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09-15 00:28:58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智库报告】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9-10-14 14:15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调研组组长:卞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副组长:唐宇文(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调研组成员:袁建四、屈莉萍、刘海涛、周亚兰
 
本报告获得湖南省政协党组成员袁新华的肯定性批示。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键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湖南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一、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产品结构失衡。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比重偏高。201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336.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5.6%;在畜牧业结构中,生猪养殖一家独大。2016年,生猪产值达到1206.06亿元,占牧业产值的68.42%,而市场需求较好的牛羊产值合计为109.05亿元,占牧业产值比重仅6.19%。二是区域布局仍需优化。全省初步确立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产业带、长株潭核心区“两型”都市农业产业带、湘南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大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的发展格局,但区域农业产业、产品相似度仍然较高,特色优势不明显。如,长株潭作为都市农业区,但其中不乏宁乡、浏阳、湘潭等产粮、生猪大县,蔬菜基地、茶园等更是遍地开花。三是农产品品质不优。农产品总体以大宗低档为主。截至2017年底,全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有3500多个,远低于湖北(4518)、四川(5142)、浙江等省份;“三品一标”产品总产值700多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仅13%左右。
 
2.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亟需提高
 
一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2017年,湖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而发达国家普遍在80%以上,如以色列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超过90%。一些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亟待提高。如,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110多万亩,其中有1100多万亩为低产林;茶园良种率不到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6%),与福建(95%)、浙江(85%)相差甚远。二是机械化水平不高。2017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5%,比2012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一些薄弱环节亟待突破。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2016年已达到70.6%,其中机耕、机收环节分别达到93.5%84.4%,但机插率只有26.2%,机械植保、机械烘干环节更是薄弱。三是农业生产绿色、集约程度较低。2016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达836.97万吨(按实物量计算),农药使用量达11.86万吨,亩均用量高出全国20%。农膜使用量8.47万吨,回收率不足80%。此外,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产品安全生产隐患较多。
 
3.农产品加工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加工转化率偏低。我省农产品仍以鲜销为主,2016年加工转化率为38%,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特别是蔬菜、水果,加工转化率分别仅有10%20%。二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2016年,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1万家,加工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仅2769万,是河南(6084)45.5%。过100亿元龙头企业中,只有唐人神集团属加工型企业,其余均为流通贸易型企业。唐人神2017年销售收入只有138亿元,与四川新希望集团(685亿)、河南双汇集团(539亿)、江西正邦集团(620亿)、湖北稻花香集团(550亿)、广东温氏食品集团(556亿)相比,差距明显。三是精深加工不足。大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据省农委测算,目前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在30%左右。此外,一些农产品加工品种虽多,但成系列开发的少。如,我省茶叶产业多达300多个加工品种,但成系列开发的君山黄茶系列仅10多个产品。而“好想你”红枣开发出的系列产品达600多个。四是品牌数量众多,但有影响力的少。我省农产品品牌数量多,获“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达179家。虽然有安化黑茶、临武鸭等一批知名品牌,但与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相比,整体品牌影响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如,河南的双汇、三全、思念等品牌家喻户晓,三全、思念速冻食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近60%
 
4.新型经营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一是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截至20186月,全省共流转耕地2489.9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48.9%,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不高。2016年,全省83.9%的家庭农场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仅4.81%的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只有5.27%的家庭农场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全省农民合作社53571家,示范社6305家,占比仅11.77%80%以上的合作社牵头人为农民,企业和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作为牵头人的合作社占比仅5.84%。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普遍比较松散,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增收动力不足,合作社、农户也难以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易发生违约现象,各方利益难以保障。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人员结构老化,技术力量薄弱。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少,提供的服务有限,难以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全省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实时监测系统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缓慢,缺乏有效管用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二、加快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提养”方针,加快推动农业结构由“粮猪独大”向“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转变。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打造全国优质口粮基地;加快马铃薯、玉米等优质旱粮生产,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重点推进优质品种更新换代,提升品质和产量;在稳定生猪养殖规模基础上,加快推进草食牛羊、地方特色家禽和特色水产品发展。二是完善区域布局。结合区域内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特点,进一步优化四大板块农业功能区划战略格局,促进四大板块农业功能区与“一县一品”“一县一特”战略衔接融合,加快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三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突出抓好“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加快推进“三品一标”的认证申报、监督管理、基地建设、宣传培训、市场开拓等工作,大力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比重,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
 
2.狠抓农业绿色安全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精深加工能力
 
一是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减少不合理化肥使用。结合不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特点,加快猪--果、稻虾共生、鱼藕共生等一批集约高效种养技术推广应用。二是结合不同农作物特点,着力突破一批机械化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如水稻方面,继续围绕“为机育秧、大户购机、办点示范、技术指导”四大环节,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购置无人植保飞机、节能高效烘干机等设施设备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油菜方面,重点应加快油菜机械化高密度直播技术推广。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同步提升。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贮藏设施建设。重点围绕畜禽、果蔬等农产品产后分类分拣、分等分级、保鲜、包装等关键环节,建设商品化处理产业链条,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
 
3.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借鉴北京农业嘉年华、江苏无锡田园东方、山东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等典型经验,引入知名企业和行业领军人才,深入挖掘湖南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打造有湖湘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等新产业、新业态。二是促进休闲农业提质增速。按照“一心一区三带”的总体布局,加大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品牌,规范服务,加强营销,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积极开展星级农庄、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等活动,着力增强经营主体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培育一批经营管理规范、综合效益较高、带动效应突出的休闲农业经营示范主体。三是以“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加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如,在生产环节中,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开发建设现代设施农业智能监控系统,通过设施设备信息化管理、智能灌溉、精准施肥和生产要素智能监控,提高水、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减少污染,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生产管理环节中,将智能设施与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作物轮作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提高生产效能。四是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和服务网点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着力加强贫困山区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网点建设,确保乡镇、行政村电商服务网点全覆盖。
 
4.提质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促进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通过并购重组、交叉持股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对区域内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打造更强品牌软实力,破解“谁也吃不饱、谁也做不大”的局面,使龙头企业成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开放型农业的核心力量。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牵头发展合作社,加快示范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突出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二是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借鉴贵州安顺塘约村、广东清远叶屋村等模式,在全省各市州有选择地培养一批集体经济试点村,以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依托集体经营、选贤任能、民主管理、政府扶持等方式,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打造充满活力的村级经济体。三是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借鉴长沙县慧润农庄等典型经验,以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等为纽带,引导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技术等入股,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生产托管、利润返还等方式,参与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创建,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形成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互利共赢共享的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四是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层农技人员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实现乡镇专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促进农业服务主体之间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进一步整合农资供应、农机服务、技术咨询、农产品购销等服务资源,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坚持“对内不对外、分股不分息”原则,鼓励合作社内部开展金融互助。
 
5.加强保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贯彻落实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体系,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高于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确保农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充分利用资本、债券市场,支持农业龙头加工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等。二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加大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投入力度。发展现代种业,抓好粮、油、果蔬、肉食水产等优质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强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在重金属污染治理、病虫害防治、施肥节水等方面加快创新突破。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入农业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加大县域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开放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取消户籍制度等限制,促进城乡之间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自由、平等流动。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引导承包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加快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积极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试点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四是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公共服务。借鉴浙江、青海、河南等地信息化平台建设经验,加快湖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腾农在线)建设及应用。借鉴“益村”等典型经验,加强区域性农村互联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策研究报告》2018年第46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