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虫酰胺Tolfenpyrad(HATI-HATI)
2017-07-01 16:39:29 作者:tangchunsheng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唑虫酰胺Tolfenpyrad(HATI-HATI)
50%唑虫•噻虫胺悬浮剂 茶小绿叶蝉11.17毫升/亩(唑虫酰胺20%;噻虫胺30%)
化学名称:4-氯-3-乙基-1-甲基-N-{[4-(4-甲基苯氧基)苯基]-甲基}-1H吡唑-5-羧酰胺
化学分子式:C21H22ClN2O2
相对分子质量:383.9
理化性质:
唑虫酰胺为新型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
纯品外观为类白色结晶。熔点:87.7 -88.2℃;分解温度:252℃;蒸气压(25℃):<5.6×10-7pa;溶解度(25℃):水中为O.087mg/L;在有机溶剂中(g/L):正己烷中7.41、甲醇中59.6、乙酸乙酯中339、甲苯中366、丙酮中368、二氯甲烷中>500;pH4-9(25℃)水解半衰期DT50均为1年以上,水中光解半衰期(25℃,765W/m2,300-800nm),蒸馏水中DT50 35.2h,自然水中DT50 35.0h。
≥98%唑虫酰胺原药:外观为类白色结晶。
唑虫酰胺15%乳油外观为黄色油状液体;pH5.9;闪点:121℃;乳液稳定性合格;热、冷、常温贮存均稳定。
毒性:
唑虫酰胺原药对雄性、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分别为386、150mg/kg;急性经皮LD50分别>2 000、3 000mg/kg,急性吸入LC50分别为2.21、1.5mg/L;兔皮肤、眼睛有轻度刺激性;对豚鼠弱致敏性。大鼠13周亚慢性喂养毒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雄性大鼠为0.906mg/kg-d,雌性大鼠为1.0 lmg/kg.d;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淋巴瘤正向突变试验等均为阴性,未见致突变性。唑虫酰胺15%乳油大鼠急性经口LD50:雄性为102mg/kg,雌性为83mg/kg,急性经皮LD50>2 000mg/kg;急性吸人LC50 542mg/m3;兔皮肤、眼睛均有中度刺激性;对豚鼠皮肤为弱致敏性。唑虫酰胺原药和15%乳油均为中等毒杀虫剂。
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唑虫酰胺15%乳油对斑马鱼(96h) LC50 0.002 2mg a.i./L;鹌鹑急性经口LD50:雄性为13.1mg a.i./kg,雌性为13.5mg a.i./kg;蜜蜂急性接触(48h) LDs01.331xg a.i./只蜂;家蚕食下毒叶法(96h)LCx6.9mg/kg桑叶。按我国规定,唑虫酰胺15%乳油对鱼剧毒,鸟高毒,蜜蜂高毒,家蚕高毒。使用该药时应注意,蜜源作物花期禁用;桑园附近禁用;不得在河塘等水域清洗施药器具。
制剂:15%乳油。
制剂的急性毒性为:大鼠经口LD50 102(雄),83(雌)mg/kg;小鼠经口LD50 104(雄),108(雌)mg/kg。急性经皮毒性相对较低,对大鼠、小鼠LD50均>2000 mg/kg。对兔眼睛和皮肤有中等程度刺激作用。
唑虫酰胺是原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其农药部分现属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它的作用机制为阻碍线粒体的代谢系统中的电子传达系统复合体I,从而使电子传达收到阻碍,使昆虫不能提供和贮存能量,被称为线粒体电子传达复合体阻碍剂(METI)。
作用机制:
唑虫酰胺是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昆虫经氧化代谢使二磷酸腺苷(ADP)转变成相应的三磷酸腺苷(ATP),从而提供和贮存能量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还具有杀卵、抑食、抑制产卵及杀菌作用。
杀虫谱很广: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豆荚螟);半翅目(桃蚜、棉蚜、白粉虱、康氏粉蚧等);甲虫目(黄条跳甲、黄守瓜等);双翅目(斑潜蝇);蓟马目(稻蓟马、花蓟马);螨类(柑桔锈螨、茶半附线螨等);膜翅目均有效,特别是蓟马和蚜虫有特效。该药还具有良好的速效性,一经处理,害虫马上死亡。广泛用于蔬菜、果树、花卉、茶叶等作物的害虫防治。
应用:
防治十字花科小菜蛾用药量:有效成分为67.5~112.5g a.i./hm2(折成15%乳油为450-750g/hm2或30-50g/667m2),
防治茄子蓟马用药量:有效成分为112.5-180g a.i./hm2(折成15%乳油为750—1 200g/hm2或50—80g/667m2)。
大白菜300g a.i./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d;茄子300g a.i./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3d。
于害虫卵孵化盛期至低龄若虫发生期间施药;使用方法为喷雾。该药有较好的速效性,持效期较长,可达10d左右。根据害虫发生严重程度,每次施药间隔在7—15d之间。由于小菜蛾易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杀虫剂轮换使用。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对作物安全。
关键词: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