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18-03-20 12:42:53 作者:赵阳 王宾等 来源: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赵阳 王宾 陈春良 高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这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了全面部署。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现代化是由现代城市和现代乡村共同构成的,没有农村的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还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是亟待破除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道路上,农业农村不能拖后腿。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改变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处于“失血”“贫血”的状况,疏通资本、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鼓励更多资源下乡投入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人多地少的禀赋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农场发展道路。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带起来,提升小农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小农增收能力,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壮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顺应农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种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把农村变成城镇居民休憩新去处、农耕文明传承新载体。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智慧农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过去,为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我们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化肥、农药等猛往里投,采取大水漫灌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边际产能,农业农村领域生态环境欠账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生态红线,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加快实现从“卖产品”向“卖生态”转变,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兴村富民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当前,乡村社会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际关系商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内部大小各类矛盾突出,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处于易发多发期。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稳定也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重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德、法、礼并用,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向贫困宣战,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决战决胜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强化制度供给、人才支撑和投入支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祝卫东 张征 刘洋 运启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乡村经济。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农业是乡村经济最基本的依托。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高标准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繁荣乡村经济,蓬勃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是重要支撑。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就业,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完善农民合理分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可持续发展。

  

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要在加大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上取得新进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要在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上取得新成绩,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要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让保护生态环境不吃亏、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在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取得新成效,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走出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路子。

  

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建设幸福家庭、友爱乡村、和谐社会。要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让诚实守信者得到激励,让有违道德者得到戒束。要从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发展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掘、继承、创新和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好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文明的原生态,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旗帜鲜明地引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祥和安定村庄。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村和民安是农民的切身福祉。要抓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让农民得到各种组织的引导、教育、服务和管理,让农村家户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要注重现代治理方式与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打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的组合拳,加快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结合的治理格局。要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县乡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建设平安乡村。

  

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加强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获得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要适应农民生活改善和产业发展新要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完善管护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在农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并轨,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战役,要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确保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