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蓟马
2017-11-13 11:49:57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稻蓟马
(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Bagnall)
简介
稻蓟马在广东各地普遍发生,主要为害水稻,尤以水稻秧苗和分蘖期受害最重。并能危害小麦、玉米、高粱、甘蔗、葱和烟草等作物,而游草、稗草、看麦娘是它的重要中间寄主。成虫及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水稻叶面成微细黄白色伤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图1)。抽穗扬花期集中为害嫩穗,造成秕谷。
( 图1 稻叶受害状 )
形态特征
稻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成虫(图2)体长1~1.5毫米,黑褐色,头部近方形,触角7节。前后翅均深灰色,近基部色淡,顶端较尖,翅缘有长缨毛,是其形态的重要特征。卵肾状形,长约0.2毫米,微黄色半透明,将孵化时可透见红色眼点。若虫无翅(图2),初孵若虫白色透明,复眼红色,以后体色转黄。3、4龄若虫已不取食,故称预蛹或假蛹。
( 图2 若虫与成虫 )
发生规律
稻蓟马世代历期短,在23~25℃时,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在广东一年发生15代以上,田间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在游草或其他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稻蓟马是典型的水稻早期害虫,具有趋嫩绿、隐蔽的特性。水稻的生育前期,即秧苗期及本田分蘖期的虫口密度最高,受害最重。尤其3叶期至7叶期是稻蓟马为害水稻的盛期。水稻圆秆拔节后,虫口密度显著下降。雌虫有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早秧2叶期见卵,3~5叶期着卵多;晚秧3~5叶期着卵多,6叶期后则少。本田的分蘖期比圆秆期的虫口大几倍。成、若虫都怕光,多隐匿于水稻心叶或卷叶内吸食。为害穗部的蓟马,因食害颖壳内壁或子房,影响结实,造成颖壳变褐或成秕谷。年中夏秋两季,在早、晚稻后期稻秆落黄、稻叶组织粗老之际,大部分害虫急忙转移到田边幼嫩的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秋后以成虫、卵、若虫等各个虫态在再生稻、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无明显的滞育现象,在冬暖年份,尚能继续取食、发育和繁殖,不过发育速度较为缓慢。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调整种植制度,尽量避免水稻早、中、晚混栽,相对集中播种期和栽秧期,以减少稻蓟马的繁殖桥梁田和辗转为害的机会。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适量追施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长,减轻为害。防止乱施肥。
2、药剂防治。防治时期:依据稻蓟马的发生为害规律,遭受稻蓟马的为害时期,一是秧苗四、五叶期用药一次,二是本田稻苗返青期。这两个时期应是保护的重点。即在秧田秧苗四、五叶期用药一次,第二次在秧苗移栽前2-3天用药。防治指标:常见卷叶苗,叶尖初卷率约15%-25%。每亩可选用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用圣约翰/卡雁(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1000倍液、或用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稻蓟马。
3、药肥兼施法。喷药前,在上述药液中每亩加入150克尿素一起喷雾,能使受害稻苗迅速恢复生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稻蓟马繁殖周期短,故应重视田间测报,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