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完成对孟山都的收购
2018-06-08 12:03:50 作者:董玉 来源:农财网、孟山都公司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拜耳完成对孟山都的收购
拜耳收购孟山都,
全球六大农化巨头变四大,
农化行业或重回卖方市场?
根据最新消息,拜耳于今日(7日)正式完成了对孟山都的收购。拜耳继续作为公司名称,孟山都不再作为公司名称使用,拜耳收购的孟山都产品将保留其品牌名称,并成为拜耳产品组合的一部分。从此,拜耳将成为一家市值近1300亿美元的超级大公司,仅次于合体后的陶氏杜邦。
这是近三年来国际农化巨头之间发生的第三桩超级大并购。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完成了对先正达的收购,紧接着,陶氏和杜邦成功合体。此次拜耳成功收购孟山都,意味着全球农化巨头之间的并购整合告一段落,全球农化格局生变,原本由全球六大农化巨头掌控的行业格局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四大农化巨头由巴斯夫、陶氏杜邦、拜耳和中国化工组成,行业集中度提升,寡头垄断加剧。
1、表象:跨国巨头抱团应对农产品不景气
在这些并购发生之前,全球农化市场长期由六大农化巨头巴斯夫、拜耳、先正达、孟山都、陶氏和杜邦掌控,六大农化巨头之间在植保(农药为主)与种子(转基因作物为主)领域各有擅长,各自占据领先地位。同时,在农化和种子市场, 六大巨头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此消彼长。
以2015年为例,六家农化巨头的营收水平
变化发生在2015年。2015年5月,孟山都对总部位于瑞士的竞争对手——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及第一大植物保护公司先正达(Syngenta)发起要约收购,但被其拒绝。当年年底,与孟山都、拜耳、先正达同属全球六大农化巨头的陶氏(Dow)与杜邦(DuPont)合并,新公司成为全球仅次于巴斯夫(BASF)的第二大化工企业,并超越孟山都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和农药公司。2017年6月,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成功跻身全球农化巨头之列。同年5月,孟山都收到拜耳的要约收购提议,并于今天最终完成交易。
从竞争、排斥到互相牵手,这之间是什么在起作用?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这和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滑有关,农产品的不景气导致农户资金受限,减少了在农作物上对农资产品的投入,需求降低,购买能力下降,巨头们的营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度过这段艰难时期,减少竞争,巨头们于是选择抱团取暖,整合资源共同发力。
2、实质:并购整合是巨头对未来布局的有意为之
然而,事实并非全部如此。从最终收购的结果来看,巨头们之间的并购整合都是有意为之,选择的都是业务和自身能够优势互补的企业,以达到强强联合、布局更大农业市场的目的。
以拜耳收购孟山都的动机来看,才不是随便选择一家大企业报团取暖,而是为了大力加码作物科学业务。拜耳认为作物科学将会是未来几十年人类生存的刚需。据拜耳称,2050年全球将有97亿人口,届时的粮食问题将是全球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特别是那些农业条件落后的国家。因此,开发更好的种子和植保产品将是保证未来全球人口粮食供给的关键。
拜耳植保强,种子弱;孟山都种子强,植保较弱。两者具有很强业务互补性,收购完成后的拜耳将成为植保与种子的双料老大。更详细一点来说,拜耳希望增强种子业务,以迎接未来潜力巨大的粮食供给市场。2015年6月,拜耳完成了对印度种子企业SeedWorks的收购,帮助其提前布局印度这一人口巨大的粮食市场。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企业,无论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上都在世界上占有绝对领先地位。另外,从孟山都的种子产品线来看,其主要产品为玉米(占大半销售额)、大豆、蔬菜和棉花等;而拜耳目前主要产品依次为棉花、油菜、大米、蔬菜等,两者的产品线重叠不大。收购孟山都后,拜耳将成为全球种子领域的绝对霸主。
对于此次收购,拜耳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作物科学总裁康德表示:“对于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为不断增长的人口生产更健康、安全和可负担的食品而言,创新技术至关重要。拜耳和孟山都的结合将使我们能够更快地提供更多的创新技术,并根据全球种植户的需求而定制解决方案。展望未来,在我们应对农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时,我们的实验室和一线团队将能够更全面地推动创新。”
3、全球农化格局大变 农化行业或重回卖方市场
随着拜耳完成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接盘拜耳剥离的除草剂等业务,农化行业六大巨头叱咤风云、共引行业发展已成历史,新的四大巨头“巴斯夫、陶氏杜邦、拜耳和中国化工”登场。四大巨头各自的产品线更加完善,研发和创新实力更强,寡头垄断更进一步。
有行业人士担心,巨头们的并购整合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议价能力的显著提升,这无疑会给既有的市场定价机制产生冲击。“全球农化优势资源日益集中,产品也日益集中,可能会带来农化产品价格的企稳回升,农化行业或重回卖方市场。”
与农化巨头们的雷厉风行相比,国内农化行业整合并购进展缓慢。尽管我国农药行业在2011年就提出要走整合并购之路,然而实际上,像农化巨头这样大手笔的强强联合直到现在还未出现,“主要是没钱,因为国内企业做得都不算大,很难向巨头们这样进行大手笔交易。”一行业观察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