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叶蝉
2017-11-16 16:14:02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简 介
黑尾叶蝉又叫黑尾浮尘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而以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发生较多。是国内稻区的重要害虫,除直接为害水稻、小麦、甘蔗、茭白、白菜等作物外,兼寄生在稗草、看麦娘、游草等杂草上。为害水稻成、若虫刺吸水稻汁液,造成枯黄萎缩,严重时全株枯死;水稻灌浆期群集穗部为害,造成半枯穗或白穗。该虫还能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等。
成虫取食状态1 成虫取食状态2
形态特征
黑尾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成虫(图1-左)体长4.5~5.5毫米,体色黄绿。在头冠两复眼间,有1黑色横带。前胸背板前半部为黄绿色,后半部为绿色;小盾片黄绿色,中央有1细横沟。前翅鲜绿色,前缘淡黄绿色,雄虫翅端1/3处为黑色,雌虫翅端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卵长椭圆形,微弯曲似茄子状。初产时白色,后变黄色,孵化前有红色眼点一对。5龄若虫(图1-右)体长3~4毫米,黄绿色,中、后胸背面各有1倒八字形褐斑,腹节背面中央有1对小褐点,腹部着生短细硬毛,隐见翅芽。
( 图1 成虫和若虫 )
发生规律
1、世代。河南、安徽每年发生4代,江苏、浙江、四川5代,福州、广东7~8代。由于成虫产卵期长,田间各世代有明显的重叠现象。
2、越冬。黑尾叶蝉主要以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冬种作物地、休闲板田、田边、沟边、塘边等杂草上越冬。
3、为害时期。黑尾叶蝉在国内许多稻区,如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3、4世代或3、4、5世代重迭发生,数量最多,是全年发生的高峰期,主要为害单、双季混栽稻区的迟熟早稻和中稻的灌浆期;单季稻区的单晚分蘖期;双季连作稻区的连早后期,晚稻秧田和连晚分蘖期,最为严重,是抓紧防治的关键时期。随着早稻黄熟收割,在早稻上的成虫迁移到晚稻秧田和早栽晚稻本田,这是黑尾叶蝉一年中第2次的迁移期,并将早稻病毒传给了晚稻,其迁移高峰期是7月中下旬早稻大收割的时候。由于早稻后期黑尾叶蝉虫口暴发,给晚稻带来极大的威胁,这就是早插连作晚稻受黑尾叶蝉和病毒病为害较早稻重的原因。
该虫一般从田边向田中蔓延,田边稻株受害较重。成虫趋光性强,并趋向嫩绿稻株产卵。卵多产在叶鞘边缘内侧,几粒至30粒排成单行卵块,每雌产卵几十粒至三百多粒。若虫有群集性。若虫和成虫在早晨、夜间或阴天时集中在叶片上吸食稻株汁液,受害严重的植株枯萎。10月间开始回迁稻田周围杂草丛中越冬。除黑尾叶蝉外,广东稻区还常见二点黑尾叶蝉(N. impicticeps Ish.)、二条黑尾叶蝉(N. apicalis Mots.)、白翅叶蝉(Erythroneura subrufa Mots.)、电光叶蝉(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和大白叶蝉(Tettigoniella spectra Distant)等危害水稻。
4、气候。冬季少严寒霜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量较少,有利黑尾叶蝉安全越冬,越冬基数大。3~4月气温偏高年份,能加快越冬若虫发育进度,提高其羽化率,有效虫口基数大,是其大发生的基础。一般自6月份气温稳定上升后,虫量显著增多,至7~8月高温季节,发生量达到最高峰,凡夏秋高温干旱年份,有利于黑尾叶蝉的大发生。
5、栽培。单、双季混栽稻区,黑尾叶蝉发生量大,为害重;单季稻区发生最轻。一般水稻早栽、密植、肥多稻株生长嫩绿、繁茂郁闭,小气候湿度增大,有利于叶蝉的发育繁殖。一般糯稻重于粳稻,粳稻又重于籼稻。
防治方法
1、 各种绿肥田翻耕前或早晚稻收割时,铲光田边、沟边杂草,消灭中间寄主。
2、 灯光诱杀成虫。
3、7~8月晚稻秧田和分蘖期间叶蝉发生量大时放鸭啄食。
4、药剂防治: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药剂防治。亩用圣约翰/卡雁(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15克、或横扫/金烈(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8克、虫量较大时,亩用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100-150毫升兑水45千克喷雾防治黑尾叶蝉。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3mm,保持3~4天。农药要混合使用或更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圣约翰/卡雁(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
横扫/金烈(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
常用药剂: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呋虫胺、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异丙威。
附测报技术
大田虫口密度调查,成虫出现20%~40%,即为盛发高峰期,加产卵前期,加卵期即为若虫盛孵高峰期。再加若虫期1/3天数,就是2、3龄若虫盛发期,即药剂防治适期。此时田间如虫口已达防治指标,参照天敌发生情况,进行重点挑治。早稻孕穗抽穗期,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早插连作晚稻田边数行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而田中央每百丛虫口达100~200只时,即须开展防治。病毒病流行地区,早插双季晚稻本田初期,虽未达上述防治指标,也要考虑及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