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2018-01-01 17:56:15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简介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以保护地受害最重。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柄、茎秆和瓜条等。一旦温湿度条件适宜会造成大规模发生,传播速度非常快,危害也比较大。该病容易与霜霉病相混淆,有时也与霜霉病混发,要注意区别和观察,及时防控。
症状
侵染黄瓜,叶、叶柄、茎蔓、瓜条等部位均可受害。幼苗染病在子叶上出现湿润状稍凹陷的暗绿色小圆斑,后变为黄褐色,病斑多时可使子叶早枯。成株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染病叶出现许多湿润状淡黄色小斑点,对光看呈半透明状,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逐渐变为黄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溢出乳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灰白色痕迹,易破裂。与瓜类霜霉病不同处是病斑小很多,不长霉层(图1)。叶柄、茎蔓、卷须等部染病出现湿润状暗褐色小点并纵向扩展成短条斑,潮湿时亦有乳白色菌脓。瓜条染病出现湿润状暗褐色凹陷病斑,后来病部开裂并向内扩展使果肉变深褐色。细菌沿维管束可侵入到种子内。病斑溃裂,溢出白色菌脓,并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而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脱落,有臭味。
本病与霜霉病常易混淆,不同处是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小,后期易穿孔,叶背病部无黑色霉状物。
( 图1 黄瓜叶片受害状 )
病原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Young,Dye & Wilkie,属细菌。1、形态。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具端生鞭毛1~5根,大小(0.7~0.9)微米×(1.4~2)微米,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mm,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2、特性。生长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48~50℃经10分钟致死,最适酸度为pH6.8。3、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黄瓜、葫芦、西葫芦、丝瓜、甜瓜、西瓜等。
( 图2 病原细菌 )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菌源。细菌还可在种皮和种子内部存活1-2年,播种带菌种子可直接引起子叶和幼苗发病。病原细菌通过风雨溅散、农事操作或昆虫传播,从植株的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在适宜条件下孔口侵入的7-10天便发病,伤口侵入的3-5天便发病。初侵染发病后病部溢出菌脓含有大量细菌,病原可在维管束内移动,通过传播可进行频频的再侵染。
带菌种子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田园不洁,连茬或连套种植,以及根茬过多,施肥未经充分腐熟等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多雨和高湿度是此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最适于发病的温度是23-26℃,相对湿度大于70%,棚室内湿度过大,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光照不足或长时间阴雨,有利于病原的扩展与蔓延。另外,棚室前缘及棚内低凹处和有水滴处,往往形成发病中心,连阴雨天往往造成较高的发病率。此外,雨多、雨量大、持续期长,或露多雾重,气温偏高时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广东省春植黄瓜4-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凡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灌水过多,田间郁蔽不通风及管理粗放的瓜田均较易诱发此病。露地蔬菜以4~5月发病最盛,保护地越冬栽培在11月、12月和1~3月常发生。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与非瓜类蔬菜轮作2年以上。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地或无病株上采种。培育无病壮苗。选择地势干燥,通风、排水良好,前茬未种过瓜类、茄果类蔬菜的地块进行栽培,露地采用高垄覆膜栽培,并及时排除积水,注意放风时间,采用滴灌的模式进行灌溉,可降低室内湿度,控制昼夜温差,有效减少病菌繁衍和侵染。保护地早春黄瓜开花结瓜前宜少浇水,勤中耕,多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结露和滴水。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防止氮肥过多,增强寄主的抗病性。及时清除植株下部老叶、黄叶、病叶等,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和附近的植株,将病残体集中焚烧或深埋。避免在早晨叶片湿度大、露水多时进行整枝打杈、果实采摘等农事操作,防止病原菌随操作人员或操作工具进行传播。
2、种子处理。将种子在浓度为33克∕升的丙酸钙水溶液或酒石酸中浸泡20分钟,或用50克∕升的醋酸铜溶液处理种子20分钟,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且不影响种子的出芽率。还可以用0.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种子20分钟,或选用0.25%~0.50%次氯酸钙浸种1小时,对抑制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很有效,且不影响种子的出芽率。或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用清水洗净药液后再催芽播种。
3、土壤处理。育苗尽量选用新苗床,或在未种过瓜类蔬菜的地块,或用营养土育苗。旧苗床应做好消毒工作,播前将床土耙松,每平方米用40%甲醛30毫升加水3~4千克浇到苗床上,随后用塑料膜覆盖4~5天,揭去塑料膜,15天后再播种;还可在夏天高温季节进行闷棚处理,大棚中的土壤灌足水后覆盖聚乙烯膜,暴晒4~6周,能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量。
4、生物防治。发病前期或初期,可选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用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农抗751水剂100倍液、90%链•土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60倍液、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6~7天一次,连喷3~4次。
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混剂翠伟(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72%农用高效链霉素3000倍液,或翠伟(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27.12%碱式硫酸铜5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天一次,连喷2~3次。频繁使用铜制剂很容易造成植株抗药性的产生,因此在田间施药时铜制剂最好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既提高药剂使用效果,又可降低抗药性风险。
翠伟(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常用药剂及使用浓度推荐
喷雾防治。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 30%DT(琥胶肥酸铜)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1500~20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喹菌酮水剂1000~1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3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400倍液;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5~7天一次,连喷2~3次。
喷粉防治。保护地发病初期,可选用5%春雷·王铜粉尘剂,或5%防细菌粉尘剂喷雾。与霜霉病同时发生时,可喷12%乙滴粉尘剂,或用7%敌菌灵粉尘剂+5%防细菌粉尘剂,每亩每次喷1千克,7天一次,连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