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5)

2018-12-25 17:27:20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湘农发〔2017234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关于印发《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5)》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农委(农业局):
为促进我省休闲农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现将《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20171013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20172025
 
 
1 总论
 
1.1 规划背景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产业、生态、村镇、文化)资源、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功能拓展,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产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审美、文化认知、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等消费品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经过20余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了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
 
2007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均强调发挥农村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5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合各部委发布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发展精细农业为引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湖南省休闲农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社会投资放量增长,但发展重点不突出,低质项目重复建设较为普遍,特色不鲜明,供给结构严重失衡,集聚效应未能形成,亟待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导。现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
 
湖南省行政区域之内,含13个市、1个自治州,国土面积21.1829万平方公里。
 
1.3 规划期限
2017年—2025
 
1.4 规划依据
农业部等14部委《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农加发〔20163号)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130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湘农发〔2016182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湘政办发〔201618号)
2 发展现状
 
2.1 发展成效
 
湖南省休闲农业经历了萌芽、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省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顺应城乡休闲消费市场火爆且不断升级的需求,通过加强部门合作、完善扶持政策、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培育知名品牌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类型模式更加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综合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1、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三农”强劲。2016年底,全省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3万个,规模农庄4600家,年接待游客1.56亿人次。全年实现经营收入3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380亿元。近5年来,产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3%。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近75万人,其中安置农民就业64万人,农民工从农庄获得工资性收入131亿元,人均17500元。全省51个贫困县,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879个,规模农庄802个,总营业收入60亿元,安置农民就业23万人,通过土地、房屋、资金入股分红,发放工资等,带动了27.8万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13580元。休闲农业已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业态、新动力、新亮点。
 
2、内涵不断提升,传承效应显现。通过政府示范创建的引领和市场消费升级的倒逼,大多数农庄致力于转型升级、提质改造,开始从低端休闲娱乐模式向丰富内涵融合发展的模式转变。经营服务内涵由单一的打牌、钓鱼、农家饭向拓展产业功能、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创意文化转型。依托产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拓展观光、体验、教育、认知、感悟等功能,延长了农业价值链条;通过古村落的保护修缮与生产工艺、民俗礼仪、时令节庆挖掘传承,提升了农村的品味,为人们留住了“乡愁”。
 
3、模式不断创新,结构不断优化。融合模式不断创新,类型越来越丰富,发展方式开始从单一的“钓鱼、打牌、农家饭”,向产业拓展、文化创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转变;开始从单打独斗孤园求变向互补融合、产业联盟、跨界经营、引领农民参与、盘活农村资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转变;开始从粗放式经营,向精致化产品、精细化管理转变。出现了以湘都生态园、长沙博野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融合型发展模式;以长沙慧润乡村、怀化中方葡萄沟为代表的村园融合型发展模式;以彭山庄园、张家界禾田居等为代表的生态环境融合型模式;以邵阳金水湾农庄、湘西牛角山农庄等为代表的产业精准扶贫型模式。涌现了一大批民族风情型、民宿体验型和保健养生型农庄。同时,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等多元化休闲农业类型也竞相发展。
 
4、环境不断改善,综合效益提升。继2006年、2012年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各市州也相继出台了政策,完善了工作机制。全省上下初步构建了“部门管理、小组协调、政策扶持、协会搭台、中介服务、科学推进”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长沙、株洲、常德、郴州、衡阳等市都出台了政策,建立了考核机制,从用地、税收减免、奖补扶持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餐饮业、运输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了就业岗位,激发了农民自主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带动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得到了全面释放。
 
 5、推介不断发力,品牌效应凸显。随着各级政府、各类经营主体对休闲农业品牌建设认识的提高,宣传推介力度的加大,全省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农庄与精品路线。“十二五”期间,我省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示范点2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2个;中国美丽田园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47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2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特色)园34个。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引领带动了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湖南省休闲农业在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富裕农民、提升农业、美化乡村的新产业、新动能、新亮点。
 
2.2 存在问题
 
1.规划引导不力。休闲农业作为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兴业态,对生态环境、产业特色、交通区位具有优势性要求,加之产业发展迅猛,要素融合集聚日益强烈,我省现有的农业规划无法满足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指导性引领性作用不强,导致发展重点不突出,同质化严重,供给结构性矛盾影响产业持续发展。
 
2.产业优势不强。多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产业支撑,种养业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主题创意、功能拓展、文化传承成了发展的短板,城乡雷同、土洋结合、盲目复制比较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3.农旅融合不深。依托农业、农村、农耕文化拓展旅游功能不深,一二三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叠加产出效应低。经营主体之间合作意识不强,单打独斗情况较为普遍,孤园求变较多,集聚发展效应较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不够紧密。
4.政策支撑不力。产业发展政策系统性、引导性不强,土地流转、资金融通、用水用电、各类税费等方面缺乏优惠政策,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休闲农业园区的公交、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不足,医疗、信息等综合型服务不完善,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2.3 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优越。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湖南山川秀丽,地质构造独特,植被丰富,地貌类型齐全;全省水系以洞庭湖为汇聚中心,以湘、资、沅、澧四水为主干,径流丰富;湖南自然风光绮丽多彩,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国家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自然因素为湖南构成了山青、水绿、林盛的“潇湘”风光长轴画卷,为湖南的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2、农业资源丰富。湖南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全省现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七分之一,畜禽品种和经济鱼类繁多,畜禽约270多种、经济鱼类160余种。湖南农产品不仅具有总量优势,更具有质量特色。大宗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水稻和苎麻排全国第一,生猪和柑橘排全国第二,烤烟排全国第四,淡水产品排全国第五,茶叶排全国第六,蔬菜排全国第七,棉花和油料排全国第八。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已基本建立了粮、菜、油、棉、果、茶、猪、水产品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3、文化底蕴深厚。湖南现有180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古迹,包括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南岳衡山、岳麓书院、江永女书等,还包括以韶山、乌石寨、花明楼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故居等深厚的人文底蕴;湖南拥有苗、侗、瑶、白、土家等少数民族,具备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风俗形式多样,民俗文化内涵深厚;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的精耕细作农业,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地立体农业、土地多层次利用,以及筒车吸水、石碾加工粮食等传统农业文化景观,彰显了山乡的古、土、真、野等农耕文化;湖南饮食文化独特,湘菜乃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不同品味的地方菜和风味名菜达800多个,既有乡土风味的民间菜式、经济方便的大众菜式、讲究实惠的筵席菜式、格调高雅的宴会菜式,也有味道随意的家常菜式和疗疾健身的药膳菜式。
 
4、区位优势明显。湖南地处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中心,是联系我国中部与东南沿海全方位开放地区的枢纽,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地位。同时,湖南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加强,高速公路5493公里,铁路3900公里,高速铁路已达1296公里,名列全国省份第一。航空、水运发达,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已开通的武广高铁、沪昆高铁奠定了湖南交通的重要地位。到2020年,湖南省“五纵五横”铁路网、“七纵七横”公路网、“一纵五横”水运网、“一枢纽一干多支”航空网的立体交通大格局的形成,为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5、市场需求旺盛。湖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强烈,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注重绿色消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民俗节庆和农业科技性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湖南休闲农业借力旅游发展,地位不断上升。都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青少年认知体验市场、老年人寻根怀旧市场、农民猎奇取经市场等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2.4 机遇与挑战
 
机遇: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天然的局限性,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逆城市化”日趋强烈,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域旅游的推进,休闲观光大众化、家庭旅游普遍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农业消费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三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亟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第六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支撑。四是我国经济建设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时期,城市人才、资金流向农村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五是“互联网+”发展趋势日益凸显,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使“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六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湖南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挑战:一是低质供给面对消费不断升级的挑战。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产品体验参与性不强,缺乏特色和创意;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二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兼顾的挑战。休闲农业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但过度开发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加快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不可持续。三是小、散、差面对集聚效应的挑战。依托农业产业、生态资源、美丽乡村,融合一二三产业各类经营主体,形成要素融合集聚发展已成为休闲农业发达地区最大优势。我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规模小、点多分散、综合效益差,如何实现“串珠成线、串点成面”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农业、生态、乡村,农民与休闲农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良性发展,是我省面临的一大挑战。
 
3 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等14部委《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农加发〔20163号)的总体要求,贯彻“两山”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为目标,以消费需求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三产融合,通过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实现湖南省休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2017-2020年):坚持优化结构布局、产业集聚融合,打造“一心一区三带”五大休闲农业区域,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休闲农业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创建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县(市、区)3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园)2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集聚重点村镇150个、省五星级休闲农庄400个,培养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6000名,带动100万贫困人口增收。
 
中远期目标(2021-2025年):实现农业产业更强、文化底蕴更深、创新创意更浓、旅游元素更全、生态环境更美、管理服务更精、综合效益更好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创建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县(市、区)6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园)4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集聚重点村镇300个、省五星级休闲农庄600个,培养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10000名,将湖南休闲农业打造成百万人就业、千亿元产业的新业态,美丽休闲乡村建设的新引擎,实现年接待休闲观光游客4亿人次以上。
 
3.1 休闲农业2017-2025年规划目标
指标项    单位       规划目标
重点县(市、区)           60
休闲农业示范点(园)           400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集聚重点村镇        300
省五星级休闲农庄           600
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        10000
年接待休闲观光游客量       万人次    40000
产值       亿元       1000
 
3.3 基本原则
 
1、以农为本,促进增收。以农业为基、农村为形、农耕文化为魂,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2、优化布局,要素集聚。科学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布局,突出发展重点,着力融合集聚,凸显区域休闲农业特色;整合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有效吸引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形成创新合力。
 
3、创新融合,相互促进。坚持产业融合,立足一产、开发二产、繁荣三产,实现一二三产叠加与乘积效应;实施“三品”融合,打造品牌农业、建设品味农村、塑造品质农民。
 
4、保护生态,持续发展。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发展。
 
4 区域布局
 
4.1 总体构想
结合湖南各区域产业优势、生态特征、交通区位、文化特色等比较优势,将湖南省休闲农业规划为“一心一区三带”的产业布局。“一心”即“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核心,“一区”即环洞庭湖休闲农业区,“三带”即京广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二广高速休闲农业产业带、大湘西休闲农业产业带。
 
4.2 区域布局
 
1、“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核心
区域范围: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为核心。
比较优势:①位于京广经济带、武汉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集自然山水、红色文化于一身;③经济基础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省内其他地区高,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庞大客流量;④是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地域之一;⑤为湘菜集聚地,饮食文化丰富。
 
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湖南最大的都市休闲农业核心优势产业带。①依托湘江水系、城郊田园、丘陵生态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城市郊区型休闲农业;②依托伟人故里(韶山、花明楼),发展追寻伟人足迹、认知红色文化型休闲农业;③依托高科技农业优势,发展自然、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④依托湘菜品牌优势,发展特色餐饮、度假购物型休闲农业;⑤依托时鲜水果、花卉苗木、特色蔬菜、有机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参与体验型、创意科技型休闲农业;⑥依托交通优势、医疗资源及生态环境,发展养生养老等康养型休闲农业。
 
4.1 “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核心布局重点
 
区域       重点县(市、区)
 
11个)       精品线路
             
类型       特色       线路
 
一心       长株潭    开福区、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岳麓区、株洲县、荷塘区、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县    湘江滨水休闲精品线路    都市田园•放飞心身     岳麓区莲花镇→望城区黄金园街道→望城区白箬铺镇→望城区靖港镇→宁乡市大成桥镇→宁乡市灰汤镇
                           
山水洲城•寻幽探微     开福区捞刀河镇→开福区沙坪街道→长沙县北山镇→长沙县安沙镇→长沙县黄花镇→长沙县金井镇→长沙县开慧镇
                           
农业科普•寓教于乐     长沙县江背镇→雨花区跳马镇→株洲市龙头铺镇→株洲市荷塘区仙庾镇→株洲市芦淞区大京乡→株洲市天元区群丰镇→湘乡市东郊乡→湘乡市东山街道→湘乡市棋梓桥镇
 
2、环洞庭湖休闲农业区
 
区域范围:以常德西洞庭、益阳南洞庭、岳阳东洞庭为重点。
 
比较优势:①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渔业资源,湖区河网纵横交错分布,形成了大面积的湖泊湿地;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棉、油、茶、猪、鱼生产基地;③历史文化民俗资源丰富,表现出浓厚的湖乡农业文化与渔业文化特色。
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最具湖南“鱼米之乡”特色的优势产业带。①利用洞庭水系,发展集疗养度假、特色水产、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农渔风光休闲农业;②依托国家湿地公园资源,发展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湿地景观型休闲农业;③围绕国家粮、棉、油产业基地,发展农事活动参与型休闲农业;④依托捕鱼、采莲、挖藕、摘菱角等农业生产活动,发展渔业生产民俗型休闲农业;⑤依托岳阳楼、君山岛、桃花源等景区,发展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
 
4.2 环洞庭湖休闲农业区布局重点
 
区域       重点县(市、区)
 
11个)       精品线路
             
类型       特色       线路
 
一区       环洞庭湖       君山区、湘阴县、桃江县、南县(含大通湖管理区)、赫山区、沅江市、澧县、临澧县、武陵区、桃源县、汉寿县       环洞庭湖渔米农耕体验精品线路       农耕之源•寻根之旅     常德市白鹤山乡→常德鼎城区石板滩镇→临澧县停弦渡镇→澧县澧南镇→澧县雷公塔镇→津市市新洲镇→汉寿县太子庙镇
                           
古韵水乡•洞庭渔歌     桃江县桃花江镇→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桃江县石牛江镇
                           
鱼米之乡•食尚湖鲜     湘阴县城西镇→岳阳市屈原管理区黄金乡→岳阳县鹿角镇→益阳大通湖→岳阳市君山区君山岛景区→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镇→岳阳市君山区广兴洲镇→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
 
 
3、京广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
 
区域范围:以郴州、衡阳、株洲攸县、茶陵、炎陵、岳阳汨罗、平江等城区为重点。
比较优势:①交通便利,处于东联西托、南北贯通的重要位置;②对接泛珠三角地区,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和106107国道及高等级公路等快速干线纵横境内;③气候及其生态环境呈现垂直差异性特征,土地利用及其农业景观也出现自下而上由农耕或园艺型经济林、用材林到山地草场的递次变化,物产丰富。
 
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临近粤港澳地区度假圣地的优势产业带。①依托京广高铁和京港澳高速湖南段、平汝高速及京广复线交通资源,发展对接省外游客的休闲度假型休闲农业;②依托南岳衡山、蔡伦竹海和资兴东江湖等自然风景区、莽山和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景区观光、生态养生、养老度假型休闲农业;③依托船山书院、蔡伦造纸、炎帝文化等历史文化,发展文化认知型休闲农业;④依托云雾茶、冰糖橙、黄桃、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
 
4.3 京广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布局重点
区域       重点县(市、区)
 
15个)      精品线路
             
类型       特色       线路
 
三带       京广       耒阳市、珠晖区、衡东县、南岳区、衡南县、北湖区、桂阳县、安仁县、宜章县、资兴市、汨罗市、平江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    湘江滨水、南岳梵音休闲精品线路    亲近自然•心灵之旅     衡东县荣桓镇→衡东县高湖镇→衡阳县西渡镇→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衡阳市南岳区
                    
罗霄山脉休闲农业文化精品线路       红色文化•精神传承     攸县酒埠江镇→攸县鸾山镇→茶陵县严塘镇→茶陵县浣溪镇→炎陵县大院农场→桂东增口乡→汝城热水镇→汝城三江口瑶族镇
                    
湘南丘陵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五彩丘陵•感叹自然     耒阳市蔡子池街道→耒阳市龙塘镇→耒阳市黄市镇→常宁市罗桥镇→永兴县碧塘乡→郴州市苏仙区桥口镇→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郴州市保和镇→资兴市白廊乡
 
4、二广高速休闲农业产业带
 
区域范围:以娄底、邵阳、永州、益阳安化等城区为重点。
 
比较优势:①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以梅山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底蕴深厚;②山地立体农业特征极为突出,观光园艺、观光特种农业、观光林业、观光茶旅、观光牧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③以“精耕细作”而出名,物产丰富,其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培育了多种特色农产品。
 
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代表湖湘农耕文化体验的优势产业带。①依托梅山文化、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等,打造湘中地区民俗风情型休闲农业;②依托湘中河谷丘陵盆地的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打造田园观光型休闲农业;③依托紫鹊界梯田、湄江风景区、白水洞、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筱溪湿地公园、九嶷山、崀山、南山等,打造森林氧吧、山水田园型休闲农业;④依托脐橙、黑茶、香柚、香米、香芋、灰鹅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型休闲农业。
 
4.4 二广高速休闲农业产业带布局重点
 
区域       重点县(市、区)
 
12个)      精品线路
             
类型       特色       线路
 
三带       二广       大祥区、隆回县、洞口县、邵东县、城步县、新化县、双峰县、零陵区、宁远县、江华县、道县、安化县    湘中山区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漫步古道•采茶品茗
 
隆回县司门前镇→隆回县金石桥镇→新化县维山乡→新化县水车镇→新化县白溪镇→安化县仙溪镇→安化县马路镇→安化冷市镇→桃源县茶庵铺镇→石门县壶瓶山镇
 
湘中盆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富饶盆地•农耕体验     娄底市娄星区茶园镇→娄底市万宝镇→涟源市茅塘镇→隆回县桃洪镇→洞口县高沙镇→洞口县毓兰镇→洞口县古楼乡
 
南岭山脉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南岭风情•丛林寻幽     永州市冷水滩区上岭桥镇→东安县白牙市镇→宁远县冷水镇→蓝山县毛俊镇→蓝山县所城镇
 
 
5、大湘西休闲农业产业带
 
区域范围:以张家界、吉首、怀化城市为重点。
 
比较优势:①土家、苗、侗、白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住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包括苗族、土家族的特色节庆、祭祀活动(三月三歌会、苗年等),民族服饰(苗族刺绣、土家织锦等)、民族建筑(风雨桥、吊脚楼等)和民间艺术(茅谷斯舞、傩戏等);②具有多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古镇、古村、古寨等,历史气息浓郁;③自然景观素以山奇、水秀、洞胜、谷幽称绝,几乎包揽了世界地质地貌、水系水文、生物等生态系统的奇观绝景。
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湖南最具民族民俗特色的优势产业带。①依托凤凰古城、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古城古镇古村古寨,充分挖掘土家族、苗族、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民俗风情型休闲农业;②依托张家界森林公园、猛洞河等丰富多奇的原生自然景观,打造森林康养型休闲农业;③依托柑橘、猕猴桃、板栗、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及杜仲、黄柏、厚朴等中药材,打造基地兼容型休闲农业。
 
4.5 大湘西休闲农业产业带布局重点
 
区域       重点县(市、区)
 
11个)       精品线路
             
类型       特色       线路
 
三带       大湘西    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麻阳苗族自治县、通道县、中方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吉首市、古丈县、凤凰县、永顺县    大湘西民族文化生态休闲精品线路   
神秘湘西•土苗风情     永定区尹家溪镇→永定区教字垭镇→武陵源区军地坪→慈利县三官寺乡→桑植县竹叶坪乡→古丈县古阳镇→古丈县双溪乡→古丈县默戎镇→吉首市矮寨镇→凤凰县廖家桥镇→凤凰县新场乡→凤凰县落潮井乡
                           
魅力山水•奇秀田园     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麻阳苗族自治县文昌阁乡→怀化市鹤城区贺家田乡→怀化市鹤城区石门乡→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坪镇→中方县炉亭坳乡→怀化市中方县桐木镇
                           
千年侗寨•乐享民俗     会同县岩头乡→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太阳坪乡→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靖州县横江桥乡→通道县万佛山镇→通道县黄土乡
 
5 主要任务
 
5.1 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按照“一心、一区、三带”布局,紧密结合各区域的土壤、水文、气候、地理特征等自然禀赋,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兼顾供给、生态、观光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产业载体。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核心区主要培育特色蔬菜、水果、茶叶、湘莲、花卉苗木、特色水产等休闲农业产业载体。环洞庭湖休闲农业区主要培育体验性、参与性的水稻、棉花、油菜、蔬菜、水产、莲藕等休闲农业产业载体。京广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主要建设特色蔬菜、时鲜水果、食用瓜类、油茶、花卉、药材、茶叶等休闲农业产业载体。二广高速休闲农业产业带重点建设蔬菜、柑橘、药材、茶叶等休闲农业产业载体。大湘西休闲农业产业带重点建设柑橘、猕猴桃、葡萄、中药材、茶叶、特色坚果等休闲农业产业载体。
 
5.2 建设良好乡村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规划、资源有偿使用、行业准入监管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加大古镇村落的修复、维护、保护力度;配套完善乡村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休闲农业企业应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场站,对污水、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加强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休闲农业管理者、经营者、游客和乡村居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综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
 
5.3 挖掘保护传承农耕文化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耕文化遗产普查,加大农耕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力度,提升民众保护农耕文化遗产意识,构建农耕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传承机制。充分拓展农业生产过程文化、教育、艺术、休闲等价值功能,依托原有民居建筑和原住居民生产、生活场景,积极开发湖湘区域特色、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建筑、历史古村。挖掘传承好具有正能量的礼仪、风俗、节庆、祭祀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农耕文化与农业生产融合的创新创意,创建观赏性、互动性、趣味性、文化性和科普性的农耕文化艺术化表现形式。
 
5.4 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坚持“农旅结合、农旅共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依托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优势生态、特色村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生态资源、村镇民居等载体的深度融合;围绕农业产业,大力开发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业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业,充分拓展并创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文化认知、农耕感悟、乡村购物、生态养生等休闲旅游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立足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交通区位、文化特色,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加工企业、休闲农庄以及村级经济组织等各类经营主体围绕休闲旅游拓展功能、延伸产业链条,融合集聚发展,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体。
 
5.5 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一心一区三带”休闲农业区域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全省休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实现宽带普及、光纤到户和网络提速,鼓励移动互联网等三方营运机构与休闲农业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农业信贷担保、农业保险体系,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和交流体系,探索通过实施补贴和购买服务的方式,培养和引进休闲农业创业和从业人员。建立休闲农业发展智库,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开展宣传推介,引导消费、推介品牌。完善休闲农业统计分析制度,强化行业运行监测,构建休闲农业运行监测服务平台。
 
6 重点工程
 
6.1 “三品”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品牌农业。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鼓励各级政府、休闲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照“一心、一区、三带”布局,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区域品牌;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推介,引导消费,打造品牌农业。二是建设品味乡村。科学规划乡村建设,注重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协调;弘扬湖湘乡村建筑风格,保留原有乡村自然韵味;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设一批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地域文化浓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品味村镇。三是培育品质农民。引导农民深度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促进农民职业化、社会化;加大农民素质培养力度,通过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特色产业县合作建设特色学科,与企业合作培养委培生,或面向农村兴办各类技能型培训班,塑造品味农民,为休闲农业提供高素质人力支撑。
 
6.2 机制创新工程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创新休闲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农民深度参与,广泛受益,共享产业链、价值链拓展的增值收益,建立休闲农业企业与农民紧密的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休闲农业企业。鼓励企业运用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分散投资、分散建设、分散经营等形式,吸纳农民土地、房屋、资金、技术入股、合作联营,让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获得土地、房产、资金等资产性、技术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益。
 
6.3 示范创建工程
 
围绕优化布局、丰富内涵、增收脱贫、提档升级、有序发展、品牌培育六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并深化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工作,在产业升级、特色融合、文化传承、创意设计、利益共享、人员素质、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为休闲农业树立典型与样板,引领发展方向。规划期间,创建400个休闲农业示范园、200个休闲农业集聚示范村镇、3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60家知名品牌农庄、100条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6.4 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轮训体系,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加大休闲农业培训投入力度。鼓励休闲农业企业、科研院校、行业组织联合开展各种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快创新“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培训方式,扩大对外交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深入开展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领军人培训。规划期内,全省培训从业人员200000人次,培养10000名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
 
6.5 “休闲农业+”工程
 
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紧紧依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围绕旅游消费市场,充分拓展农业旅游功能,为消费者提供“吃住行游乐购体养康认悟疗”等全方位休闲旅游产品,形成农业资源与旅游元素良性互动。推进“休闲农业+创新”。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研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在休闲农业的推广应用。创新融合模式和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与教育、康养、文创等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实施订单农业、定制产品等发展模式,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成为农业科普、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推进“休闲农业+互联网”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技术在休闲农业广泛应用,将特色农产品、优质景点和服务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推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设施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合作,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推进“休闲农业+精准扶贫”工程。将发展贫困地区休闲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鼓励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利用宅基地、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农家乐、民宿接待户、传统手工艺和村镇融合型休闲农业合作组织等。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就近务工等方式带动增收脱贫。
 
7 保障措施
 
7.1 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加快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产业扶贫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要强化工作考评,将休闲农业发展情况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形成合力,推动出台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各市州、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7.2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认真推动落实国家、省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税收、用水、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帮助和指导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建立完善财政资金集中投入机制,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农耕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示范创建配套补助。构建休闲农业发展政策体系,支持鼓励农村盘活闲置房屋,开发利用“四荒地”、集体建设用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
 
7.3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自律,做到诚信守法经营,有序规范持续发展。研究制定全省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运行规范,指导和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相关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加强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园(点)和星级农庄的监督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等中介机构监督规划力度,提高咨询、设计专家职业道德。发挥各级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行业指导与规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评价机制,促进行业自律,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
 
7.4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有重点、多渠道、跨平台构建宣传推荐体系,不断扩大品牌农庄、精品线路、重点村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重大节假日和重要农事节庆节点,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等各种媒体,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宣传推介,引导城乡居民乡村休闲旅游消费。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公益性强、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努力营造休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7.5 建立行业发展智库
 
聘请省内外农业、旅游、园林、建筑、文化、投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建智库委员会,智库委员会下设总体规划、产业建设、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企业管理、投资分析等分会。政府通过服务采购方式,委托智库专家委员会承担产业定位、主题创意、功能设计、投资分析等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撑。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