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
2017-12-18 12:42:21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简介
温室白粉虱又叫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1975年始于北京,现几乎遍布中国。寄主于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椒、甘蓝、甜瓜、西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及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图1),口器刺入叶肉,吸取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果实畸形僵化,引起植株早衰,影响减产,为害的损失达1/3,严重的可高达70%。。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聚为害,能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图1 成虫群聚叶背为害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0.8~1.4mm。淡黄白色到白色,雌雄均有翅,翅面覆有白色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图2)。
图2 成虫
2、卵(图3)。长椭圆形,长径0.2~0.25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卵产于叶背面,初产时为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
图3 成虫及产下的卵 图4 若虫
3、若虫(图4)。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圆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每年可发生10余代。
2、越冬。北方地区不能越冬,因为冬季该虫在室外不能存活。因此该虫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
3、发生特点。早春温室内虫口密度较小,随气温回升以及温室通风,白粉虱逐渐向露地迁移扩散,7~8月份虫口数量增加较快,虫口密度最大,9月中旬,气温开始下降;白粉虱又向温室内转移。因为内外迁飞,白粉虱的蔓延,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使得防治很困难。 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集中为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在北方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但忌白色、银白色,不善于飞翔。在田间先一点一点发生,然后逐渐扩散蔓延。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雌产14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抹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因此白粉虱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就形成了一定规律:最上部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深褐色的卵;再下部依次为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粉虱发育历期:18℃31.5天,24℃24.7天,27℃22.8天。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1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粉虱繁殖的适温为18—21℃,在生产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提倡温室第一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黄等较耐低温的作物,而减少黄瓜、番茄的种植面积。②培育“无虫苗”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以及在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控制外来虫源。(③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④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2、生物防治。采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天敌可防治白粉虱。当番茄平均每株白粉虱成虫在0.5头以下时,每隔2周连续3次释放丽蚜小蜂每株共15头,可控制白粉虱的发生为害。
3、物理防治。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黄板置于行间可与植株高度相同。
4、药剂防治。应在虫口密度较低时早期施用,当被害植物叶片背面平均有10头成虫时,进行喷雾防治。可选用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突刺(20%啶虫脒水剂)2500~3000倍液,或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2000倍液,或透皮(10%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锐春(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次。
噻金酮(20%吡虫·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突刺(20%啶虫脒水剂)
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
透皮(10%联苯菊酯乳油)
锐春(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