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瘿蚊

2017-11-12 17:03:47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稻瘿蚊

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

 



稻瘿蚊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稻区,是广东中、晚稻的重要害虫。除为害水稻外,尚有野生稻和游草等寄主。以幼虫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侵入生长点,被害叶鞘愈合形成葱管状,俗称“标葱”,受害稻株不能抽穗而造成严重损失(图1)。

 \
1 稻株受害状

形态特征

稻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成虫(图2)外形似小蚊子,淡红色,体长3~4.5毫米,翅展6~9毫米。触角黄色,15节,但第3~14节的形状雌雄不同:雌虫近圆筒形,中央稍凹;雄虫葫芦形,中央明显收缩。头小,复眼黑色,占头部的一大半。中胸发达,小盾片隆起如驼峰。前翅透明,仅有4条翅脉。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卵长圆形,长约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紫红色。幼虫(图7)体长4~5毫米,蛆状,前胸腹面有一红褐色叉状骨。蛹体(图10)长约4毫米,长椭圆形,橙红色,头顶有1对分叉的额刺,前胸背面前缘有1对背刺。

 \
               图2   成虫         图7幼虫    图10蛹

 

发生规律

在广东稻瘿蚊一年发生6~8代,世代重叠,但成虫盛发的峰期表现明显,以幼虫在游草、再生稻和野生稻上越冬。越冬代成虫始见期3月中旬至4月下旬,以4月居多。通常年中发生情况是:第12代发生数量少,为害早稻轻,第3代以后数量激增,每年7~10月的3~7代为盛发期,危害中、晚稻严重。水秧比旱秧发生多。夏秋多雨高湿年份发生重。成虫夜间羽化,当晚交配,次晚产卵,有趋光性。雌虫平均寿命为36小时,雄虫为12小时。每雌平均产卵180~200粒。卵多散产在叶片上,少数产在叶鞘、心叶、穗部。幼虫多在天亮前孵化,初孵幼虫借助露水爬行,经叶鞘间隙或心叶侵入稻株生长点取食为害。老熟后在葱管内化蛹。近羽化时,蛹升至葱管顶端,用额刺刺穿一羽化孔,然后钻出羽化,在羽化孔口留下白色的蛹衣。

防治方法

采取除、避、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苗情监测,调整耕作制度,做好秧田灭虫工作,中、晚稻本田发生初期及时扑灭,保护并发挥天敌的作用。

1. 农业防治。再生稻、落谷苗、游草是稻瘿蚊的越冬寄主,冬春期间结合积肥,彻底铲除消毁田边、沟边、圳边的越冬寄主,冬翻田、冷烂锈水田都要及早冬耕翻犁,并在翌年惊蜇前进行灌水溶田,最大限度地压低虫源基数。耕作制度调整以避过为害适期。调节水稻播插期以错开稻瘿蚊的盛发期,可以减低其为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禾苗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及时排水晒田,加强栽培管理,加速幼穗分化形成,可以抑制稻瘿蚊的入侵。

2、生物防治。稻瘿蚊的主要天敌是寄生蜂,其中以黄柄黑蜂为优势种。采取湿播早育,培育老壮秧,使秧田小气候干燥,改善生态环境,以利寄生蜂活动。

3. 药剂防治。主要是中稻和双晚稻秧田防治,以压低晚稻大田的虫源基数。以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内施药效果最佳。以混合农药毒土法较为有效,使用时分别拌匀泥粉或细沙撒施或做成药团塞于水稻根部。施药前稻田必须灌好水,药后保持3mm水层35天,以提高药效。秧田用药防治主要采用毒土畦面撒施方法。于秧苗起针到二叶一心期或移栽前57天;本田防治在本田禾苗回青后到有效分蘖期,即插后720天内施药。每用淘益(40%毒死蜱乳油)250ml、或20%三唑磷乳油250ml拌毒土撒施。若是喷雾,施药秧田、本田每亩使用药液量5060kg,要保持浅薄水层,并让其自然落干,让田土带药。


\

 

 

关键词:稻瘿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