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疫病
2018-01-28 11:46:56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棉花疫病
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
简介
棉花疫病又称棉苗疫病、棉铃疫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主要在南方棉区发生。个别年份严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和铃期尤为突出。发病后棉叶枯干、脱落,生长点枯死,棉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可引起大量死苗和烂铃,严重影响棉花生产。
症状
1、苗期。苗期发病,根部及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条纹状,后病斑绕茎一周,根及茎基部坏死,引起幼苗枯死。子叶及幼嫩真叶受害,病斑多从叶缘开始发生,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成墨绿色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迅速扩展,可延及顶芽及幼嫩心叶,变黑枯死;在天晴干燥时,叶部病斑呈失水褪绿状,中央灰褐色,最后成不规则形枯斑。叶部发病,子叶易脱落。
2、铃期。铃期发病,在棉株中、下部果枝的棉铃上发生,多雨天气也能高达上部果枝的棉铃。病害多从棉铃苞叶下的果面、铃缝及铃尖等部位开始发生。初生淡褐、淡青至青黑色水浸状病斑,病斑不软腐,湿度大时病害扩展很快,整个棉铃变为有光亮的青绿至黑褐色病铃。多雨潮湿时,棉铃表面可见一层稀薄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生疫病的棉铃很快会诱发其它铃病,使病铃表面成为红、黄、灰、黑等不同颜色,掩盖了疫病的症状。尚未发育成熟的青铃发病,易腐烂或脱落,有的成为僵铃。疫病发生晚者虽铃壳变黑,但内部籽棉洁白,及时采摘剥晒或天气转晴仍能自然吐絮。
病原
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Sawada,属鞭毛菌亚门。
1、形态。菌丝无色,老熟菌丝有分隔,直径3.05~4.75微米。孢子囊卵圆形或柠檬形,初无色,后黄褐色。游动孢子球形,直径约9.3微米。藏卵器淡黄色,成熟后为黄褐色,球形。雄器附于藏卵器底部,基生。卵孢子球形,满器或偏于一侧。厚垣孢子淡黄至黄褐色,球形,薄壁。
2、特性。该病菌存在着致病力分化现象。
3、寄主:棉花、苎麻、构树、柑桔、枫杨、松树和桉树等。
发生规律
1、菌源。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作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铃壳中可存活3年以上,且有较强耐水能力。
2、传播。当环境条件适合发病时,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随土面的雨水、水流迅速蔓延传播,从伤口、气孔或寄主表皮直接侵入。随着气温上升,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夏,至结铃期又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随风雨飞溅到棉铃上进行侵染。田间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3、发生特点。该病菌寄主范围广,还能侵害黄瓜、青椒、苹果,梨及林木等。五六月雨量多少对棉苗疫病发生轻重起决定性作用。凡雨水多的年份,发病就重,雨后几天是发病的主要时期。套作棉田、水边棉田田间湿度大,疫病发生较重。在温度15~30℃,相对湿度30%~100%条件下都能发病,最适温度为24~27℃,但多雨高湿是发病的关键因素。铃期多雨,发病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棉田潮湿郁闭,棉株伤口多,果枝节位低,后期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清洁田园,实行轮作,以减少初始菌源量。②深沟高畦加强排水,土面撒施草木灰等,以减湿防寒,培育壮苗。③加强棉田栽培管理,增强棉田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土壤表层湿度,及时去掉空枝、抹赘芽,打老叶;雨后及时开沟排水,中耕松土,合理密植,④及时清除病苗和病铃,带出田间妥善处理。⑤减少农事操作对棉苗、棉铃造成的损伤,及时治虫防病,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的机会。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翠江(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棉花铃期发病初期,及时喷洒下列药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亩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银发利)60-75毫升叶面喷雾。隔10天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可以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翠江(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