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疫病
2017-12-23 17:51:02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疫病
Phytophthora melonis Kalsura
简介
疫病是黄瓜是一种重要病害。来势猛、蔓延快,常造成黄瓜大面积死亡,甚至毁种。南方主要在春夏雨季流行,北方主要在夏末秋初的雨季发病,黄瓜、节瓜、冬瓜、苦瓜等受害较重,发病田损失可达15%~30%,严重地块损失可达50%以上,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症状
幼苗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苗期染病,可使茎基部及生长点出现似热水烫伤的暗绿色不定形病斑,病部很快呈暗黑褐色变软,并逐渐缢缩,使幼苗死亡;成株期以茎基、嫩茎节部和心部染病较常见,亦产生暗绿至暗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病部变软缢缩,病斑以上的藤蔓或生长点逐渐萎蔫枯死(图1),叶片染病多在叶缘处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直径可达2~3公分(图2),叶柄发病可使叶片萎凋;瓜果多在花蒂部先发病,产生暗黑褐色湿润状的凹陷病斑,若几个病斑相连可使瓜变软腐烂,并有腥臭味,天气潮湿时各染病部位可长出白色的稀疏霉层和菌丝。
( 图1 病株 ) ( 图2 病叶 )
病原
病原是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lsura)属于鞭毛菌的一种真菌。病菌的白色霉层是它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简单,与菌丝无明显分化,宽1.5~3.0微米,长的可达100微米。孢子囊无色,卵圆形或广卵圆形,其大小差异很大,人工培养的约为17.3~52×13.8~27微米,病瓜上产生的孢子囊较大,约为69.5~89.2×28.6~42.8微米,顶部突出扁平,高约2微米。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较平滑,直径10.7~35.7微米(图3)。此外病菌还可产生淡黄色近球形的厚壁孢子。病菌生长发育要求高湿度和28~30℃较高的温度。
(图3 病原真菌)及茎蔓、基部发病情况
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当条件适宜时,越冬菌源通过灌溉水或土壤耕作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亦可以带菌,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菌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产生孢子囊,通过气流、风雨溅散或沟水传播。病原在有水条件下经4~5小时产生大量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扩散。
当旬平均温度达17℃以上,田间就可以发现病株,26~30℃的温度最有利于疫病流行。在适宜温度内,土壤水分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多雨时,特别是旬降雨量超过100mm以上,有大暴雨,病害蔓延快,为害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雨后不能迅速排水的瓜田易发病;打杈绑蔓除草不及时、土壤缺肥、或施用烂菜沤制而未腐熟的土杂肥、以及浇水过密、水量过大等不适当措施的,都有利于疫病流行。不同的瓜种或同种瓜不同品种对疫病的抗性差异很大,黄瓜、节瓜、冬瓜较感病,丝瓜次之,南瓜、苦瓜、葫芦瓜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播种前对种子消毒。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用72.2%霜霉威水剂 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福尔马林100倍液,或浸种30分钟,后洗净催芽。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剂800倍液拌种。
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老菜区与水稻轮作一年以上可以减少土壤和沟水中的菌源。选择地势高及干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黄瓜。种植前清除病残体,翻晒土壤,施足有机基肥,畦高30~35公分以上,整平畦面,使雨后排水畅顺。春黄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3、嫁接防病。
4、土壤处理。苗床或大棚常用土壤处理剂有石灰氮、必速灭、棉隆、敌克松、甲霜灵,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
5、药剂浸种。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半小时后催芽。
6、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应合理施肥(特别是氮肥),改善透光强度,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温度,在生长期适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枝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花蕾期、幼果期和膨果期喷施壮瓜蒂灵,增粗果蒂,促进果实发育,提高黄瓜品质。
7、药剂防治。播前结合整地可用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浇瓜穴或作定根水。发病前用翠江(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陶益代锰(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病后及时拔除病株,并开始喷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亩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银发利)60-75毫升叶面喷雾。隔7-10天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可以5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翠江(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陶益代锰(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