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
2017-12-11 12:45:03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简介
斜纹夜蛾俗称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国内所有省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密度较大,黄河、淮河流域可间歇成灾。一种间隙暴发为害的杂食性害虫。为害甘薯、棉花、芋、莲、田菁、大豆、烟草、甜菜和十字花科与茄科蔬菜,瓜、豆、葱、韭菜、菠菜以及粮食、经济作物等近99科300种植物的叶片。幼虫食叶为主,也咬食嫩茎、叶柄,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和嫩茎吃光,造成严重损失。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
2、卵:扁平的半球状,初产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块状粘合在一起,上覆黄褐色绒毛。
3、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4、蛹:长15-20毫米,圆筒形,红褐色,尾部有一对短刺。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在我国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福建6~9代。幼虫由于取食不同食料,发育参差不齐,造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2、越冬。华北大部分地区以蛹越冬,少数以老熟幼虫入土作室越冬;在华南地区无滞育现象,终年繁殖;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越冬问题尚无结论。
3、发生特点。在黄河流域,8~9月是严重为害时期,甘薯、蔬菜等作物被害较重,棉花被害较轻。在华中地区,2~4代为害棉花,7~8月份发生量大,为害最重。第1代盛蛾期在6月中下旬,多在蔬菜、绿肥上为害,第2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部分转到棉田产卵,第3、4、5代分别发生于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10~11月份还可以发生第6代。
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每只雌蛾能产卵3-5块,每块约有卵位100-200个,产卵前期1~3天,卵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经5-6天就能孵出幼虫,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以后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黑光灯的效果比普通灯的诱蛾效果明显,另外对糖、醋、酒味很敏感。卵的孵化适温是24℃左右,发育历期22℃约7天,28℃约2.5天。幼虫发育历期21℃约27天, 26℃约17天,30℃约12.5天。老熟幼虫入土作土室化蛹,入土深度一般为1mm,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蛹的发育历期28~30℃约9天,23~27℃约13天。
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害虫,其生长发育最适宜温、湿度条件为温度28~30℃,相对湿度75%~85%。38℃以上高温和冬季低温,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都不利。斜纹夜蛾抗寒力弱,在0℃左右长时间低温条件下,基本不能生存。 当土壤湿度过低,含水量在20%以下时,不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1~2龄幼虫如遇暴风雨则大量死亡。蛹期大雨,田间积水也不利于羽化。田间水肥好,作物生长茂盛的田块,虫口密度往往较大。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对化蛹、羽化均不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清除杂草,收获后翻耕晒土或灌水,以破坏或恶化其化蛹场所,有助于减少虫源。②结合管理随手摘除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以减少虫源。
2、诱杀防治。①点灯诱蛾。利用成虫趋光性,于盛发期点黑光灯诱杀,②糖醋诱杀。利用成虫趋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敌百虫诱蛾。③柳枝蘸洒500倍敌百虫诱杀蛾子。
3、保护利用天敌。在幼虫进入3龄暴食期前,使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00亿PIB/克水分散粒剂12000~15000倍液喷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如:寄生幼虫的小茧蜂和多角体病毒等。
4、药剂防治。交替喷施透皮(10%联苯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或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2000倍液,或金刚炳(44%氯氰•丙溴磷乳油)1500倍液,或锐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淘益(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效果均好。
锐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
金刚炳(44%氯氰•丙溴磷乳油)
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
淘益(40%毒死蜱乳油)
透皮(10%联苯菊酯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