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黑胫病

2018-02-10 17:39:08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油菜黑胫病

 

Phoma lingam (Fr.)Desm

 

简介 

油菜黑胫病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内蒙古等地,可引起死苗及成株后期茎杆干腐,严重为害时产量损失20%~60%。


\
 

症状

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病。主要特征是病部为灰白色枯斑,斑内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1、幼苗。幼苗子叶、幼茎被害后,初现不规则形淡褐色斑,后呈灰白色,稍凹陷,直径约23mm。幼茎病斑向下蔓延至茎基及根系,引起须根腐朽,根颈折断而死。

2、叶片。叶部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中部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

3、根、茎。根、茎染病,病斑初呈灰白色,逐渐枯朽,上生黑色小点,易折断造成全株死亡。


\
 

4、果荚。果荚上病斑多从角尖开始,与茎上病斑相似。

5、种子。种子感病后变白皱缩,失去光泽。 


\
 

病原

病原为茎点霉Phoma lingam (Fr.)Desm,属半知菌亚门.有性世代为细球腔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 (Desm.)ces et. de Not,属子囊菌亚门。

1、形态。菌丝初生无色,有分隔,老熟深棕色。分生孢子器球形,深黑褐色,直径为100400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36)微米×(12.5)微米,内有2个油球。子囊腔球形,黑色,有孔口,直径360500微米。子囊棍棒形,双层壁,大小为(70120)微米×(1017)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黄褐色,大小为(3070)微米×(49)微米,5个隔膜。

2、特性。菌丝生长适温为25℃,孢子器形成以20℃最适。国外已发现有致病性强弱不同的多个生理小种存在。 


\
 

发生规律

1、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在病残株中越夏和越冬。

2、侵入。子囊壳在残株中可存活5年以上。在1020℃气温和高湿条件下,可逐年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广泛传播侵染。植株感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作短距离传播,从叶片上气孔、水孔和茎、根伤口侵入,进行再侵染。潜伏在种子皮内的菌丝可随种子萌发直接蔓延、侵染子叶和幼茎。 

3、发生特点。不同油菜类型和品种间抗性有明显差异,芥菜型油菜较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抗病。高温、高湿能促进病害迅速发展。施用未腐熟的病残株堆肥、连作和使用病种,病害重。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2年。油菜收获后,将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翻土地进行深埋,以减少子囊壳初侵染源。

2、苗床消毒。播种前每平方米苗床用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克,或历托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克,加20倍细土混匀撒施,进行苗床消毒。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历托(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2500倍液,或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
翠箭43%戊唑醇悬浮剂)

\
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
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关键词:油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