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盲蝽
2018-01-16 18:41:03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棉盲蝽
Lygus lucorum Meyer-Dǖr
简介
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又称棉盲蝽、盲椿象、番花虫、天狗蝇、小臭虫等。棉盲蝽是棉花上主要害虫,在我国棉区为害棉花的盲蝽有5种;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其中,绿盲蝽分布最广,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且具一定数量,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的省份;而三点盲蝽和牧草盲蝽分布于华北、西北和辽宁。为害桑树、茶树、棉花、豆类、麻类、苹果、梨、桃、等,是棉桑、桑麻混栽区重要害虫。
为害症状
为害棉花子叶,可至顶芽枯死,形成无头苗;真叶受害,顶芽被刺穿,形成黑斑,激发不定芽萌发,枝条丛生形成多头苗;为害嫩头稍大的叶片,叶片仍能生长,但组织死亡形成孔洞,越近主脉破碎越重,如连续为害,空洞叶片越多,棉株如患破叶疯病,枝叶丛生,大量脱落;为害花蕾,造成落花、落蕾。为害茶树,被害幼芽呈现许多红点,而后变褐,成为黑褐色枯死斑点。芽叶伸展后,叶面呈现不规则孔洞。孔洞边缘组织较厚而光滑,叶缘残缺破烂。受害芽叶生长缓慢,叶质粗老,芽梢细瘦缩短,叶片对夹,以至枯竭不发。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为5~5.5mm,宽2.5mm,雌虫稍大。黄绿至浅绿色,全身被细毛。触角比身体短,4节,第2节长度约等于第3、4节之和。前胸背板无斑纹,有微弱小刻点。小盾片、前翅革片、爪片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2、卵。长茄形,初产白色,后成淡黄色,上端有乳白色卵盖,中央凹陷两端较突起。
3、幼虫。初孵若虫短而粗,取食后呈绿色或黄绿色,触角第1节膨大。5龄若虫体色鲜绿色,附有黑色细称、触角淡黄色,末端稍深,翅尖达腹部第5节。足绿色,胫节着生黑色微毛,有刺。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黄河流域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5代,华南地区多达7~8代。
2、越冬。以卵在棉花、茶树、果树等寄主植物茎杆、幼芽、残茬、断枝切口处越冬。棉田内修剪后顶端枯死的细枝条、疏松的茎髓部、枯铃壳的皮层下等处,越冬卵也多,也有部分产在老叶的主脉和叶边缘,常随叶片枯碎散落在土内越冬。
3、发生特点。3~4月平均温度高于l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高于70%,卵即开始孵化,第1、2代若虫多生活在紫云英、苜蓿等绿肥田中。5月初羽化为成虫,6月上旬第2代成虫开始迁入棉田,8月下旬后,因棉株花蕾减少,又逐渐迁到正在开花的其它植物上为害,11月开始越冬。
绿盲蝽成虫飞行力强,爬行迅速,喜食花蜜。晴天日间隐匿于茶丛等隐蔽处,晨昏、夜晚和阴雨昼间爬出为害。成虫为害有趋嫩性,喜为害幼嫩部位。成虫寿命长,产卵期30~40天,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第1代每雌平均产卵可达300多粒,后随代数的增加而减少至数十粒。卵散产,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寄主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每雌可产卵约100粒。若虫孵化即可刺害幼芽,1头若虫羽化前刺吸达1 000次之多,且随龄期增长为害加重,因此尽管虫口密度不大,芽叶被害症状比比皆是。温度为20℃时,卵期11~12天,若虫期20天左右。
春季寒潮的侵袭对初孵幼龄若虫生存有不良影响。4、5月份雨水偏多,虫口较多,春茶受害趋重。6~8月降雨偏多也有利于其发生为害。寄主作物混栽或田块周围寄主作物多,发生重。偏施氮肥受害率较高。低山、平地茶园常较高山茶园虫口为多,阳坡茶园较阴坡茶园受害为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早春及时清除棉茬、枯枝落叶,清除棉田周围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防止越冬卵的孵化。春前清除田间杂草,茶丛轻修剪后随即彻底清除剪下枝梢。调整作物结构,减少越冬寄主。科学施肥,合理灌水,及时打顶,避免棉花在蕾铃期旺长。
2、药剂防治。棉盲蝽的抗药性弱,一般在6月至7月初,棉田在百株有成、若虫10头或新被害株达3%时进行药剂防治;茶园、桑园等在越冬卵盛孵期或始见为害状时,即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马拉•辛(20%马拉•辛乳油)1000倍液,或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凯秀(3%溴氰•甲维盐乳油)2000-2500倍液,或40%毒死蜱•辛乳油1000倍液,或金刚炳(44%丙•氯乳油)1500倍液,或锐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功•辛(16%辛硫•高氯氟乳油)1000倍液,或淘益(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防治时间以下午5-7时最佳,防治药品要轮换使用,喷药时应先打外围,转着圈地往里打,集中歼灭,防止迁飞。苗期保顶(生长点),蕾龄期保蕾保铃。
40%毒死蜱•辛乳油
凯秀(3%溴氰•甲维盐乳油)
锐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马拉•辛(20%马拉•辛乳油)
金刚炳(44%丙•氯乳油)
功•辛(16%辛硫•高氯氟乳油)
淘益(40%毒死蜱乳油)
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