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根肿病

2018-02-09 12:21:54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油菜根肿病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

简介 

油菜根肿病自苗期开始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油菜苗死亡以至全田毁株。近年来,该病在部分地区有上升趋势,植株的发病率达10%30%,严重的高达50%以上,对各油菜产区油菜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
 

 症状

为害根部,引起根部肿大,植株矮化。肿瘤主要发生在主根上,侧根上较少。呈纺锤形或不规则畸形,肿瘤初期表面光滑、白色,以后颜色变褐、粗糙、龟裂。易为其他菌侵染而腐烂发臭。主根上部或茎基部因下部根腐朽,而长出许多新根。在发病初期病株地上部份有萎蔫现象,早晚可恢复,叶片无光泽,继而叶色灰绿或黄色直至死亡。 


\
 

病原

病原为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属粘菌。病原分类地位,原生动物界根肿菌门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

1、形态。①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在寄主细胞里形成,球形或卵形,壁薄,无色,单胞,大小(4.66.0)微米×(1.64.6)?微米,萌发产生游动孢子。②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洋梨形或球形,直径2.53.5微米,前端具两根长短不等的鞭毛。③配子囊。配子囊球形、无色、直径66.5微米。配子囊分化产生48个能游动的配子。

2、特性。病菌在930℃均可发育,适温23℃。适宜相对湿度50%98%。土壤含水量低于45%病菌死亡。适宜pH6.2pH7.2以上发病少。

3寄主。油菜等100多种十字花科植物。 


\
 

发生规律

病原以休眠孢子囊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和为腐熟的厩肥中越冬和越夏,也可粘附在种子上越夏。土壤中的休眠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休眠孢子囊可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孢子囊借雨、灌溉水、昆虫、土壤线虫及农事操作等传播,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从根毛或幼根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发育成变形体扩展蔓延。病菌进入形成层,刺激寄主薄壁细胞分裂、膨大,在侵染910天后根部出现肿瘤。最后病菌又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大量休眠孢子囊,肿瘤烂掉后,休眠孢子囊进入土中越冬。 

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影响发病的主要条件是酸碱性。在土壤pH值为5.46.5时病害最重,而至7.2以上时,不发病。其次是土壤温湿度,发病适温为1925℃,低于9℃或高于30℃都不适合病害发生。休眠孢子萌发后,游动孢子游动需有充分的土壤水分,相对土壤含水量在50%100%范围内,随着含水量的提高,病害加重;相对含水量在45%以下,病菌易于死亡。 (2)栽培因素。因此连作、酸性土壤、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施用未腐熟的病残株、病地流水灌概以及多雨年份等都可使病害严重发生。此外,土地大量使用酸性肥料、带菌肥料,地下害虫为害及人工操作伤害根部等因素均有利于发病。 


\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播种。播期适当推迟,可减轻发病。

2、实行轮作。由于休眠孢子囊的抗逆性很强,因此发病严重的油菜田,要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在规定轮作的年限内不种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可改种麦类和绿肥。

3、育苗移栽。选择无病地块培育壮苗,五叶期以后移栽是防治根肿病较理想的措施。

4、栽培管理。注意开沟排水,避免田水浸灌。应选择晴天定植,生产实践证明:定植后有1-2周的晴天,就能大大减轻发病;如定植时下雨或植后不久下雨,淋施2%石灰水,可减轻发病,注意收集病株,及时加石灰覆盖深埋,促使菜根腐烂和病菌死亡。

5、化学防治。当田间出现少量的根肿病植株后,需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病穴里面撒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如果病株较多,还可以用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或者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400~500毫升,隔10天灌根1次,连续防治2-4次,也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常用药剂:50%氟啶胺悬浮剂(福帅得)250-300ml,或10%氰霜唑悬浮剂(科佳)500ml稀释2000倍后的药液进行浇土,后深翻,防效可达60%以上。


\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关键词:根肿病油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