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

2017-02-22 11:26:55 作者:办公室 来源:农业部植物保护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2017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
 
 
\
 
2016年,全国植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农业部的部署,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扎实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打赢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攻坚战,全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5.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三大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5%、比上年提高 2.8个百分点,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种植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切实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对促进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至关重要。2017年植物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技术集成创新与机制创新,大规模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效遏制病虫危害,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在发展目标上,努力实现“三提两减”:即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27%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37%以上,主要农作物的农药利用率提高到38%以上,减少病虫草鼠和疫情危害损失,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传播蔓延、蝗虫不起飞危害。
 
一、全力防控重大病虫疫情,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一)加强病虫监测预警。组织全国1030个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和140个农区鼠情监测站,重点监测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重大病虫的源头区、迁飞流行过渡带、常年重发区,要加密监测,掌握发生流行态势,及早提出应对措施。修订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改善技术手段,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病虫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
 
(二)防控重大病虫危害。突出重大病虫,重点防控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和稻瘟病,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和穗期蚜虫,以及玉米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蝗虫和农区鼠害等重大病虫。落实关键技术,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完善应急防治预案,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对病虫重发区和源头区,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遏制病虫发生危害。
 
(三)阻截重大植物疫情。强化属地责任,推进综合治理、联防联控,有效遏制重大植物疫情扩散蔓延。加强植物疫情监测,在沿边沿海阻截带、内陆高风险区加密布点,升级换代监测工具,构建覆盖全国的植物疫情监测网络。推进疫情综合治理,在疫情重发区、新发区和阻截关键通道,建立重大疫情综合治理示范区,集成推广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等重大植物疫情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提高疫情防控科学性。突出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集中连片开展柑橘木虱统防统治,切断传播途径,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柑橘黄龙病危害,探索疫情综合治理机制。

        (四)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推动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对病虫重发区,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形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困难,确保防控措施落实。
 
\
 
二、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五)推进绿色防控。在果菜茶优势产区选择150个重点县(市、区)开展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在大田作物主产区重点创建600个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继续开展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集成示范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提升绿色防控档次和水平。
 
(六)推进统防统治。扶持一批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在粮食主产区和园艺作物优势产区,重点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承包防治服务模式。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农药(械)生产企业,加强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开展农药(械)直供直销、病虫害防治服务,扩大统防统治覆盖范围,提高防治效果。
 
(七)推进高效药械替代。开展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筛选,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施药机械,以及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依托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农药(械)生产企业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完善适合农艺农机融合推进栽培模式,制定新型植保机械和精准施药作业规范。加强与地方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对新型高效药械的补贴,加快更新换代。
 
(八)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突出精准施药。根据不同病虫发生危害特点,选用对路农药,使用高效器械,适时施药防治,提高防控精准性。突出绿色防控。集成推广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重点推广性诱、色诱、光诱、食诱等技术,提高防控针对性。突出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训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的技术骨干,提高操作水平,率先推广新药剂、新器械、新模式,扩大示范效应。
 
(九)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结合实施“化肥农药双减”等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发挥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的积极作用,汇聚力量、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着力在新型植保机械和配套药剂(飞防药剂)、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体系、农药抗性监测评价及科学用药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三、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夯实植保发展基础
 
(十)推进立法和执法。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立法进程,组织修订《植保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等相关规定。启用“全国农业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执法监管手段。组织开展农作物种苗繁育基地植物检疫联合执法检查,提升执法人员综合能力。做好《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亚太植保协定》等履约工作,深化植物保护多边双边合作,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十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一批可视观测、自动监测、数字传送的信息化监测网点。组织农科教企协作攻关,加快害虫性诱等自动化、智能化测报工具的研发应用。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重大病虫疫情监测网点,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病害智能监测仪和物联网等设施设备。稳定测报体系人员队伍,加快测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系统功能,提高病虫疫情应急处置效率和指挥调度能力。
 
(十二)加强重大问题研究。针对公车改革和免征植物检疫费等改革新形势,研究建立基层植保机构运行新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针对测报技术加快更新和基层测报人员减少等新情况,组织开展测报技术标准修订工作,完善技术手段、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针对赤霉病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损失和质量安全问题,研究制定包括种植结构调整在内的综合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