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2019-01-03 10:06:05 作者:admin 来源:曾国藩读书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王阳明: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

 
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
 
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
 
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尤其,是下面这15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

1、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3、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
 
4、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5、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6、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

7、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
 
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8、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9、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

10、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
 
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1、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
 
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2、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
 
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
 
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

13、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
 
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
 
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4、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
 
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

15、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