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江竹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8-05-26 15:41:03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关于桃江竹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0-05-16 19:50:39)
竹产业是我市“两南”林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做大做强竹产业,对于促进全市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富民强县步伐意义十分重大。桃江作为楠竹生产加工的基地县之一,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理清思路,做好竹产业发展这篇文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桃江竹产业的发展现状
桃江县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之一。近年来,桃江县委、县政府贯彻科技兴竹的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从资源培育入手,从加工增值突破,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机制,竹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化建设得到较大进展。
1、资源培育全面加强,竹林质量明显提高。桃江县竹林资源比较丰富,但要形成大的产业,首先还是必须从培育和加大资源优势入手。基于这一思路,早从199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开始着手实施“开展一十百千科技示范,建设1.3万公顷楠竹丰产基地”的规划。至1995年,楠竹丰产基地基本建成。1996年,县委、县政府接着作出了用3年时间改造3.3万公顷楠竹速生丰产基地的决定,连续三年全县每年垦覆竹林2万亩以上。2000年以来,结合国家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全县每年新造竹林1万亩以上。至2003年,全县累计完成竹林低改面积38万亩,并先后建成了9个毛竹丰产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面积在500—1000亩,示范点亩平立竹220株以上,全县17个乡镇拥有超过1万亩的竹林基地。全县竹林总面积达到72万亩,占全县林地的38%,立竹1.08亿株。竹林结构得到优化,密度明显提高,资源总量显著增长。据林业部门的监测,全县毛竹每亩立竹从“九·五”期间的106株增加到了150株,年采伐量达1000万根,竹材眉径平均增粗1cm,枝下高增加1.06m,预计到2008年全县产竹材可达2000万根以上。
2、竹业加工快速发展,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加快。据统计,桃江县目前共有竹制品企业900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投入10万元以上的有1100家,80万元以上的有160家, 1000万元以上的有2家,竹制品主要包括家居装饰、建筑材料、日常用品、食品保健、家具、工艺美术、文娱用品、外贸制品、农资日杂和包装等10大类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和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凸现,精深加工有新的突破。罗家坪竹业有限公司是桃江竹胶板行业中的“龙头”,也是全县唯一加入中南模板协会的企业,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产量1万立方米,该公司生产的新花牌竹胶板为湖南省名牌产品。竹地板行业中,桃花江竹制品公司和金山竹木地板厂总生产规模达27万立方米,年吞吐楠竹250万根,目前产销形势好,企业效益可观。竹工艺品生产企业桃花江竹艺开发公司(民营企业)拥有15名技术人员,开发产品80多种,长沙华天大酒店已将该厂定为“产品定点供应厂家”。三是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区域化生产渐成气候。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桃江县先后开发出竹炭、竹装饰板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邦博公司生产的竹炭板已打入国际市场,销售前景看好。在2003年全国第四届竹文化节上,桃江县春秋凉席厂生产的春秋牌竹凉席,桃花江竹制品公司生产的桃花江牌竹地板和桃花江竹工艺品公司生产的竹工艺品荣获金奖。随着竹产业的飞速发展,一批独具特色和产业规模的加工小区勃然兴起,形成了区域性布局。如花果山乡、石牛江镇的竹凉席小区;武潭镇、罗家坪乡和桃花江镇的竹胶板、竹工艺品小区;修山镇的外贸制品、竹帘、竹席小区;水口山乡和鸬鹚渡镇的竹制品加工“十里长廊”等,都已形成规模效益。
3、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一是经济效益明显。1998年以来,竹业产值年平增长率为11.6%,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高出8.5个百分点。2003年竹业总产值1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1%,实现税收630万元,上交国家“一金一费”800多万元,竹业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二是社会效益可观。由于竹产业的发展,原竹价格抬升,农民收入增长。据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00市斤楠竹卖价为8元,现已达到24元。2003年全县有13万人从事竹业加工,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元,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竹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加工、运输、电力、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桃江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生态效益显著。竹子是一种常绿植物,枝叶茂盛,地下鞭根固土能力强,能保持稳定的林分,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具有较强的功能。据林业科研机构的测试,同等降雨毛竹树冠对降雨截留量为15.6%,比杉木林大6.11%;树木汇流占9.16%,比杉木多6.26%;林下径流量为32.37m3/年公顷,远优于杉木人工林。竹林改变了林业单一经营木材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减少了林木采伐压力,为减少荒山、荒地,提高森林覆盖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竹林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绿化环境有独待风貌,有利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优化生态环境。
总体而言,桃江的竹产业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将其放到全国竹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去比较和衡量,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也十分明显。一是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全县竹林整体经营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平均亩产值仅407元(包括原竹、鲜笋)。70%的竹林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每亩竹、笋产值总共不足300元。虽已有30%的竹林建成竹笋基地,但由于经营粗放,平均亩产值也只有1000多元,横向比较差距大。据报道,目前国内集约经营的竹林亩产值高达3600多元。浙江省竹子现代科技园,试验基地冬、春两季竹笋收入最高亩产达4194.9元。可见桃江竹资源开发增效的空间还相当巨大。二是竹种利用单一,资源利用率低。资料显示:复合板和竹子重组成型材利用率可达90%以上,竹纸80%以上。而桃江县竹地板、竹胶板、竹凉席(麻将席)生产企业资源利用率只有40%—50%,竹筷子仅为30%,资源浪费现象仍很明显。三是竹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偏低。福建建瓯市毛竹面积110.45万亩,全市农民年人均竹业收入达1220元。浙江绍兴市平江镇同康村共有笋材两用竹林1260亩,该村户均竹笋收入1.13万元,人均竹笋收入3583元,占人均总收入的85%。而桃江县人均竹业收入仅800元,只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0%。四是加工水平不高。家庭作坊式生产和粗放式经营现象较为普遍,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不强。
二、桃江竹业发展前景分析
桃江竹业历史悠久,基础很好,无论是从宏观环境来考察,还是从微观条件来分析,桃江竹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只要紧紧抓住“资源做大,加工做强”这两个环节,竹产业完全可能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成为弘扬益阳竹文化的主力军。
1、竹业发展正逢其时。中国是“竹子王国”,竹种种类多,面积广。至2000年止,全国已有竹林面积421万公顷,成为了我国林业雄厚的资源之一。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逐步加深,竹子的培育和加工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及“863”高新技术项目中,都将竹材加工利用列为了主要科研项目。竹制品在汽车、建筑、装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竹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浙江、福建的部分地方,已经在竹业领域领先一步,“竹经济”成为了当地富民强县的支柱和龙头。桃江打响竹品牌、做活竹文章前景可观。
2、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桃江县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下游,位于东经111°36′至112°19′,北纬28°13′至28°41′之间。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气候,冬短夏长,春湿多变,寒潮频繁,雨季明显,夏秋多旱,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日照时数1583.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732mm,全年无霜期263天。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层厚、肥沃,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竹子生长,是我国竹子适生的中心区之一。发展竹林基地,壮大竹子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经营和市场营销基础好。一是竹业经营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传统竹产品一直受到人们青睐。加上桃江县已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竹业城,可形成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竹业物流中心。二是毛竹生产历史悠久,竹农对毛竹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林的传统经验,广大群众经营积极性高。三是竹资源丰富,经营面积集中,高产优质品种多,便于集约经营。且竹林基地和加工企业集中在半径为20-60公里区域范围内,运输里程短,交通便利。四是技术力量强,科研起步早,成果多。全县具有健全的县、乡(镇)、村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林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7人,助理工程师27人。近几年来,在毛竹低改、丰产培育、病虫防治等方面,先后获得5个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和16个市级科研成果。其中《毛竹高效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竹类研究上的一个空白。由桃江县森保科技人员练佑明主持的《黄脊竹蝗集中产卵地的识别与测报方法研究》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桃江也是国家级的“竹蝗测报中心”,科研机构的强力支撑,较好地解决了竹业生产中竹蝗危害的难题。五是营销市场广阔,投资环境好,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三、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思考
桃江县竹产业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从桃江竹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靠机制和技术革命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1、创新机制,扩充基地规模。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桃江县竹林面积72万亩,每年采伐量1000万根,而2003年全县实际消耗量达2000万根,50%的用材需从安化、汉寿、桃源等邻近县进口。随着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几家大型竹胶板企业的壮大,原材料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据测算,每生产1立方米模板需消耗楠竹100根。桃花江竹胶板有限公司年产模板2.8万立方米,每年就要消耗280万根,用去全县资源的近三分之一。而桃江县还有43家竹胶板厂,48条生产线,总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每年就需消耗竹子1500万根。资源缺口巨大,必须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加强基地建设要创新机制,推进山林合理流转,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园区,开展经常性、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以点带面,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竹笋生产的经济效益。
2、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林业部门和加工企业要加大与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在资源培育和产品加工上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促进了产业的提升。下阶段要继续扩大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组织科技攻关,引进国内国际竹业生产、加工领域的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发展竹材胶合板材,尤其是竹子重组成型材和利用竹资源造纸、竹子活性炭的开发利用。竹笋加工利用要攻破保鲜技术难关。目前,竹笋保鲜主要采用化学保鲜法或制作传统的盐渍笋、制酸笋等,在保存竹笋原有风味及营养品质方面均存在缺陷。竹笋保鲜技术重点应放在无毒处理和生物方法研究上,尽量减少防腐剂和化学保鲜剂的使用,朝着安全卫生、食用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符合不同口味的调味笋方向发展。如五香笋、辣味笋、佐餐笋等系列产品开发。
3、切实加强行业管理。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产业发展。以竹胶板为例,全县厂家由于无序竞争,竞相压价,毛利由原来每块10多元降至2—3元。加强行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竹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内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交流合作。桃江县已成立了以企业为依托,由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竹产业专业协会,但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够。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使协会逐步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不断增强协会的经济实力和自治能力,使之成为行业内部人才引进、设备更新、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依托和实体,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等中介服务。
4、积极打造竹业航母。桃江县竹产品加工企业在数量、规模及资源利用率上都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在狠抓资源培育的同时,要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办法,扶植和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竹胶板、竹地板、竹炭、竹编加工、竹笋深加工等建设主导产业,每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企业。竹模板、凉席已形成生产规模,模板和凉席生产总量分别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8和1/10。但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佳。近年,将重点扶持1-2家模板、凉席龙头企业,打造桃江竹业航母。一是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并吸引外资投资竹业加工。同时,积极争取金融、财税部门在贷款、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二是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包装、注册商标、争创名牌,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拓展国外市场。我国加入WTO后,为竹、笋制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发展企业生产的同时,瞄准国际市场,采取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拓展产品的外向度。
5、建立有效的流通服务体系。营销服务体系不健全是桃江竹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桃江县大部分竹制品企业信息不灵,销售不畅。许多竹胶板厂至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销售要等客上门;有些企业的产品要等经销商销完才能回笼货款,风险很大。在加强营销方面,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帮助企业逐步建立一支信息灵、反应快、能适应市场变化、有较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和网络。二是要围绕产品建市场。在原有市场环境好的重点区域,如石牛江、桃花江、水口山等乡镇建立竹类专业市场,建设竹产品一条街。三是要加快桃花江竹业城招商引资步伐。目前竹业城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发挥作用。必须尽快抓好竹业城的招商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各地企业、商家来竹业城投资兴业,使竹业城真正成为桃江竹业对外的窗口和产品流通的集散地。
6、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对竹产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促进企业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鼓励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艺,力争在深度开发和提高竹子的利用率方面有所突破。二是统一经营政策。经营政策是影响竹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资金、信贷、税收、价格等政策,直接影响竹业的投资导向。因此,林业、税务、工商、技术监督、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要充分发挥经济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和协调发展,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向竹产业。三是建立竹产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从竹产业新增税收以及一体化经营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竹产业风险专项资金,用于鼓励竹产业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生产。四是建立和完善竹产业技术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生产素质,加速竹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建设。同时,完善竹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成果转让、技术推广普及的良好运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