享乐等服务业附加值,农业由“被剥削”产业变成了“主动剥削”产业,农民过上又轻松又好卖又赚钱的幸福生活。衡东洣江枇杷生态园、衡山开云皇金茶叶园、南岳水濂洞荷花园等都是成功典范。
本次机构改革,国家总结农业综合开发先进经验,进一步整合农业投资,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把农业农村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来源:衡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