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稻蝗
2017-11-08 10:53:55 作者:唐春生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
简 介
中华稻蝗在广东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作物。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图1)。
( 图1 稻叶受害状 )
形态特征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成虫(图2)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绿色有光泽,头大。2龄后体形渐大,前胸背板中央渐向后突出,体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黑色纵纹明显。3龄时翅芽出现,逐龄增大,至第5龄时向背面翻折,第6龄时可伸达第3腹节,并掩盖腹部听器的大部分。
( 图2 成虫 )
发生规律
中华稻蝗在广东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出现于9月上、中旬。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6月出现的第一代成虫,在稻田取食的多产卵于稻叶上,常把两片或数片叶胶粘在一起,于叶苞内结黄褐色卵囊,产卵于卵囊中;若产卵于土中时,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卵囊入土深度为2~3厘米。第二代成虫于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中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稻田附近田间杂草地是稻蝗的滋生基地,因此充分开发利用稻田附近荒地,是防治稻蝗的根本措施。
(2)早春结合修田埂,铲除田埂1寸深草皮,晒干或沤肥,以杀死蝗卵。(3)田间蝗蝻发生时,掌握3龄前若虫集中在田边杂草上时, 选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正反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60毫升, 透皮(10%联苯菊酯乳油)每亩15毫升、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每亩20毫升、功•辛(16%辛硫•高氯氟乳油)每亩60毫升、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每亩60毫升、5%氟虫脲乳油1500倍液等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时一是把握好用药时期。二是把握好用药量、用水量。三是选择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喷雾均匀,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提高防治效果。施药需注意:一要检查施药药械是否完好。二要穿戴防护用品。三要注意施药时的安全。
凯秀(3%溴氰•甲维盐微乳剂)
功•辛(16%辛硫•高氯氟乳油)
虱狼(45%马拉硫磷乳油)
关键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