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炭疽病
2017-11-19 18:33:31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柑桔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g) Sacc.
简介
柑桔炭疽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各柑桔产区均有发生。具有危害广和危害时间长的特点,主要危害叶片、枝条、花、果实和果柄,常造成蜜橘和橙类等柑橘品种大量落叶、枝条枯死、大量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果品质量,甚至造成死树毁园。
为害症状
1、叶片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类型。
(1)急性型(叶枯型)。症状常从叶尖开始,初为暗绿色,像被热水烫过的样子,病、健部交界处不明显,后变为淡黄或黄褐色,叶卷曲,脱落。从发病到叶片脱落只是3-5天。病枝梢上产生许多朱红色粘液并很快枯死。
(2)慢性型(叶斑型)。症状多出现在成熟叶片的叶尖或叶边缘处,病斑初为黄褐色后变灰白色,边缘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健部分界明显,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黑点(图1)。
( 图1 叶片受害状 )
2、枝梢症状:病梢症状有两种。一种是由梢顶逐渐向下枯死,初期病部褐色、枯死部分呈灰白色,病健部分界明显,上有许多小黑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初为淡褐色,椭圆形,稍凹陷,当病斑环绕枝梢一周时,其上部枝梢很快干枯(图2)。
( 图2 枝梢受害状 )
3、花果症状:花期受害,柱头褐色腐烂和落花。幼果受害,呈暗绿色油渍状、脱落,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经久不落;膨大期的果实受害,出现泪痕状或圆形干疤状病斑,导致落果。果柄受害,则发生蒂腐引起大量落果。柑橘炭疽病危害的果实储藏期果腐,多从果蒂部位发病,初呈淡褐色水渍状,后呈黄褐色,稍凹陷,果皮革质。初期病变仅限于皮层,果肉未受害,但湿度大量,很快引起全果腐烂(图3)。
( 图3 果实受害状)
病原
柑桔炭疽病病原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g)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柑桔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和寄生性较弱的两个特性,即病菌入侵寄主后可处于休眠状态而不显症,只有当寄主组织活力下降或衰退时才表现症状(图4)。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梢、病叶和病果上越冬。春季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 图4 病原菌分生孢子盘 )
发病条件
1、气候因子。该病菌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1-28℃,一般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易发病。春梢生长后期始病,夏、秋梢期盛发。
2、栽培管理。该病与栽培管理关系甚为密切。园土粘重、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或偏施过施氮肥;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皆易降低植株抗逆力而易发病。管理粗放或管理措施不合理,树势衰弱则发病较重。相反,管理合理,树势健壮,发病较轻。
3、品种感病性。该病菌能为害多种芸香科植物,相对而言,甜橙、椪柑、蕉柑、柠檬、温州蜜柑、红桔、年桔等发病较重。同一感病品种的发病轻重又跟树势强弱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防治柑桔炭疽病应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为主,辅以冬季清园及喷药保护等措施。
1、结合春季修剪,清除病枝、病果和地面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
2、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活力。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整治排灌系统,做好防涝防旱防冻防虫等工作。
3、药剂防治
在春、夏、秋梢的嫩梢期各喷一次药。保护幼果要在落花后一个月内进行,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有效药剂有:佳蕴/鲜靓(25%咪鲜胺水剂)1000倍液、或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翠伟(32.5%苯甲· 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历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妙多(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采果后用45%特克多悬浮剂500倍液或使用75%抑霉唑硫酸盐2000倍+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72%2,4-D乳剂5000倍的混合液浸果1-2分钟。
推荐使用药剂:代森锰锌、氟硅唑、丙森锌、甲基硫菌灵、溴菌腈、咪鲜胺、嘧菌酯。
佳蕴/鲜靓(25%咪鲜胺水剂)
泰米(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陶益(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翠伟(32.5%苯甲· 嘧菌酯悬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