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库移民安置点致富带头人培训(株洲醴陵)
2018-11-03 15:08:01 作者:唐春生 来源:衡阳市农业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湖南省水库移民安置点致富带头人培训
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
唐春生
(衡阳市农委推广研究员 )
二○一八年十一月七日
主要汇报5方面内容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特征、本质、目标和模式
1、概念: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2、特征:生产过程装备化、经营集约化、操作自动化、作业数字化、物流信息化、技术集成化、生产标准化。
3、本质和目标: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即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
4、模式:
1)、标准化农业: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
①、农业基础标准;
②、种子、种苗标准;
③、产品标准;
④、方法标准;
⑤、环境保护标准;
⑥、卫生标准;
⑦、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
⑧、管理标准。
2)、信息农业:就是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
3)、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4)、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牧舍、环境安全型菇房。
5)、创汇农业:又称外向型农业。它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而建立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结构和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金融等各种体系在内的农业经济体系。
6)、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提供人们休闲旅游的发展形式。
7)、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
8)、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取有机肥和动物排泄物满足作物营养要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要求的养殖业。
9)、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得系统。
湖南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转折的节点上,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大跨越,具体表现五化:生产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产业多元化、经营电商化。
二、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
1、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
(1)农业产业: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杂而不亮,一二三产融合不深;
农业产业大而不强:我国粮肉蛋果菜茶鱼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国际竞争力与农业大国地位还不相称。
农产品品种多而不优:我国农产品品种齐全,种类繁多,供应不断,不分南北,只要想买就能买到。但是同质化严重,分等分级少,缺乏个性化产品。
农产品品种杂而不亮:我国农产品大品牌不多,有市场影响力的更少。
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产业链条不长,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
(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
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如解放初期兴修的水利设施老化,水电路网建设滞后,烘干、储藏等产后设施不配套。农业预警应急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又如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科技创新缺少重大突破性成果,科研与生产衔接不紧,新技术转化应用不足,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不强。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各环节信息化链结不紧。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机化发展在区域、领域、环节上不平衡,装备结构不优,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3)农业经营: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仍然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社弱小,覆盖面不广;
农业规模化水平低,土地集中度不高,规模经营主体少而弱,带动力不强。
2、分析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难题的原因
一是农业效益不高;今后谁来种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想种地、90不谈种地)?
原因:产业发展不足,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问题突出。
二是农业竞争力不强;
原因: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种养结构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农产品供给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大众化的农产品“卖难”与个性化的优质农产品“买难”并存。也就是说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而一些农产品却不能满足需求。
三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原因: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家庭小农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已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同步迈入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资源和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
原因:资源环境约束仍然趋紧。耕地复种指数高,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压力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完善,追溯体系尚未建立,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3、如何破解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是优化调整结构,促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粮经饲统筹不够、种养业结合不紧、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不足并存等问题,迫切需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配置资源要素,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三大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依靠装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依靠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饭”的局面。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培育新型农民主体,提高产业化水平。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所以,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主体,大力加快和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三、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一)、现代农业的代表:
美国、法国、日本
共同点: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历史很长。
不同点:美国家庭规模很大,3000亩;法国100亩: 日本10亩。
(二)、美国现代农业特点
美国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人均耕地10亩,农业规模很大,一个劳动力经营的土地相当于我国的一个村,一个家庭农场有3000-4000亩,上万亩的土地。
特点:
1、专业化、现代化程度很高,利用卫星技术、遥感技术、数字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技术。
2、合作社突出,合作社数量很多,服务面很广。
3、农业支撑体系非常完善,保障了农产品在本国和出口到各个国家的销售,有大学、研究所、有政府的支撑。农业效率太高,生产经常过剩,农业补贴到不种田的农民。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
1、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从经营规模来看,其发展与趋势表现为农场数目的减少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2、生产经营专业化。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农产品。
3、土地所有权私有化。1820年建立了将土地出售给农户、建立家庭农场的农业经济制度,正是这种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美国开发西部的热潮。
(三)、法国现代农业特点
法国面积相当于西藏的阿里地区,人口相当于湖南省,人均耕地5亩,农业非常发达,出口占世界第二,劳动力比例很小,兼业农民占大多数,很少的农民生产了大量的农产品。
特点:
1、农场规模100多亩,法国土地私有制,民不愿放弃土地,扩大规模通过转租转让;
2、以家庭劳力为主,很少雇工,工价70元1小时;
3、专业化程度很高:(1)专业区域非常明显,小麦、葡萄;
法国作为欧盟第一农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农业和食品出口国,世界食品加工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其家庭农场的发展功不可没。
1、数量规模大。法国有各类家庭农场66万个,平均经营耕地42公顷。
2、经营者自行承担能力强。75%以上的家庭农场劳力由经营者家庭自行承担,仅11%的农场需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3、以兼并形式不断扩大的趋势。法国的家庭农场出现了以兼并的形式不断扩大规模和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产业化趋势。
(四)、日本现代农业特点
特点:
1、规模很小,但还在努力扩大,人均土地很少,1亩左右;兼业农民很多,地价很高,不愿放弃土地,扩大农业的规模是通过租赁的方式;
2、农民教育程度很高,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很高;苹果引自日本、农药。
3、高补贴、高物价,高保护,农产品价格非常高,补贴占农户收入的60%;
4、发挥农协作用,近100%农民入农协,农协提供信息,产品的销售、农业的信贷、农业的保护等。
1952年制定了《土地法》,把以上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此形成了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
1、政策避开土地分散的障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连续出台了几个有关农地改革与调整的法律法规,鼓励农田以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协作生产,以避开土地集中的困难和分散的土地占有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障碍因素。
2、成功的租赁模式。以农协为主,帮助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妥善经营农户出租或委托作业的耕地。这种以租赁为主要方式的规模经营战略获得了成功。
(五)、国外现代农业对我们启迪
1、承认差别
1)、国外农业生产各种信息的智能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与控制设备,为精细生产、养殖,减少了环境污染,保障了食品安全,提高了经济效益。
2)、国外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智能化控制、精细化管理、电子化交易、系统化物流,正是农业物联网的基本体现。
3)、国外农业物联网感知与传感设备具有精度高、寿命长、价格昂贵等特点。
2、奋力追赶
1)、农业规模要不断扩大;
2)、受教育的程度要极大地提高;
3)、机械化程度要大大地提高,全面实现机械化;
4)、科技服务水平要提高;
5)、合作社产业化要加快发展,农工商一体化要全面普及;
6)、国家补贴要增加,农业的基础设施要不断地完善,法制不断地健全,农民的收入要与城市持平。
3、最重要的是:
重要的工作:将农民要组织起来,
重要的模式:实行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四、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组织形态优化、技术装备先进、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农业产出水平:全省粮食产能达到640亿斤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蔬菜、食用油、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出水平稳定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与物质装备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经营管理水平:农业标准化实施规模达到7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50%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
可持续发展水平: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316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80%。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左右,270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全省80%的村庄基本达到新农村水平。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兴工强农战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多元有效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根据地域特色,全面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四种农业”齐头并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环节,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据了解,湖南粮食总产量跨上600亿斤台阶。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5000多万亩。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35万亿元。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372元上升到11930元,年平均增加10.5%;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25万。
一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3316万亩,确保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以控水稻、增大豆、粮改饲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调减水稻种植面积100万亩,大力发展优质稻1000万亩,适度发展优质专用旱粮。发挥水稻主产区优势,在双季稻区推广“早超晚优”种植模式。在种植双季稻温光不足、种植一季稻温光有余的区域,大力发展再生稻。在生态良好的区域积极发展高档优质稻,打造优质口粮核心区。在大湘西和湘南山地发展玉米、红薯、马铃薯、豆类等优质专用旱粮。
二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稳定蔬菜、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供应,补齐大豆、牛奶、牛羊肉三块短板。做大做强粮食、蔬菜、油料、天然纤维、水果、茶叶、林木、中药材、畜禽和水产品等10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粮食产业,转型发展畜禽产业,整合发展油料产业,集约发展林木加工业,提质发展蔬菜产业,壮大发展茶叶产业,错位发展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和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
稳粮食、优经作、提养殖,全省重点扶持100个示范片,引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长沙、湘乡等22个主产粮县(市区)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示范;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蔬菜、油料、茶叶、柑橘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示范; 稳猪保禽促牛羊水产,环洞庭湖生态渔业、湘西南肉牛肉羊、湘南湘中优质湘黄鸡都已形成示范片,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巩固提升湘南南岭山区、湘中雪峰山区、湘西武陵山区柑橘优势区域,建设一批出口柑橘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桃、李、梨、猕猴桃等特色水果。扶持雪峰—武陵山脉、罗霄山脉、南岭山脉和长岳丘陵茶叶优势产区。稳定湘北油菜生产,实施油菜“西进南下”战略,在湘西、湘中、湘南等地区推广稻油轮作模式。在长株潭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周边发展花卉,在重金属污染结构调整区发展非食用性桑、麻类及花卉等替代作物,在湘西山区发展多用途蚕桑,在湘西南山地发展道地药材。
三是优化农业重点产业区域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加快推进产业向“三园三区”集聚,以“三园三区”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018年基本要完成小麦、水稻划定。全省基本形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产业带、长株潭核心区“两型”都市农业产业带、湘南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大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由“粮猪独大”逐步向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转变。
科学划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水网密集区退出畜禽规模养殖,加快推动规模养殖向适养区转移。巩固生猪优势产区,在武陵山区、雪峰山区、罗霄山区、南岭山区等适养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大湘西黑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宁乡猪、黔邵花猪、湘西黄牛、滨湖水牛、马头山羊、湘东黑山羊、九嶷山兔等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扶持发展牛羊品改体系、畜源扩群基地、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和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提高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特色家禽,因地制宜发展临武鸭、攸县麻鸭、酃县白鹅、道州灰鹅、溆浦鹅、武冈铜鹅、湘黄鸡、桃源鸡、东安鸡、雪峰乌骨鸡等,扩大湘西北、湘中南等适养区优质地方肉鸡、蛋鸡养殖规模,建设环洞庭湖水禽养殖优势区。在洞庭湖区传统水产养殖区、长沙市、郴州市等适养区大力发展高效水产养殖。积极发展优质特色水产养殖,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一批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县域名片,打造县域农业经济品牌,创一批品牌产品、树一批品牌企业、立一批品牌产业。
四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发展,支持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湖南实施了“百企”“百强”工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推动“三区、三园”平台建设,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湖南粮食集团、唐人神、湘茶集团等100家龙头企业,改进设备、创办基地,做大做强,并集聚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万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49家,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35万亿元,跻身全国七强,是全省两大“万亿”产业之一。粮食、畜禽、棉麻、竹木成为千亿产业。2017年以来,80%以上农业企业与农户签立订单,50%以上农业企业自建生产基地,共连接基地面积8700多万亩,带动农户950多万户。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发展电商等现代流通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打造一批知名休闲农庄、村、镇和精品线路。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京广、沪昆高铁为主轴,其他重要交通干线为骨架,打造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片区、环洞庭湖农业生态旅游圈和湘西、湘南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湖南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7万家,完成经营收入3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380亿元,受益农户18万户,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省级以上星级农庄1193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34个。
全省组织实施“千园”工程,启动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创建认定430个农林业特色产业园,带动市县创建农业产业园926个,加快推动了湖南全省粮食、蔬菜、油料、天然纤维、水果、茶叶、林木、中药材、畜禽和水产品等10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建设,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各环节有机衔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生产,降成本提效益,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1、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加强种养设施、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以“五小”水利设施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抓好高标准农田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重点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以设施园艺和畜牧规模养殖为重点,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工程。积极探索水稻、油菜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确保到2020年,全省基本农田不低于3316万亩,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至32.96%,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0%。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和农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农业装备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提高到75%以上。
2、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我国农业质量不高、大而不强,最根本的是产业素质不高,必须强化现代科技装备支撑,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建设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公益性基础性研究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国家水稻分子育种等农业科研平台。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支持水稻、油菜、蔬菜、生猪、肉牛、渔业种业研究和繁育基地建设,加快“五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子企业,建设统一规范的湖南国家级南繁基地,做强做优怀化市和绥宁县、攸县、零陵区、溆浦县、洪江市、武冈市、靖州县、芷江县等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及湘西、湘南国家区域性柑橘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构建三级配套的果茶良种繁育体系,支持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基地、地方品种资源场、种公猪站、种公牛站等骨干种畜禽场建设。以地方良种为基础群,开展良种登记和性能测定,培育优良畜禽新品种。鼓励和扶持国家级生猪、肉牛等核心育种场开展联合育种,加大畜禽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快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四大家鱼”和特种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推进高产优质牧草品种选育和引种示范推广,集成配套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分区域、分作物分品种的增产增效模式;着力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创新“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加快水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稻-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步伐,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以“湖南省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湘教科云平台”为重点,加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力度,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可视化服务、智能化决策。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质量第一,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全省快速推开。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安全生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着力推进菜果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规模达到7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50%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
(1)推进农业标准化,把优质产出来
2018年,农业部修订新的标准,其中包括“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0项”、“其他行业标准近200项”。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落实间隔期休药期规定,让农民一看就懂。
(2)加强执法监管,把安全管出来
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多、链条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围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出重拳、求突破。
目前,我国已经禁止使用39种高毒农药,未来两年还将禁止2种,未来五年逐步禁止剩余10种。严格执行农药使用监管,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2018年,还要再创建200个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3)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把品牌竖起来
近年来,湖南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狠抓品牌创建,将品牌建设与“三园三区”建设、绿色食品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品牌“含金量”。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67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1件,获得“湖南名牌农产品”97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306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30个、绿色食品1133个、有机食品1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4个。
目前,全省逐步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同时通过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产品流向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湖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了湖南农业的发展空间,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抓好省政府“一号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以及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农业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等工作,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农业发展体系。
(1)要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是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加强农业产地环境治理。实施减药控肥,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治理,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要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总量、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范围。
(2)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利用,变污染为资源,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抓好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未来我国将在15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80%。
(3)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农业资源养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耕地地力,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生物质燃料等清洁能源,大力推广“稻鱼(鸭、虾)共生”、“猪沼果(稻、茶、菜)”、“稻草–食用菌–肥料”、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五)、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与风险防范服务、农民素质提升服务和农村市场运行服务为主的“一流转五服务”工作,成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亮点。据统计,2016年,全省流转耕地面积2137.26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1.71%,呈现流转面积稳步增加的趋势。土地流转逐步趋向大规模流转,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转移。
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渔)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政府整合各项支农资金,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10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10000户家庭农场。近两年,省市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0家农机合作社。目前,全省农机合作社总数已达3100家,全省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至70%。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顺势而起。至2015年底,全省涌现出3.8万个农民合作社、2.9万户家庭农场,加上5.1万个龙头企业,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当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三是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组织,增强服务能力。通过发展培养壮大现有农机、农技、农资配送、谷物烘干、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全方位全程综合服务组织,解决了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最后一道关键难题。服务组织既要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或农机作业服务,又要为农户提供农作物品种布局、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调查预报、合理密植、农产品安全、农业技术宣传、技术入户入田等全方位的农技服务,让小规模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政府按照“谁服务,补贴谁”的原则,补助对象为提供服务的农业服务站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服务公司。服务组织可选择一个或多个环节参与招投标,向农户提供生产服务,从而实现了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户服务的紧密对接、相互跟进、环环相扣和全程式的跟踪服务。
四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等“新农人”的培训力度,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返乡农民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完成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一次,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和示范合作社带头人各1万人,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民”,让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和中坚,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2020年,全省加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步伐,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左右,270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全省80%的村庄基本达到新农村水平。
五、寄予参培人员心里话
1、创业要自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加强对创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
4、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5、妥善处理周边群众关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