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土地流转调研与对策
2019-10-06 17:27:05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如何实现农药企业与农药生产
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对接
2014-08-28 来源:唐春生植保网 作者:唐春生
安邦新农业科技公司开展农业开发与服务,形成了“安邦模式”,即安邦向种粮大户提供全程“套餐”服务,种田大户花钱购买安邦“套餐”服务。安邦这种“套餐”服务不仅探索了新农业服务模式,而且改变了农资营销的新格局。农药企业如何实现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对接,是农业生产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安邦“套餐”服务模式对农资行业的影响与挑战
1、安邦“套餐”服务探索了新农业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农资营销格局
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公司创建于2009年年初,定位为综合性农业服务企业,目前有七个县级公司、一百多家综合性农业服务网点,一条年产15万吨的测土配方肥生产线,三个10万吨智能测土配肥站,各类大型农业机械600多台套,还领办了农机、优质稻、有害生物防治三个专业化合作社,其中农机合作社是全国示范合作社。
安邦公司副总吴瑞伟介绍,2009年2月,衡阳县在台源镇开展农业“合作模式”试点。同年3月,安邦农业科技公司在台源镇流转土地3050亩,公司对流转过来的土地采取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不同工种采取专业化分工,即聘请当地农户作为耕作户,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每一个耕作户管理的面积为100—150亩),安邦公司负责种植技术方案的制定、品种选定、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及机耕、机插、机收的机械化作业等套餐服务。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初步摸索出一种可复制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模式,即新农业服务模式。目前,安邦农业科技公司为农户提供四种服务。
一是直接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采取“代种代管”模式,由代管户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公司负责提供从供种、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到机耕、机插、机收、谷物烘干的专业化套餐服务。
二是领办种植专业合作社,把一些种植大户(20—30亩)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把面积扩大到200—1000亩的规模,再提供全套餐服务,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套餐服务。
三是对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在不改变原有经营权的情况下由村干部统一组织,采取合作社的模式,由公司提供全套餐服务,实行规模种植。
四是为农户直接提供优质稻种子及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各种机械等“单项服务”。
考察人员了解到,在衡阳县政府的引导下,截至2012年年底,安邦公司采取新模式流转土地85000亩,服务面积达30多万亩。经过实践,基本达到了让不懂种田的人实行规模种植,让不懂农业技术的人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安邦“套餐”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衡阳市社会化服务水平。2013年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通过大力推进“一流转五服务”(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与风险防范服务、农民素质提升服务、农村市场运行服务),着力破解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难题,促进了土地流转加速(截止2014年3月,全市耕地流转面积为236.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02%.),规模经营幅度加大,农业机械的作业优势凸现,农业机械化提质提速明显,近3年全市新增大中型拖拉机2115台、联合收割机3586台、插秧机1278台,机耕、机插、机收率分别达到82.5%,14.3%,63.3%。
安邦公司副总吴瑞伟还告诉我们,安邦“套餐”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农资营销格局,使得农资渠道各环节淘汰筛选竞争加剧,适者生存迅速做大做强,不适者另择行业发展。农资消费者逐步从单个的农民变成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的市级农药经销商由单独经营农药改为提供经营种子、农药、肥料、收购农产品系列配套服务,有些农药经销商改行种植水果、蔬菜、水稻制种、经营酒业;基层许多农药零售店老板改行成为安邦种植大户;种植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每户50-100亩,所需要的农资和机械化服务、稻谷烘干、收购农产品,全部由安邦公司提供服务。安邦公司每年3、4月份从济南中科购进农药170-200万元,现款现货,没有退货,一次性按照种植面积分下去,改变了过去千家万户买农药、打农药的格局。
2、安邦“套餐”服务使得农药产品采购成本降低、农药厂家利润空间下降;促使农民节本增效、增产增收
农作物的集约化种植,使种植大户对农资的采购成本严格控制,传统的产品价格体系将被打破,产品的利润空间将呈下降趋势。
安邦公司副总吴瑞伟说,单一买卖农资产品的营销模式或将退出历史舞台,农药厂家将产品、服务、技术、物流融为一体,提供优质服务。厂家首先要开发好的产品,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以推广,要求产品100%是正规产品,不加任何隐形成分,怕出问题;注意产品的性价比,即同类产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价格最低者优先;要求厂家以提供优质服务与服务组织对接,不断推出主要农作物全程用药方案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种田大户成本,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预见,以后的农药生产厂家内部分工会更明确,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配送人员协同作战,在服务质量的深度与广度上,都要有质的飞跃。
安邦公司副总吴瑞伟对济南中科公司过去提供的透皮阿维菌素、泰作、翠米、圣约翰等知名品牌感到满意。安邦公司对种田大户、合作组织提供的是大包装,对分公司销售的是小包装,满足了不同客户对中科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中科公司推出的“泰作+翠米+圣约翰”水稻全程用药方案,经衡阳市农业局推广研究员唐春生于2012、2013年两年田间试验示范后,早、晚稻每季用药两次,平均每季亩增稻谷108斤,亩增收入137元。2014年该方案用于安邦推广,深受安邦种植大户的欢迎。吴总描述使用全程用药方案的稻田,禾苗长得清秀,抽穗一斩齐,禾蔸干干净净,谷穗籽粒饱满落色好,每亩增产稻谷至少在100斤以上。
43岁的衡阳县演陂镇德胜村农民刘四毛去年承包了400多亩流转田,他购买了安邦农业科技公司的早稻和晚稻套餐服务,早稻每亩530元,晚稻价格略高出十多元。刘四毛说,购买套餐服务后,犁田、插播、杀虫、收割、脱粒、烘干等各个环节公司都会提供一条龙服务,我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就可以了,甚至都不用下田,很轻松就能种几百亩田。
购买了套餐服务的种粮大户刘英满介绍,去年他种了840亩一季稻,亩产940多斤,除去套餐费、土地流转费、水费等成本,每亩纯收入两三百元,一季下来纯收入20多万元。种粮大户李定芳介绍,今年他种的524亩一季稻,亩产将达1070斤,除去各项成本,预计每亩纯收入两百多元,一季下来纯收入有十几万元。
种粮大户李定芳介绍,龙头公司的统防统治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农药剂量,降低防治成本,无人机规模作业能达到每小时80—100亩,其效率要比常规喷洒至少高出100倍。无人直升机喷洒技术采用喷雾喷洒方式可以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90%的用水量,大大降低了资源成本。
3、安邦“套餐”服务时逢中央财政试点的雨露春风,服务的深层次发展将派生新的配套服务市场
2013年中央财政下拨5亿元在粮食主产区选择含湖南在内的8个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2014年扩大到13个省份的试点。每个省份试点6个县共6000万元,即每个试点县获得1000万元的财政支持。试点资金支持了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发展,即政府财政购买服务组织的公益性服务,种田大户从中得实惠。在试点县对服务组织的招标活动中,湖南安邦公司在祁阳、湘潭等县竞标活动中显示强大的竞争力。
可以预见,未来种植大户对农资市场的规范化、新产品的推广示范、新服务(信贷担保、技术指导、仓储,农产品回收、农产品深加工)的渴求会越来越高,也将为农资行业提供巨大市场延伸潜力,服务的深层次发展将派生新的配套服务市场。
如安邦公司的种田大户通过公司的担保可以办到贷款。安邦公司座落地衡阳县农经局与县信用联社联合对土地流转连片在300亩以上,产业规模大、生产效益好的农业新型主体给予50-100万元的授信额度,目前已发贷款17宗计1350万元,从而保证安邦公司的种田大户、合作组织不受资金的困扰。
又如安邦公司种田大户最大的困难是“双抢”期间没场地晒谷,倘若碰上下雨,来不及收谷,稻谷眼巴巴被雨水冲走。稻谷烘干是安邦公司提供的套餐服务的最后一项,过去一台中型烘干机,每8小时能烘干20吨稻谷。今年安邦公司投入1100万元,新增安装了20台中型烘干机,每日可提供500吨稻谷烘干服务;目前,安邦公司已征地300亩建粮仓,从而确保了种植大户谷物烘干、收购稻谷颗粒归仓;此外,安邦的富硒米、生态有机米、绿色食用油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已投放市场。
二、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农药企业积极实现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对接
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改革的春风给现有的农药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那么,农药生产企业如何应对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农资变革?农药企业如何实现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对接?
1、 迎接挑战,主动对接
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13、2014年先在8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后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试点,说明国家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推向市场,政府花钱买服务,农民从中得实惠的试点是成功的。这种趋势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已经形成,对传统的农资销售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农药企业和农资经销商首先要更新观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传统的经营理念已经落伍,谁能认清趋势和形势,谁就能走到竞争对手的前面,谁就能在最后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赢得应对挑战的主动权。张坚总监、林志运副总认为,当务之急要有专人负责、认真谋划,与资源认定单位农业部门植保系统衔接,弄清服务组织资质单位,逐步了解资质服务组织的运行情况,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渠道,与拿到了资质认定的服务组织发生业务往来,为自己产品销售打通渠道。
2、 锁定大户,聚集资源
当务之急,农药企业和农资经销商要做大做强,锁定当前已经掌握的种植大户,谁手里的优势资源愈多,谁掌握的市场主动权就越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就是农资行业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过程,最终剩下来的都是实力强的农药厂家和农资经销商。
张坚总监、林志运副总认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后,农资生产企业中要打造好的产品占据市场,那些没实力、没特色、没品牌的厂家很快就被淘汰掉。安邦副总吴瑞伟认为,目前农资经销商要迅速整合优秀厂家的资源,谁占有的品牌产品、特色产品越多,谁就拥有“金饭碗”。此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会更加关注进口产品和优秀厂家的品牌产品。
3、技术营销,物流配送
建立以技术为主导的农资营销渠道。衡阳市农业局推广研究员唐春生认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后,在产品竞争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产品附加值的竞争,产品以外派生的服务项目会越来越多。技术服务营销会成为农资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种田大户对植保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帮助种植大户增产增收,增加土地收益率是技术服务营销的目标。
2014年济南中科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出台了水稻、小麦、玉米、柑桔、苹果、葡萄、冬枣、香蕉、烟草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用药技术的小册子,发出植物病虫信息60余期,建立了中科植保微信平台、远程病虫诊断防控平台,技术营销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后,新的植保技术服务公司将取代现有的传统门店,公司将配备专职的技术服务队伍,工作的侧重点也将放在技术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上面。技术服务将是一个长期、定期的项目。
4、深化改革,迅速转型
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增强农药生产企业、农资经销商的市场竞争力,唐春生推广研究员强调农资行业必须增强四种意识,实现“四个”转型和“四个结合”。①增强忧患意识,实现服务对象的转型。抓种田大户、生态农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②增强竞争意识,实现营销策略的转型。迅速改变营销模式和方向,让营销渠道对接生产基地;从一般铺货的营销方法竞争转变到专业技术营销的竞争;③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产业服务增值的转型。要从过去单项服务转变为种子、肥料、农药和机械一体化、全程用药配套技术服务;从过去产品赊销转移到延长产业链条,进行农产品收购、加工服务,转移到产业链增值上来;④增强合作意识,实现持续增效共赢的转型。农药生产企业、经销商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要从过去传统防治转移到统防统治、绿色防控上来,从过去引导农民多次大剂量用药转移到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外延附加值和增产增收上来。实现四个结合,即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与菜篮子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以及“三品一标”等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扶持紧密结合;与产业体系、行业科技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紧密结合;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三品”农业生产市场推动和品牌创建紧密结合;与水稻、油菜、蔬菜、水果等主要作物重大病虫的区域治理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紧密结合。
随着土地规模化和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安邦“套餐”服务模式显示强大的生命力,会迅速得到复制、示范和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及试点资金的注入,将实现服务组织从关键环节向全程化社会服务转变、从小规模经营服务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服务组织的兼业性经营向专业化职业化经营管理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
调 查 与 建 议
唐 春 生
(民建衡阳市委副主委、市政协常委)
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焦点。如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年3月份以来,民建衡阳市委、衡阳市农学会与相关涉农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主要特点
截止2009年年底,我市耕地流转面积144.37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75%,涉及38万余农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26.52%,土地流转显现出以下特点:
1、主体多元化。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与土地流转的相互促进,催生了一批高效产业,也激活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专业大户、科技推广人员、城市再就业人员甚至外资企业等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成为推动土地流转的重要力量,土地流转主体出现了多元化。据统计,我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6个,累计成员20.87万人。如湖南安邦农业科技公司在衡阳县台源镇租赁耕地2200亩,股份制合作850亩,涉及7个村、55个组、575户、2016人,流转土地主要用于种植优质稻。该公司专业特点突出,主导产业明确,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示范典型。
2、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经营和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其中以转包、转让、租赁形式为主,多样化趋势较为明显。据统计,全市共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经营、耕地入股面积分别为64.53万亩、14.58万亩、8.807万亩、42.45万亩、9.53万亩,分别占总流转面积44.70%、10.10%、6.10%、29.40%、6.60%;其他形式流转的耕地面积4.48万亩,占总流转面积3.10%。
3、范围不断拓宽。流转内容从单一的耕地转向林地;流转区域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推进;流转期限从半年、一年向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期限转变;流转用途从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我市流转土地主要从事优质稻、蔬菜、水果、烟叶等生产。珠晖区葡萄产业协会会长周先碧及珠晖区农业局技术干部何浩带领酃湖乡光明村、凌塘村具有种植葡萄经验的大户在茶山坳镇金甲岭村、大昌村、古城村、樟木村,与当地农民签订了682亩稻田15年的租赁合同,用于种植大粒鲜食葡萄,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南岳区树木园与南岳镇樟树桥村农民签订了250亩土地15年的租赁合同,用于集中种植花卉苗木和蔬菜;祁东县金桥镇2009年共流转土地面积9630亩,将重点放在烤烟、席草、蔬菜和水果基地等高效、支柱产业上。
4、规模逐年扩大。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幅度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农业部门统计,2009年全市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24000户,比上年增加4800户。其中50-100亩的种粮大户6820户;101-200亩的种粮大户781户;201-500亩的种粮大户272户;501-1000亩的种粮大户26户;1001-2000亩的种粮大户5户;2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户。在土地流转中,不少经营主体的规模都在几十亩以上,有的多达几百亩、上千亩。如衡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成功地流转了荣桓镇新屋、南湾、桐塘等6个村52%的土地种植双季稻和油菜,共计2246亩,流转期限为10年。
5、行为日益规范。我市土地流转都在农民自主自愿情况下完成,行为也日益规范。流转合同形式也由以前的口头协议向签订书面合同转变。2009年,全市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19.48万份,有的还经乡镇经管站进行了流转合同鉴证。全市土地流转运营机制日益规范,经营服务功能不断提高。
6、效益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又一次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近年来,我市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60多万人。一是注重打造精品,品牌效益日益彰显。衡东县黄贡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黄贡椒、祁东新丰果业培育的中秋酥脆枣等知名度越来越高。全市参与土地流转等合作组织共拥有注册商标1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二是示范作用日益彰显,辐射带动效果提升。衡南县泉湖农技农机专业合作社2008年租赁经营稻田4862亩,实现总产值48.9万元,获纯利19.98万元。该社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使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且辐射带动了鸡笼、谭子山、茅市、三塘等乡镇278个行政村14.5万亩稻田实行机械化作业。三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如在优良品种引进、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广了实用农业科学技术,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了农民自身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二、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势头良好,但整体水平较低,土地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以及土地产出的效益有待提高,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考虑农民意愿不充分。有的地方基层干部只是热衷于从自身的政绩或其他利益出发,制定各种土地流转方案,甚至不顾条件盲目对土地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土地。
2、土地承包权属不清。一些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明晰,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工作没有夯实,权证没有发放到位。
3、依法流转意识不强。一是流转合同不规范。很多地方土地流转以口头合同为主,随意性较大,有的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一旦发生纠纷,矛盾难以调解;二是流转双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因经营风险和市场变化等原因也容易引发利益矛盾。个别地方土地流转后,因受让方经营不善,无法偿付农民土地租金,导致农民上访。三是违法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有的地方将流转的耕地用于种树或挖鱼塘;一些地方借土地流转之名,囤积土地,将流转的耕地非农化或搞非农开发。因而,在土地流转中出现流转面积递增、种粮面积递减的现象。
4、政府引导服务不力。一是土地流转网络平台未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易不能及时实现。二是缺乏有效的土地评估机制。农村土地评估缺乏科学依据,有的地方土地流转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民利益;有的出租方漫天要价,阻碍土地流转。三是土地承包政策与农村实际不相符。“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本意是好的,但这一政策与农村的实际有些不符。经过多年的人口变动,农户人口与承包土地数量已很不平衡,群众要求调整土地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的矛盾也呈上升趋势。
5、政策法律不配套。一是政策法律的缺乏。目前,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民的权益维护、经营权流转的期限、耕地抛荒整治等问题都还无法可依。土地流转经营业主所需资金很难得到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影响较大。特别是现行的户籍政策,对于农村人口移居城镇仍有太多限制,对于农户进城后如何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具体规定,使农民在“离土”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民医疗保障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养老、社会救助等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民仍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上学、养老等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农民仍把承包地看作生存的“活命田”、养老的“保障田”、就业的“副业田”,不愿意流转土地。
三、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几点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事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农业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建议:
1、全面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流转打好基础。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进行土地流转的前提,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发放工作,进一步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面落实到位,将土地承包经营证书全面发放到户。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土地流转秩序。一是坚持依法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守住三条底线,把好三道关口。所谓三条底线,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所谓三道关口,即把好土地流转的准入关,把好土地供求的协商关,把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关。二是坚持自愿原则。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什么方式流转,完全由农民自己做主。要尊重农民处置土地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三是坚持有偿原则。要确保土地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和扣缴。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保障机制,把农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条件盲目下达流转指标和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流转的错误做法,不搞“一刀切”、“一阵风”、“一窝蜂”,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完善服务体系。一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农村经管部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县市区要依托经管局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依托农村经管站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所,统一设置窗口,统一发布信息,统一流转交易,为流转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等服务。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要做到流转期限合理、流转规模适度、流转价格公平,承接土地流转的主体要有实力、有信誉。此外,还要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金制度,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后,业主每年应交纳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以防范业主因经营困难等原因无法履约而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发生。三是建立健全土地评估的市场体系,建议市政府集中组织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和相关专家,尽快制定科学的农地市场评定、评估标准体系、科学评价农村土地价值。四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各县市区经管局和乡镇经管站要分别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解机构,要健全完善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体系,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同时,各级农村经管部门与纪检、监察、国土、司法等部门通力协作,严厉打击房地产用地“撂荒”,无偿收回闲置满二年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纠正和查处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强迫流转和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
4、认真研究和积极争取土地流转扶持政策,不断优化流转环境条件。一是要制定扶持政策。要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开发承租农村土地;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的投入支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为土地流转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三是将受让土地经营业主纳入新型农民定向培训范围,提高其农业经营素质;四是进一步完善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措施,切实提高种粮比较效益,采取得力措施重点扶持种粮大户,保护好种粮大户的积极性,以防止土地流转后种粮面积大量减少。五是要尽快完善农村的保障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济扶助力度,逐步弱化农村土地的福利性质和社会保障功能。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壁垒,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且有稳定收入保障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由农民工到城市居民的转变。要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提高保险赔付额,解决土地承包业主的后顾之忧。六是要抓紧制定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让土地流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迈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对衡阳市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使用,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引导和完善农村土地科学合理流转已成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市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促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对策措施,本课题组深入部分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形势喜人,成效显著
据市农经部门统计,截止2014年3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480.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60.8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面积的28.11%,其中耕地流转面积为236.8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42.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02%;林地流转面积188.0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5.28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8.93%;养殖水面流转面积23.4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0.37万亩,占养殖水面总面积的29.44%。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一)流转面积逐年递增。从全市看,2011-2013年土地流转总面积分别为384.54 万亩、411.06 万亩、440.95 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7.16 %、6.9%、7.27%;涉及农户分别为68.16万户、71.07 户、92.05 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3.5%、 4.3%、29.5%;规模经营在50亩以上的流转主体涉及的流转面积分别达到189.23万亩、213.62万亩、316.0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0.6%、12.9%、47.8%。
(二)流转形式灵活多样。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经营和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其中以转包、出租形式为主,多样化趋势较为明显。目前,转包面积162.14万亩,占33.74%;出租面积213.26万亩,占44.38%;转让面积28.8万亩,占5.99%;互换面积为13.75万亩,占2.86%;入股面积41.3万亩,占8.6%;其它方式流转面积21.25万亩,占4.42%,转包和出租占总流转面积的78.12%。
(三)流转主体呈现多元。随着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一大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力军。目前,流入农户、专业大户的土地面积212.88万亩,占44.3%;流入农民合作社的土地面积134.65万亩,占28.02%;流入农业企业的土地面积103.36万亩,占21.51%;流入家庭农场等其它主体的土地面积29.61万亩,占6.16%。
(四)流转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政策引导得力。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衡阳市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开展“一流转五服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各县市区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衡阳县财政对连片流转50亩以上且用于双季稻生产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50元土地流转补贴。衡南县财政拿出600万元用于奖励扶持粮食生产合作社等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业主,200万元对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累加补贴,对流转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由县财政统一购买水稻生产保险。二是典型示范突出。近年来,我市通过总结推广基层涌现出来的“安邦模式”、“洲陂模式”、“东冠模式”“大广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并积极探索土地托管、股田制、村组集中式、信托等新的流转模式,推动了全市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三是纠纷调处及时。依法重点纠正和查处了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和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近年来,全市共调处土地承包纠纷2013件次,其中调处外出打工户承包经营权纠纷186件,出嫁女承包经营权纠纷267件,土地流转纠纷127件,为160户外出外迁返乡农户确权确地380余亩。四是服务支撑到位。市委、市政府通过大力推进“一流转五服务”(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与风险防范服务、农民素质提升服务、农村市场运行服务),着力破解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难题,让他们放心开展土地流转。如常宁市成立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同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合作。衡阳县农经局与县信用联社联合对土地流转连片在300亩以上,产业规模大、生产效益好的农业新型主体给予50-100万元的授信额度,目前已发贷款17宗计1350万元。衡南县创新举措,由乡镇经管站出具土地流转证明,帮助水稻种植大户同保险公司直接签订合同,做到应保尽保、应赔尽赔,解决了农村融资难、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有力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五)流转成效日趋凸现。一是遏制了耕地抛荒,为“将来谁来务农”找到了答案。通过土地流转,农民自愿地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转让给合作社、农场或企业,解决了农村“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据不完全统计,在已进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耕地有30%以上原是处于抛荒或半抛荒状态,凡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规模经营的,绝大部分都种了双季稻,有的甚至是“稻稻油”,遏制了耕地抛荒,增加了粮食产量。如衡南县大广村通过由村支“两委”牵头创办了大广农机农技合作社,为村民种植双季水稻提供从育秧、翻耕、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到销售的“一条龙”式服务,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每亩收取230元的低价服务费,同时流转村民不愿耕作的1300亩稻田,全村双季稻种植面积达88%,机械化率达92%。耒阳市洲陂村,全村2825亩耕地全部实现规模流转,没有抛荒一分田。二是推进了劳动力转移,为“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土地流转合理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同时使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纷纷外出务工或就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劳务现金收入、土地租金收入、农业增效收入、佣金收入等四个方面收入。2013年全市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40.94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35%,每年带来的经济收入近80亿元。如我们对祁东县金桥镇草席种植户的调查,该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金鹏草席合作社,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500元左右,另外每天可以有两个劳动力在合作社打工,平均每天65元左右,全年工作200天左右,全年每户仅这两项收入在26400元以上,还不包括在外打工收入,远远高出祁东县农民人均所得5390元水平。三是转变了发展方式,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范式。在土地流转的带动下,农业经营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目前,全市种粮100-500亩的有2377户, 500-1000亩的有140个,1000亩以上的有53个,规模种粮户生产的粮食生产量占到了全市粮食总量的40.6%,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有1个,1万头以上的有35个,5000头以上的有96个,全市生猪规模养殖量占到全市养殖总量的81.5%;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引进和培育大三湘、江山生态、山苍子生态、新丰果业、华桂、领军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常宁、耒阳的百里油茶产业带、祁东的中秋酥脆枣、衡阳县的山苍子、中心城区的高标准蔬菜园、葡萄园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做大做强,“中南油都”、“江南枣都”、“湘南香都”的名气正在打造;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产、加、销、供分工不断明细,为农业生产提供日趋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如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管家模式”、“帮扶模式”、“点餐模式”三种农业“套餐”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幅度加大,农业机械的作业优势凸现,农业机械化提质提速明显,近3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2115台、联合收割机3586台、插秧机1278台,机耕、机插、机收率分别达到82.5%,14.3%,63.3%。
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活力彰显
各地积极引导农民采取租赁、入股、互换、托管、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流转,创造出了我市特有的土地流转模式,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土地托管模式。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土地托管公司为依托,与农户签订托管合同,交纳一定土地托管费用,由公司为农户提供良种、化肥、耕种、灌溉、防虫、除草、防病、收割、粮食收购等服务,农户土地承包经营主体不变、企业投资主体不变、受益主体不变。如衡阳县西渡镇斗岭村6个组的农户将承包地委托给衡阳县宏扬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套餐托管,农户除去托管费,套餐服务费,每亩净收益在500-700元,比租赁流转多收入200-400元/亩。衡南县东冠农技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冠市镇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租赁经营5480亩种植双季稻,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全程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以高于市场价20%的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优质稻,实现了合作社、农户互利双赢。
(二)“股田制”模式。将土地经营权与承包权分离,并将经营权用股份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或股份企业,农户将土地以股份形式与专业大户、农场主、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合作经营,农民参与务工,领取劳动报酬和年度分红。如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将全村12组1246亩耕地全部折股量化交由衡阳县梅花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合股经营,实行基准股权收益+劳务收益+生产效益分红,约定年生产利润在30%以内不提取生产效益分红,生产利润高出30%的部分按对半分红。洪市镇的杨泉村、太山村、高碧等6个烟叶生产专业村实行股份合作生产经营形式,村里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农户将承包地折股量化交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农户除了每亩能得到300元的基准权益,每亩还能获得1500元劳务收益和10%烟叶收益分红约340元,农民不花成本亩收益在2100元左右。
(三)村组集中模式。在充分征求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以组为单位将农户承包份额登记造册,但不具体到丘块,并发放相关权益证书,由村组将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或以其他方式规模经营。如耒阳市洲陂乡由组长总揽负责流转,依据自然灌溉、土壤肥力等条件,民主讨论将全部稻田进行统一规划,具体划分为集中育秧、自给口粮、产粮大户三个功能区,按实际耕种面积的10%留足集中育秧区,按人均0.3亩留足自给口粮区,除口粮区可以个人自种或私自流转外,剩余耕地全部统一流转给大户经营,根据大户实际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种植小区,每个大户的种植面积成片相连。胜桥胜江村强化村社互动,实行土地经营“大集中”,将农户承包地只确定面积,不到具体丘块,农户再委托村组将749亩水田土地流转给腾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流转比例达86%,流转农户占全村总农户92%。
(四)企业带动模式。一是企业直接租赁模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租赁等方式整体流入土地,农民或返租承包,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进入企业务工,推进规模生产,实现各方共赢。特别是中联天地、江山生态等油茶采取返承包管理模式即林农将油茶林地租赁给公司,公司再将林地返包给林农进行种植和管理,林农可同时获得租金收入、管理费及服务费收入,这样既有利于公司改善与当地林农的关系,对采摘茶果用工和防盗具有显著成效,同时林农所承担的风险较小且收入比较稳定,深受双方的欢迎。二是企业领办合作社模式。如大三湘公司通过领办了3个合作社,其中公司入股20%,农民入股80%。由公司统一提供新栽苗木、肥料以及技术等,合作社流转林地并组织社员负责油茶新栽或垦复、施肥、除草、采摘等油茶管护工作,公司与合作社农民按股分红。三是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模式。如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三种农业服务模式:“管家模式”即由安邦公司与各镇、村、组直接进行土地流转,由“代管户”进行“代种代管。”公司对“代种代管户”提供从供种、播种等到谷物收割、烘干的专业化“套餐”服务。“帮扶模式”即公司培育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帮助他们把面积逐步扩大到200亩-1000亩的规模,再按第一种模式提供“全套餐”服务,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点餐模式”即对不愿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在不改变原有经营权性质的情况下,以村为单位,由村干部统一组织采取合作社的模式,会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享受“点单”或“套餐”服务。通过以上模式公司直接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种植面积达4.2万亩;服务面积逾1000万亩。
三、发展难题——引导不够,问题不少
(一)从农户来看,存在四大疑虑。一是对流转本身心存疑虑。一些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不清,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甚了解,担心流转后会失去土地。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恋土情节重,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对流转政策存在疑虑。少数期待土地私有化,认为承包期延包30年后,到时政策一变,土地就是自己的了,流转出去无疑是把到手的肥肉拱手相让他人,坚决不肯流转。三是对流转价格存在疑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没有权威的指导价格,特别是长期流转,流转价格怎么增长,心中没底。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市场日趋活跃,大家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四是对流转年限存在疑虑。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担心回乡后怕流出去的土地要不回,没有地种,不愿长时间流转。而流转经营主体期望流转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上,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
(二)从流转大户来看,存在四大困难。一是集中连片流转难。家庭承包经营,地块零星分散,而各个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一旦少数或个别农户不愿意流转,连片规模经营就可能“流产”。如衡阳火凤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想到祁东县鸟江镇皮塘村租种300亩稻田,可是村里组织村民召开了两次会议,租与不租、价格高低的呼声同时存在,成片整体流转无法推进,公司不得不放弃计划。二是基础设施配套难。我市的水库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严重,且60%的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滞后,农田不规则、且落差大,大型机耕机收机进场困难,这些都极不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此外,新型经营主体由于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平整土地、挖掘水渠、兴修机耕道等,但这些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有些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很多大户由于流转合同期限偏短、设施产权不清等顾虑不敢投入,国家针对大户的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又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配套的现象日益突出。三是贷款融资难。流转大户大多正处于创业阶段,因购买农资、添置农机具和支付流转费用,需要生产性、季节性短期贷款,且随着经营面积的逐步扩大,小额贷款已经难以满足资金需求。但7成以上种植大户由于缺少抵押物,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很多流转大户不得不求助亲友,赊购农资和赊欠帮工人员工资。四是规范流转难。不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没有规范的书面合同,甚至是口头约定,合同条款不全,双方责任不明确,随意性较大,极易产生合同纠纷,甚至出现部分农户法律意识淡薄,强行毁约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流转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如衡南县种粮大户李小星在廖田镇毛岗村流转100亩,投入8万多元修好机耕道后,农民强行收回,自己耕种;在政光村,复垦抛荒100亩,种植两年后,去年被村里收回,以更高的价格租赁给别人。
(三)从政府来看,存在四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乡、村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流转双方自己的事,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加上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性指标任务,因此工作主动性不够。二是引导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无论流转与否,良补和直补资金都给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户,没有落实“谁种粮谁受益”补助机制,普遍存在不种粮拿补贴情况,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流转。同时政府没有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具体配套的政策措施,引导土地流转缺乏有力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支撑。三是监管不到位。土地流转前,没有明确要对种养大户和企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流转后,也没有明确保护农民利益的具体办法;土地流转后,有的变更用途用于办厂房、挖鱼塘、办休闲、搞旅游甚至开发房地产,基层政府难于监管。四是服务不到位。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尚未建立,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流转信息不畅,农民咨询门路不多;鼓励土地流转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乡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
四、发展对策——优化服务,强化扶持
(一)要优化服务,促进流转。要大力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要围绕土地流转重点区域,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定点连片推进小农水工程建设,强化田间机耕道建设和管护,方便机械下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要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确保农民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上享有充分的权益,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度,切实解决土地承包户的后顾之忧。
(二)要把握原则,助力流转。土地流转中,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并且要做到期限适度,在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流转,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制定土地流转价格体系,客观公正地发布指导价格,推行“实物估价、货币结算”的方式,实行流转收益分年支付,千方百计维护群众利益。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工商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切实降低土地流转风险。
(三)要严格程序,规范流转。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规范整理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实现承包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相符”和“四到户”。要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土地流转程序,签订统一的流转合同,并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登记备案,严格规范流转行为。
(四)要强化扶持,带动流转。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土地向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要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基金,在每年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并从每年的粮食生产奖励节余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补贴、扶持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特别要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地方财政对经营主体添置、更新机耕设备,适当比例进行资金补贴配套,对扩大生产经营的贷款酌情安排贷款贴息。各级金融机构要把规模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适度降低支农信贷利率,主动为流转大户和合作组织服务。对规模经营的大户和合作组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业务,比照农业龙头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五)要创新方式,加速流转。稳定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按照“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原则,积极探索农户自愿联合流转、农户委托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抵押试点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要以村组为单位,按人头留足基本口粮田,其余的责任田统一由村组代为托管,实现连片流转,流转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打破行政区划,实行联镇联村租赁。要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成建制、大面积流转土地后,将土地倒包反租,二次流转给需求强烈的种植大户,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支持农户以土地入股,让农民既拿着流转收入外出务工,又能分享土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