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04 10:33:21 作者:何宇鹏 何宇鹏 来源: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研究 | 何宇鹏 武舜臣 :连接就是赋能: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2019-07-09 11:31
文丨何宇鹏 武舜臣
何宇鹏: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武舜臣: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后
原文载丨《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6期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要实现有机衔接,关键在于探索一种使农户受益和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激励相容的合约方式。本文分析了土地密集型种植业(粮食生产)、资本密集型养殖业和劳动密集型农业特色产业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实践。研究表明,土地托管模式实现了粮食生产由土地规模经营到服务规模经营的转变,使农民能分享经营收入;“四位一体”的“正大模式”推动现代养殖项目“农民所有,企业经营”,使农民能分享资产收入;产销直通的电商模式促进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使农民能直接获得消费者价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实践还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否走出大农场模式和小农场模式之外的新路,还需做出更多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小农户 现代农业 有机衔接 实践模式 价值链构建
引言
包括农业在内的一国经济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而农民能否被非农产业充分吸纳和农民生计能否得到足够保障,是这一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看,全球主要存在以下两类模式:一是以人少地多的新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大规模、大兼并的大农场模式(韩朝华,2017);二是以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为代表的高成本、高补贴的小农场模式(董捷,2013)。发展大农场难免大兼并,虽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却可能导致大量农民破产,重蹈“拉美陷阱”;发展小农场难免要给予高补贴,虽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却会带来农业发展对保护政策的依赖,重蹈“日韩陷阱”。由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中国的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目前正处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何宇鹏,2011)。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规则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走上述两条道路。以大农场模式(以土地兼并为实现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可能导致小农户破产,使其生计面临困境,进而使农村出现凋敝状况。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破解农民破产和农村凋敝难题,始终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迈向高收入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政策挑战。中国若能走出农业现代化的第三条道路,其政策含义不言自明。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
有机衔接的实践模式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其本质是要破解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叶敬忠等,2018),在不排斥并带动小农户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竞争力。从目前的实践看,中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探索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在土地密集型种植业中(主要是粮食生产)以服务规模经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土地托管模式;二是在资本密集型畜牧业中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实现“农户所有、企业经营”现代化规模养殖的“正大模式”;三是在劳动密集型农业特色产业中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
在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农业领域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多数相关主体进一步开展了构建农业价值链的探索,尝试以农业价值链延伸进一步完善、创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既有衔接模式,更好地实现资本和劳动在发展中的兼容。
(一)土地托管模式:土地密集型种植业(粮食生产)由土地规模经营到服务规模经营转变
成本是决定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成本。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偏高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杜鹰,2018)。此时,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成为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孙梅君,2008;李谷成等,2018)。
土地规模经营是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径(韩朝华,2017)。然而,“大国小农”背景下,中国无法通过土地流转达到与新大陆国家同等竞争力的土地规模;土地租赁伴随的地租现金化则会大幅增加农业经营的现金成本,也不适用。
在各地探索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土地托管应运而生。土地托管以外包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服务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如吉林省榆树市的大川机械种植合作社和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合作社,经由土地托管实现的农地规模经营,其经营规模分别达到了370公顷和765公顷,超过2016年了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这为中国提高粮食生产竞争力在可比的经营规模上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农民所有、企业经营”的“正大模式”:资本密集型养殖业从“公司+农户”的分工经营模式向“四位一体”的整合经营模式转变
资本密集型养殖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规模困境。小农户养殖无法解决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方面所面临的约束,而企业建设大型养殖场又无法解决养殖场用地问题。幸运的是,农地农有农用的基本制度安排使土地、资本等短缺要素在农民和企业间的再组合和再配置有了可能。发展现代养殖业,也就在实践中找到了小农户和企业的衔接点。
正大集团最早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正大榆树1亿只肉鸡场项目中,农民以合作社建设集体所有的大型养殖场,解决了用地问题;政府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和正大集团自有基金共同组成融资平台,解决了资金问题。其中,农民和正大集团分别作为资产所有者和资产运营者,共同组成农商共同体。这就形成了现代养殖项目投资建设的PPP模式、生产经营的“农户+公司+政府+银行”的“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了现代养殖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最终,该项目效益指标的平均值高于了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土地产出效率有大幅度提升,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且,农户通过加入农民合作社获得较高资产性收益。
(三)产销直通的电商模式:农民销售劳动密集型农特产品由获得生产者价格向获得消费者价格转变
劳动密集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因此,劳动密集型农业特色产业基础上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应以减少流通环节、打通流通渠道为抓手,破解农产品流通的高成本问题(胡小平、尹志超,2003;郑鹏、李崇光,2012)。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供了机遇(王辉、何宇鹏,2015;阮文彪,2019)。阿里巴巴集团从2006年起打造的农产品淘宝平台,逐渐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农户在销售过程中直接获得了消费者价格,而电商平台在这一过程仅通过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提供物流快递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来获得收益。
(四)构建农业价值链:实现农户生产要素的全程参与
除农业内部单一环节的横向产业整合外,基于价值链延长的纵向整合也开始发展壮大。正大集团以肉鸡养殖为纽带,通过种养结合连接前端玉米种植业,通过屠宰加工连接后端食品加工业,形成了纵向垂直一体化的完整价值链,打通了三产融合的渠道。小农和现代农业的衔接应当从农业产业链视角出发,认识到相比于农户直接经营,构建农业价值链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和增收效应明显更大。同时,还应看到,在整个价值链中,现代化生产会挤出劳动力,现代终端服务却有利于增加就业。而且,只有构建完整的农业价值链,扩大终端服务业的非农就业,上游种养业依靠土地要素形成的连接性才能稳定。此外,下游产品关乎资本和就业,产业链由下游向上游进行整合,才是农业价值链构建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破解小农户与
现代农业衔接的实践难题
土地托管模式突出合约的风险共担特征。农户收入和土地托管合作社的服务费回收都会由于农产品价格或产量下降面临自身无法克服的风险。为此,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中,应加强农业保险的收入支持,进而推进“绿箱”农业补贴,推进土地托管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结合,推进土地托管服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此外,托管土地的集中连片、土地托管合作社之间及其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再联合、高新技术的应用等,都能进一步提高土地经营效率,需要在合作合约形成方面进行更多探索。
(二)破解现代养殖项目投资建设PPP模式的初始资金投入难题
作为一种融资媒介,产业投资基金是解决PPP模式融资难题的关键(江河,2016)。正大集团采用“四位一体”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PPP模式改造、运用于现代农业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政企合作、农企对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但是,农业PPP模式中的产业投资基金,并未得到较充分制度保障。到目前为止,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贫困地区的产业投资基金还未完全落地。如果能以小产业投资基金撬动大社会投资,就可实现中国畜牧业的全面现代化,同时赋予农户长久而稳定的资产收益权,这对于农民脱贫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以信息流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连接,降低了流通过程中的诸多成本,但是,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第一,信息传导的成本问题。消费者面对无数生产者时的产品信息筛选问题。利润率偏低的小农户需要付出更高的信息服务成本才能获得更有利的信息传导(杨蕙馨等,2008)。第二,可推广品种受限问题。目前,网上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是保质期长的土特产品和加工品,生鲜产品交易量不大但潜在需求旺盛。为此,有必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打通网络连接的技术和制度约束;并且,应加强农户间的联合,加强农产品的可识别性,降低信息传导成本,确保农产品电商平台能够健康发展。
(四)破解构建农业价值链的难题
从全球看,农业价值链的构建,大多通过由下游加工销售环节向上游种植养殖环节的延伸、整合来实现,例如,美国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多由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向上游收购而来。这样看来,过去以上游种植养殖环节向下游加工销售环节延伸构建产业链的产业化发展思路需要重新审视。从中国国情看,前端、上游部门恰恰是资本和技术稀缺而需要改造的传统部门,农户仅具有土地要素这一农业资源禀赋。但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又保障了农户享有充分的地权,使得他们可以以土地要素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这就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创造了制度条件。所以,要在政策上鼓励下游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使公司主动连接农户。厘清价值链构建的路径,有助于加快、加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对接。
结语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的关键在于合约方式,既使农户有稳定且“合算”的收益,又使企业能保持经营竞争力。前文3类实例是目前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进行衔接的有益尝试,这些尝试还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至于它们能否成为支撑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还需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但是,从上述探索中可以看出,连接就是赋能,当小农户无论靠产品还是靠要素与现代产业、市场加强联系后,它的发展空间就增大了。在土地密集型种植业和资本密集型养殖业中,农户通过土地要素与合作社(或企业)的连接,实现了要素赋能;在劳动密集型农业特色产业中, 小生产与大市场以互联网平台相连接,实现了产品赋能。因此,建立一种使农户受益和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激励相容的发展模式,走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是可以期盼的。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