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

2018-01-29 19:22:13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棉花黄萎病

Verticillium dahiae Kleb

 

简介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全国各主产棉区均有发生,常与枯萎病混合发生,为害也较相似,统称黄、枯萎病,已成为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由于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生产上又缺少有效的抗病品种,所以防治上较为困难,一般减产20%60%,同时纤维品质也受到影响,表现为纤维缩短,强度降低。


\
 

症状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黄萎病的发生较枯萎病晚,苗期35片真叶时,开始显症,78月份开花结铃期为发病盛期。病害从病株下部向上发展,病株不矮化或略矮。发病初期病叶边缘和主脉间叶肉出现不规则淡黄色斑块,叶缘向下卷曲,叶肉变厚发脆。以后病斑扩大,成黄色斑驳。严重时,病叶除主脉及其附近仍保持绿色外,其余部分均变黄褐色,呈掌状斑驳。最后叶片发病部分变褐枯死。病叶不脱落,单强毒菌株侵染后叶片则脱落,病株成光杆,或仅留顶叶12片。夏季暴雨后,常出现急性萎蔫症状,叶片下垂,叶色黯淡,逐渐恢复。病株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病株茎杆及叶柄木质部导管淡褐色。秋季多雨时,病叶斑驳处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两病常在同一棉田或同一植株上混生,形成并发症。混合侵染的棉株,有时以枯萎病症状为主,有时以黄萎病症状为主,应仔细辨别。 


\

 

黄、枯萎病的区别: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秆;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枯萎病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
 

病原

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黄萎轮枝孢V.albo-atrum Reinkeet Berthold,属半知菌亚门。我国棉黄萎病菌的优势种为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1、形态。①菌丝初无色,细长,有分隔,宽1微米,老熟时变为褐色,直径为24微米,能产生黑色微菌核。②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为24轮,每轮着生35小枝,辐射状,小枝长度为1338微米,分生孢子梗全长为250300微米。③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圆形,大小不一,为(2.99.1) 微米×(1.53.0) 微米。

2、特性。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菌种致病力有显著差异。此菌生长适温为22.5℃,但在30℃高温下虽生长缓慢而仍能生长,最适pH值为5.37.20适宜的碳源为蔗搪、葡萄糖。

3、寄主。该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浸染40个科600多种植物。 


\
 

发生规律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及微菌核在棉籽短绒及病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在土壤中或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病菌核抗逆能力强,可在土壤中存活810年。

2、传播。种于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方式。 病株根、茎、叶、铃、壳等均可带菌,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67年。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带菌种子和棉饼是远距离传播重要途径。病枝病叶等随风雨、流水的扩散,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因素。土壤中的病菌也可依靠田间管理、灌溉等农事操作进行扩散。此外,在湿度适宜时,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亦可落入土壤,或随气流传播到周围。

3、发生时期。棉黄萎病在植株处于现蕾开花阶段开始发病,若棉株现蕾开花早,则发病提前。

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黄萎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发病适宜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雨日多、雨量大,发病重。(2)栽培因素:①田间排水不良以及棉田连作均有利于发病。在黄萎病田连作年限长、土壤内菌量大的情况下,七八月气温高低是当年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②施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或大水漫灌,能造成病区扩大及病情加重。 


\
 

防治方法

1、检疫。严格执行检疫,禁止病区棉种调往无病区或新棉区。

2、农业防治。①选种耐病品种。至今尚未培育出免疫或高度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但部分海岛棉品种因其长势强而较耐黄萎病,陆地棉中的早熟及中熟品种也有较强的耐病及避病性。②实行水旱轮作,有条件的棉区可实行与水稻轮作,土壤在淹水缺氧的状态下,易使微菌核死亡,减轻发病。由于病原的寄主范围较棉枯萎病更广,并有大量杂草寄主存在,因此在轮作时必须清除田间杂草。③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冬季深耕,将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其分解,使病菌缺氧死亡。④加强田间管理。不偏施氮肥,做好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棉田湿度过大,忌大水漫灌。

3、药剂处理。 

1)棉花种植前土壤消毒。用五氯硝基苯等土壤消毒剂同肥料一同撒施深翻施入土壤。

2)棉花苗期管理。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措施,喷施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乙蒜素1000倍液或菌毒克1000倍液。苗期组织幼嫩,药剂易吸收,苗期喷施药剂23次,可减少发病几率,易起到预防为主的预期效果。

3)铃期防治。黄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花铃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此若在7月中旬之前有大雨,雨后应立即进行防治为了降低成本,可采取零星病点治疗法。在病害发生轻的棉田,对病株及病株周边的健康棉株用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施。同时将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配好的药液,每株按0.250.5公斤药液量进行灌根;对较重病株,重复喷灌23次,病株能得到及时控制;严重者拔除棉田病株,连同枯枝落叶,集中作燃料使用或在病田地边及时烧毁,拔除病株的同时及时灌根,以防当年或第二年侵染循环。



\
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
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
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关键词:黄萎病棉花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