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白粉病
2018-02-11 17:45:50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油菜白粉病
Erysiphe cruciferarum (Opiz)Junell
简介
油菜白粉病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不重。
症状
油菜叶片、茎、花器、种荚均可发病。发病初期仅有少量的白色点块细丝状物向外扩展,以后连结成片,叶正、反面均有白粉状霉斑。后白粉常铺满叶、花梗和荚的整个表面,即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轻时,植株生长、开花受阻,严重时叶片褪绿黄化早枯,植株畸形,花器异常,直至植株死亡。
病原
病原为十字花科白粉菌Erysiphe cruciferarum (Opiz)Junell,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
1、形态。①闭囊壳。闭囊壳聚生至散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径88~125微米,具7~39根附属丝,内含5~7个子囊。②附属丝。附属丝不分枝,个别不规则地分枝1次,常呈曲折状,长70~256微米,长度为闭囊壳的1~2倍。③子囊。子囊卵形至扁卵形,多具柄,少数近无柄或无柄,大小(55.9~76.2)微米×(33.0~40.6)微米,内含子囊孢子4~6个。④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至矩圆卵形,黄色,有的具油滴,大小(16.4~23.8)微米×(12.2~15.4)微米。⑤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柱形,大小(27.9~43.2)微米×(12.7~17.8)微米。
2、寄主。油菜、芥菜、芫菁、甘蓝、豌豆、雪里蕻、榨菜、和苜蓿等。
发生规律
1、病原越冬。北方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该病初侵染源。在南方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十字花科蔬菜上辗转传播为害。
2、传播。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释放出来,借风雨传播,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3、发生特点。发病适温20~25℃。相对湿度25%~85%范围内均可发病。病菌喜温湿条件,但耐干燥。雨量少的干旱年份易发病,时晴时雨,高温、高湿交替有利该病侵染和病情扩展,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新油9号、天津青帮、矮抗2号。施足粪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寄主抗病力。做好田园清洁,收获后收净病残体并深翻土壤。
2、药剂防治。发病始期可选喷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2500-3000倍液,或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颗粒剂)1500~2000倍液,或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翠伟(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300~4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
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颗粒剂)
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翠伟(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