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水稻二化螟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2017-03-15 20:42:52 作者:admin 来源: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2017年浙江省水稻二化螟
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二化螟是我省水稻重大害虫之一。近年来,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缺乏防治二化螟的高效药剂,危害逐年加重,防控形势严峻,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控水稻二化螟为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药零增长”行动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策略
强化区域治理,主攻抗性二化螟重发区域。坚持综合治理,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压低虫口基数;加强虫情监测预警,抓住关键节点,科学使用农药进行应急防控,“狠治一代,巧治二代,重视穗期”,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稻米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二、治理区域
单双季混栽区(包括稻-茭白、稻-玉米、稻-菜混栽区),重点是二化螟对主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地区。
三、主要技术
(一)监测预警
在二化螟发生严重地区增设二化螟的监测点,加强对二化螟重发区域的虫情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明确防治时间、防治对象田,提高防控成效。
(二)农业防治
1.减少插花种植。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
2.适期播种。单季稻区视当地实际,适当推迟播种期,宜在5月20日以后播种,减少二化螟落卵量。
3.集中育供秧。推广集中育供秧,做好带药下田,减少大田防治压力。
4.稻桩处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开展秸秆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5.灌水杀蛹。根据当地监测,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对冬闲田进行翻耕,将残留稻桩、稻草翻入土中,并灌水淹没(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保持5-7天,杀灭越冬螟虫,降低虫源基数。
(三)生态调控
1.种植诱虫植物。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m,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2.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食料和栖境,提高二化螟寄生蜂种群数量。
3.田边留草。在田边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更好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
(四)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间隔5天释放一次,每代视虫情释放3-4次,每亩每次释放1万头,每亩设置5-8个释放点,释放点间隔约为10-12m。
(五)物理诱杀
1.灯光诱杀。每2公顷安装一盏杀虫灯,棋盘式连片布局。在二化螟成虫羽化期,每晚20:00至24:00,开灯诱杀二化螟成虫。
2.性信息素诱杀。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大面积连片使用,平均每亩1-2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间距20米左右,采用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在稻田四周田埂边放置诱捕器。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80cm。选用持效2个月以上的长效诱芯,每隔60天更换一次。
(六)科学用药
1.重点对象:早稻田和单季稻秧田的一代二化螟和超级稻上集中危害的二代二化螟;重视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穗期二化螟的防治。
2.防治指标: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丛枯鞘率5%时用药;防治穗期二化螟,如上代亩平均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的田块。
3.防治适期:卵孵高峰至2龄幼虫期;防治穗期二化螟应在卵孵始盛期。
4.防治药剂:优先选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Bt)、杀螟杆菌或白僵菌制剂等进行防治。化学农药要根据本地二化螟抗药性水平和药剂筛选结果选用有效药剂,如:乙多•甲氧虫、阿维•甲虫肼、丁虫腈等。重视轮换用药与交替用药,延缓二化螟抗药性进程。施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怀农特、激健等助剂,增强农药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