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细菌性黑斑病
2018-02-23 18:36:44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油菜细菌性黑斑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 (Mccul1och) Young et al.
简介
油菜细菌性黑斑病又称油菜黑点病,为害油菜、芥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作物。分布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广东等省。
症状
1、叶片。叶片发病初生油渍状小斑点,暗绿色。后变为浅黑至黑褐色,中间色深发亮具光泽,病斑椭圆形或多角形,有的病斑沿叶脉扩展,数个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坏死大斑,严重的叶脉变褐,叶片变黄脱落或扭曲变形。病斑变色部分较浅,不向内深入。
2、茎和角果。病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条斑。水渍状,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斑点部分凹陷。病斑变色部分较浅,不向内深入。
病原
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 (Mccul1och) Young et al.,属细菌。病原分类地位:细菌域、普罗特斯门、γ普罗特斯纲、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丁香假单菌属。
1、形态。菌体短杆状或链状,两端圆形,无芽孢,具1~5根极生鞭毛,大小(1.5~2.5)微米×(0.7~0.9)微米。
2、特性。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污白色。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平滑有光泽,白色至灰白色,边缘初圆形,后具皱褶。在肉汁胨培养液中云雾状,没有菌膜。在KB培养基上产生蓝绿色荧光。乳糖和水杨贰发酵不产生酸。该菌发育温度为0~32℃,适温25~27℃,致死温度48~49℃经10分钟,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6.1~8.8,以中性为最适。
发生规律
病菌可在种子、土壤和病残株中越夏和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一年以上。病菌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该菌发育适温25~27℃,最高29~30℃,最低0℃,致死温度48~49℃经10分钟,适应pH6.1~8.8,最适pH7。发病严重度与下列四方面因素有关: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早春温暖多雨或夏天连阴雨后骤晴,气温迅速升高时易发病;连续三天大雨或暴雨易发病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可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择无病株留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清沟排渍,增施肥料,增强植株抗病性。田间发现少量病株要及时拔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物,集中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地。
2、物理防治。用50℃热水温汤浸种10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3、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4%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分剂3 000~4 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9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14%络氨铜AS 350倍液,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视病情连续2~3次。油菜对铜剂敏感,要严格掌握用药量,以避免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