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红粉病
2018-02-01 18:22:59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棉铃红粉病
Trichothecium roseum (Pull.) Link
简介
该病是棉铃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棉铃病害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害较重。据江苏调查,常年铃病的发病率在10%~30%,严重田块达40%,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还使纤维品质变坏,衣分下降,种子质量变劣,给棉花生产带来较大损失。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高达10%~20%。
症状
该病多在棉铃裂缝处产生粉红色松散的绒状霉,开始时孢子层较薄,颜色较浅,以后发展成全铃壳均布满橘红色厚而坚实的孢子堆,天气潮湿时,菌丝生长,变成白色绒毛状,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造成病铃不能正常吐絮,棉絮成褐色僵瓣,棉瓤干缩。
病原
病原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Pull.) Link,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淡色菌科、聚端孢属。异名Trichoderma roseumPers.、Cephalothecium roseum Corda。形态:①菌落初白色,后变粉红色。②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顶端略弯曲,大小(84.8~198.4)微米×(2.56~3.84)微米,顶端一侧生一分生孢子。③分生孢子。梨状或卵圆形,一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9.28~27.20)微米×(5.44~12.8)微米。
发生规律
1、菌源。该菌是弱寄生菌,主要在土壤中及铃壳和病残体上越冬。
2、传播:条件适宜时,多从棉铃伤口或裂缝处侵染。病铃上的病菌借风、雨、水流和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造成棉铃大量霉烂。
3、发生特点。红粉病发生所需温度偏低,发生期的旬平均温度为19.3℃到25.6℃,秋季多雨的气候更是引起红粉病加剧为害的适宜条件。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发病重;田间病残体多易发病,土壤疏松、偏酸、腐殖质多的田块易发病;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冬季清除烂铃及病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实行水旱轮作,减少菌量积累。②合理施肥。施足基施,适施苗肥,重施蕾肥、花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徒长,增强植株抗病力。③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④发现病铃及时摘除剥晒,既可减少田间病原,又可降低损失。⑤及时防治铃期害虫,以减少棉铃伤口。
2、物理防治。用“两开一凉”温水(55~60℃)浸种半小时,或用硫酸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
3、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5%的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历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及时防治铃期害虫,尤其是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
③棉田刚出现烂铃时喷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佳蕴/鲜靓(25%咪鲜胺水剂1000倍液,或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历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佳蕴/鲜靓(25%咪鲜胺水剂)
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
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