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锈病

2018-03-04 20:59:25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小麦秆锈病

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 tritici Eriks et Henn

 

 

简介 

 

小麦秆锈病为害小麦、大麦。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为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的内蒙古、西北春麦区。

 
\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面也有发生。病部初形成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比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大,呈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夏孢子向外扩散。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秆锈病孢子堆可穿透叶片,在背面也出现相同的症状,且叶片背面的孢子堆都比正面的大。 

 

病原

 

病原禾柄锈锈菌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 tritici Eriks et Henn.,属担子菌亚门。

 

1、形态。①夏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暗橙黄色,大小(1524)微米×(2140)微米,有4个发芽孔。②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大小(3564)微米×(1324)微米;顶端圆形或近圆形,壁略厚1.5微米,柄上端黄色,下端近无色。

 

2、特性。秆锈菌侵入适温是1822℃,低于3℃或高于31℃都不能侵入,潜育适温是2025℃,适温下的潜育期天数是810天。秆锈菌每个孢子堆每天产孢5万个以上,能持续10来天。而条锈菌每天产孢1 800个,叶锈菌每天产孢2 000个左右,在侵入前期,夏孢子萌发需要液态水,主要是叶面湿润持续时间,即露时。在叶面湿润条件下,决定侵入速度和数量的则是结露时的温度,即露温。在最适露温下,侵入所需露时不过810小时。在侵入前期,不一定需要光照,强光照对秆锈菌夏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当光照达1 000Lx时,萌发便完全停止。在侵入末期,叶面水膜的作用便逐渐退居次要,而光照的作用开始上升。秆锈菌在适温下,以接种后置于黑暗3小时,后给予7小时光照的麦苗,长出的孢子堆最多。 

 

发生规律

 

1、越冬。小麦秆锈病是以夏孢子世代发生于小麦上越夏、越冬,完成周年循环。病原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

 

2、传播。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入温度要求为331℃,最适1822℃。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为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

 

3、侵染。在气孔处萌发侵入。 

 

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和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2)寄主抗性。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3)环境因素。病菌侵入适温1822℃。降雨、结露或有雾可造成病害流行。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可加重病害发生。(4)栽培因素。晚播迟熟小麦发病重。植株密茂、贪青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塔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②适期播种,防止播种过早过晚,合理密植。③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巧施追肥,切忌氮肥偏多偏晚。小麦生育后期亩用0.30.5kg磷酸二氢钾加水750kg,叶面喷,可以防止叶片早衰,减轻锈病为害。多雨时注意排水降湿,发病后,应及时灌水。④消除自生麦苗有助减轻锈病为害。

 

2、化学防治。

    ①用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g,拌麦种100kg,拌匀后闷12小时播种。  

    ②病秆率
1%5%时喷药防治。选用翠米40%氟环•多菌灵悬浮剂)2500倍液,或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或福米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历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 000倍液喷雾。每隔10天喷1次,共喷2次。




\
翠米40%氟环•多菌灵悬浮剂)

\
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

\
福米30%苯甲•丙环唑乳油)



 
关键词:麦秆锈病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