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研究进展

2017-01-06 22:39:55 作者: 肖海军,薛芳森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二化螟研究进展
 
1 肖海军,薛芳森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江西南昌(330045
E-mailhaijun.x@163.com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我国二化螟猖獗为害的现状。综述了二化螟的预测预报、抗 药性、性信息素的应用、抗二化螟水稻品种的开发等综合治理措施与滞育生理生化及二化螟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二化螟;预测预报;抗药性;性信息素;综合防治;生理生化;进展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目前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在南 方稻区经常爆发成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稻螟危害面积年平均约在 1500 hm2以上,造成总经济损失约 115 亿元,其中二化螟危害约占 2/3[1]。目前,有关水稻二化螟 研究的文献很多,防治手段多种多样,有效地降低了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了水稻生 [2-6]。对于二化螟的防治工作,国内外已已有许多报道,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这 方面的研究作一综合性的概述,试图为二化螟的防治提供思路。
 
1. 二化螟猖獗为害的现状 1997 年以来,二化螟在全国稻区连年爆发,特别是第三代二化螟幼虫以虫伤株的“隐 蔽为害”形式在部分迟栽单晚稻田和双晚稻田中爆发成灾,导致水稻后期大面积倒伏而造成 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二化螟猖獗为害主要表现在:越冬基数大,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 扩大,受害程度加重;持续时间拉长,经济损失巨大[2]。湖南长沙市 2002 年春越冬代残存 基数是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大的一年,全市平均残虫存量为 12430 /亩,比 2001 年增加 40﹪,比历史残存量大的 1999 年亦增加 35%[7]。东安县二化螟为害的面积为 4.1 hm2,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63.4%2001 年冬后有效虫源基数达 13326 /亩,冬后有效虫源基数加 权平均为 9778 /亩,是 1995 年以前年份的 5-7 [8]。安徽省仅蚌埠市 8 hm2 水稻就因 二化螟为害造成 4000 kg 稻谷损失[9]。浙江省仙居县 2000 年二化螟发生为害面积为 0.9 hm2,约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 90%,平均株害率为 24.12%,严重发生的田快超过 50% 损失稻谷超过 1000 万吨[10]。耒阳市 1995 年调查显示,每亩有二化螟第四代幼虫 74255 头, 高达 27 万头;虫伤株平均为 34.55%,严重的高达 80.41%并出现成片稻田倒伏现象[11] 江苏通州市平均 2002 年冬后有效虫源基数平均为 12033.3 /亩,比上一年增长 558.6%,而 邗江冬后二化螟残存基数平均为 4059 /亩,比上年增长 2605.5%[12]。苍南县 2001 年发生 面积 45.27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88.4%,平均越冬残虫存量为 5408/亩,高达 54800 /[13]2000 年,上海市郊区发生为害地区达 500 多万亩次。奉贤县 1996 年二化螟发生 面积仅为 3.1 万亩,到 2000 年急剧扩大到 71.19 万亩[14]。在江西省,每年因为二化螟为害 造成水稻减产达 10 万吨以上。第一代幼虫在早稻分蘖期常年均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已经成 为江西早稻分蘖期的头号害虫。2003 年,江西南昌、余干等地区的晚稻后期二化螟暴发成 灾,严重的田块颗粒无收,这是近十年来从未发生的现象。2002 年,南昌县晚稻二化螟防 治不好的田块,二化螟幼虫数超过 20 万头/亩,受害株率 100﹪,损失率达 80﹪,并出现成 片缺收稻田[1516]。部分农民不得以甚至在晚稻收割前放火烧稻田。在第二代成虫高峰期, 每盏灯每晚二化螟诱蛾量竞超过 2600 头。全国近几年有关二化螟爆发造成为害,类似于以 上的报道不胜枚举。
 
2. 二化螟预测预报的研究进展
 
二化螟的预测预报从内容上分为生物学预测法和数理统计预测法。从预测的时限上可 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与超长期预测。近几年的预测预报得到了良好的运用, 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与方法。二化螟的预测由初的历期法与期距法,逐步发展到分级或 不分级、标定或概率转移的各种数学方法建立数学预测模型,如王名风等(1992)根据当地 二化螟发生的历史资料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17-24]Kanno(1985)比较合成信息素诱捕与灯诱 诱捕二化螟成虫的效率发现,信息素诱捕效率明显优于灯诱效率[25]Tatsuki-S(1990)也报道 了应用性信息素进行二化螟种群发生的监测与测报比用灯诱更有效,以蛾量突增日性诱剂预 测的结果比测报灯诱测结果更接近实际发生情况[26-29]。认为二化螟性诱剂可代替测报灯直接 用于二化螟发生期预测。Konno(1995)还提出以性诱捕获越冬代成虫 56 头,第一代 144 头为 二化螟防治阀值[30]。目前,已开始应用计算机专家管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来监测 与预报二化螟的发生。刘秉刚等(1990)利用人工智能语言 Turbo Prolog 开发了水稻二化螟 预测与管理专家系统,对二化螟长期、中期与短期预测提供了计算机管理基础[31]。汪信庚 (1995)建立了由数据库,模型库及图形显示系统组成的二化螟种群时间动态预测模拟系 统进行二化螟种群时间动态的模拟测报绘图和种群时间动态影响因子分析,预测的各地一代 发生期比较接近田间际发生期,计算绘出的全省各地的发育进度和发生代次能反映出各地区 域的基本发生趋势[32]。袁哲明等(2003)针对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的统计学分析为预测预 报的抽样估计提供了依据[3334]。王正军等(2001)以 ArcView GIS3.1 作为组建数据库、进 行时空分析的基本软件平台,对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数量变化的历史资料及有关的空间和属性 数据进行分类、编码、输入与编辑等,分别建立了空间及属性数据库,为二化螟的时空动态 分析提供了基础[35]。王正军等(2003)同时强调应发挥不同遥感系统各自独特的优势,同 时,综合应用“3S”技术和时空模型方法,才能够实现害虫动态的可视化,立体化,实时化和 精确化监测及预测[36]
 
3. 二化螟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 二化螟的防治始终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但是,从近几年的生产情况 来看,农业防治的基础地位却几乎完全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3.1 二化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3.1.1 目前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
 
一直以来,化学防治在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盛承发等报道 2003),全国每年用于防治水稻螟虫的防治成本就达 28.5 亿元,其中有 2/3 是用于防治二 化螟[2],由此可见防治水稻二化螟使用化学药剂之多。目前应用于防治二化螟的化学药剂种 类繁多,防治药剂中沙蚕毒素类杀虫双、杀虫单使用剂量大,抗药性日益增强,防治效果下 降。有机磷类化学药剂如甲胺磷与三唑磷防治效果也在下降。化学药剂应该从开发高效、广 谱、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与高效、低毒、低成本的复配制剂中求长远发展。目前使用 化学药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防治适期把握不够准确,防治药剂的老化单一及二化螟对药剂 抗性的提高,药剂的错误混用与稀释方法不当,药剂选择不当,施药的质量较差,药剂对水 量不够,施药不够均匀等等。
 
3.1.2 二化螟抗药性的研究
 
昆虫对化学药剂产生抗性是长期受化学药剂选择适应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生产上一 直使用以沙蚕毒素类药剂的杀虫双、杀虫单和以甲胺磷为主的有机磷杀虫剂是导致二化螟产 生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二化螟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国内外均有过报道。在我国,王强 等(1987)发现江苏兴化与扬州地区二化螟种群对r-六六六、硫磷、杀螟松和敌百虫的抗性 分别增加3.54倍、7.63倍、2.28倍、1.31[37]3.29倍、9.85倍、5.68倍和2.92[38]。陈之浩 等(1990)报道湖南长沙的二化螟对敌百虫产生了13.44倍的抗性[39]。田学志等(1991)发 现安徽安庆地区的二化螟种群对r-六六六、敌百虫、锌硫磷和杀虫双四种常用农药分别产生 4.06倍、4.41倍、3.16倍和4.58倍的抗性[40]。徐心植等(1992)报道江西南昌二化螟对甲 1605有了18.96倍的抗性[41]。赵学平等(2000)报道浙江杭州、安吉、嘉兴三地二化螟对 杀虫单的抗性分别达到31.42倍、13.90倍与7.27[42]。蒋学辉等(2001)测定浙江二化螟种 群对杀虫单(双)的抗性增加67~587倍,达到了高抗与极高抗水平。温州、台州等局部地区 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也达到68~162倍的高抗水平[43]。李秀峰等(2001)报道浙江慈 溪、安徽安庆、江苏兴化三地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分别为54.6倍、10.8倍和12.6[44]。陆玉荣等(2003)连续三年对扬州二化螟对杀虫单抗性监测发现,三年的抗性呈直线增长,分 别为18.4倍、40.0倍和110.9倍。从中可以发现,二化螟的抗性水平正在逐年增加,而且近几 年增加速度加快[45]。氟虫腈是苯基吡唑类药剂,与以往的杀螟药剂相比,具有作用机制独特、 对抗性二化螟防治效果突出的特点。但是,姜卫华(2005)报道2002年初次发现浙江苍南二化 螟对氟虫腈产生了抗性(RR 21. 2) ,随后对此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发现苍南二化螟对氟虫 腈的抗性水平,2003 年和2004 年连续下降(RR 8. 2)[46] 二化螟产生抗性的机理,田学志等(1991)认为系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结果 [37~39]。对二化螟产生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Konno 等(1989)发现二化螟抗性结合蛋白的 解毒功能是其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因子[47]。韩启发等(1995)对杀螟硫磷抗性的研究表明: 二化螟酯酶活性的提高促进抗性产生,同时还发现抗性产生后,MFO 的氧脱甲基活力增加 及乙酰胆碱酯酶敏感性降低[48]Konno 等(1996)认为二化螟对杀螟硫磷产生抗性是中肠 的羧酸酯酶起到隔离蛋白作用的结果[49],抗性的差异是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差异导致的[50] Konno 等(1998)进一步发现二化螟对杀螟硫磷的抗性大小与羧酸酯酶的活性呈正比例关系 [51]。彭宇等(2001)研究认为:二化螟对甲胺磷的抗性机理可能与 MFO O-脱甲基作用 活力增高和 AChE 的敏感性降低有关[52]。韩招久等(2003)发现浙江二化螟抗性品系多功 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氮脱甲基活性分别是安徽太湖敏感品系的 3.3 1.34 倍,而羧酸酯 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则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认为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提高可能是二化 螟对甲胺磷、杀虫单抗性的一个重要机制。采用 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对敏感个 体和抗性个体中杀虫单作用的靶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α1 亚基(nAChRαsubunit1c DNA 序列进行了分子克隆。序列比较发现一共存在 33 个单核苷酸的多态性,其中 14 个引起了编 码氨基酸的改变。但是没有发现与抗性有关的特有的碱基突变[53] 在抗性遗传方面,Konno,Y 等(1991)认为二化螟对杀螟硫磷和安定磷的抗性遗传有次 要基因的参与,但主要是由不完全隐性抗性的主基因控制的[54]。韩启发等(1995)利用室 内种群与野外种群对二化螟抗杀螟硫磷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随抗性基因在选择进程中频率 的增加,累加遗传方差增加,遗传力增加[55]
 
3.2 二化螟生物防治的研究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在防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天敌,农田生态平衡的受到严重破坏。 过多的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造成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也使田间二化螟种群产生了较 强的抗药性,严重地影响了水稻产品品质的提高,进一步影响我国粮食的出口。因此,生物 防治将是今后水稻二化螟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3.2.1 生物杀虫剂与植物源农药的防治二化螟的研究 全世界的生物农药产品已超过100多种,已商品化的约有30种,其中有90%是微生物杀 虫剂,还有部分应用病原线虫与病毒的杀虫剂。目前应用为广泛的是苏云金杆菌制剂(Bt 剂),在1997Bt剂的销售额就达9.84亿美元。罗富盛等(1992)应用B.t乳剂防治水稻二化 螟发现,在二化螟孵化前三天亩用纯Bt乳剂200-300 g,防治效果可达到79.40-85.43%之间, B.t乳剂与杀虫双混用,可以节省化学农药50%[56]。每亩用生物杀虫剂55%杀·苏可湿性粉 75g防治第一化二化螟的保苗效果为97.92%,杀虫效果达96.16%,马惠民等(2002)和] 刘怀阿等(2003)报道了使用锐星可湿性粉剂(1050g/hm2)保苗效果达82.74%,杀虫效果 77.89%[57, 58],均达到或优于化学农药杀虫单的防治效果。表达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 基因(单基因)CpTI +B t蛋白基因(双基因)的明恢86对二化螟都表现出很强的杀虫活性(胡 奇勇等,2005 植物杀虫剂具有低毒,无残留,对天敌与有益生物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不 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对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也是化学工业的热点。用植物源农药 防治二化螟,戴玉池等(2002)采用黄藤、除虫菊、烟杆等5种植物提取有效粗制品,按一 定的比例复配成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虫剂,对二化螟有较强的拒食作用与毒杀作用, 后导致二化螟饥饿而死亡。该植物性复配农药不但防效好,而且施药后药效期长,杀虫作用 随时间的延长,防治效果增加,优于化学农药甲胺磷与杀虫双的防治效果[60]。郑许松等 2003)研究了银杏[61]、雷公藤[62]与夹竹桃[63]三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银杏叶、雷公藤根皮与夹竹桃叶的乙醇粗提物对二化螟幼虫都具有较强的拒食作 用,并能明显抑制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银杏叶乙醇粗提物还对二化螟成虫具有较强的产 卵忌避作用,对蚁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雷公藤根皮与夹竹桃叶提取物对二化螟幼虫有较强 的毒杀作用和内吸毒力,但对二化螟天敌螟黄足绒茧蜂安全。祝树德等(2004)研究发现印 楝素对二化螟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控制作用。生物杀虫剂与植物源农药符合有害生物综合治 理(IPM)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未来必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2.2 二化螟天敌应用的研究
 
在二化螟防治工作中,保护和应用天敌对控制二化螟作用来减少水稻生产的损失,有利 于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实践证明,天敌对二化螟有很强的自然控制作用。近几年我国水稻二 化螟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导致其天敌种群数量下降。我国二化螟天 敌种类丰富,章士美(1981)对江西省二化螟天敌的调查,初步得知江西二化螟的天敌有寄 生蜂 31 种,寄生蝇 4 种,捕食性天敌 67 种,此外还有病菌、蛙类、鸟类、蜘蛛、线虫等共 2纲、 7目、 23科、120多种[6]。目前,研究与应用较多的天敌有二化螟绒茧蜂 Cotesia Chilonis)。 杭杉葆(1989)报道了二化螟绒茧蜂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65,66],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绒茧 蜂寄生后取食量与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血淋巴生理生化与巨形细胞发生的变化也先后被研究 [67~69],杭三保(198919911992)、Odiodo1990)介绍了应用原生动物(especially the microsporidian Nosema spp)与病毒防治二化螟[70]。董本春(20002001)系统研究了应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71, 72]。陈华才(2002)发现二化螟绒茧蜂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 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虫和虫粪以及虫害苗与幼虫和虫类的协 同作用[73]Lee2002)研究发现一种蟋蟀 Mthioche vittaticollis 对二化螟有很大的捕食潜力 [74]。当然,应用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还有巨大的研究前景。
 
3.2.3 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进行防治的研究 二化螟性信息素于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以来,在近三十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与 应用。针对于影响二化螟诱捕效率的温度、风速、种群密度、成虫飞行能力等因子以及大田 诱捕效率都有过相应的报道。Konno 等(19931991)研究发现,大田中雌蛾和种群密度是 影响诱捕率的重要因素,随着雌蛾密度的上升,诱捕率下降[7576]。诱捕器的高度、类型情 况对越冬代影响显著,对第一代则影响不大;但每一代出现的蛾峰时间则不受这些因素的影 响。对于性信息素的作用范围,Kondo1994)研究发现,性诱剂对越冬代的作用范围大于 100m,而第一代的作用范围则大约为 50m[77]。苏建伟等(1999)通过对二化螟性诱剂水盆 捕器及其设置高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捕器的口径大小以 24 ㎝为佳,绿色水盆的诱蛾 量大于红色与蓝色水盆;在越冬代诱捕中,诱盆的高度在 20 ㎝左右的效果较好;性诱剂离 水面的高度在 0.5 ~1.0 ㎝的诱蛾量高[78] 将性信息素应用于大田防治二化螟,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对早稻田的越冬代和第一代二化 螟成虫进行了大面积诱捕,结果表明诱捕区的卵块数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 74.39%;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的发生量与诱捕区田间稻丛的百株枯鞘率、枯心率和白穗率比 对照区均有明显下降(苏建伟等,2003[79];焦晓国,2005[80]Ueno1997[81]Sudo1998 [82]也介绍了日本应用性信息素进行二化螟大田防治的情况。盛承发(2003)研究发现,应 用性信息素进行二化螟防治的效果与化学防治相当[83]Casagrande1993)西班牙每年有4000 hm2水稻推广实施性诱剂迷向防治[84]。应用性诱剂或频振式杀虫灯,可以同时达到预测预报 与防治的双重目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二化螟预测与 防治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2.4 抗二化螟水稻品种的选育
 
选育抗二化螟水稻品种可以少防治,甚至不防治。这样便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与环境的污 染,并节约了生产成本,所以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抗二化螟水稻,特别是转B.t基因水 稻得到了较好的研究与应用。周祖铭(1984)研究了水稻抗二化螟品种的鉴定方法[85]Pathak 1971)、顾正远(1989)报道已经筛选出抗螟性强的水稻品种(系)[86,87]。杨士杰(2002 以黑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稻杂交,其后代形态结构茎叶挺直,叶鞘包裹较紧密,不利于蚁 螟侵入,表现较高的抗虫性[88]。束兆林(2003)筛选出中抗品种(系)3个,耐虫品种(系) 16个,并发现粳稻的抗虫性优于籼稻。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各品种(系)对二化螟的抗耐 [89]。对于水稻抗二化螟品种的鉴定,姚青等(2002)提出离体稻株鉴定技术[90]。景德道 2005)研究发现抗螟虫基因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能够稳定遗传表达,可以通过常规育 种方法实现抗螟虫基因的逐步有效转移。双价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成功将为二化螟对杀虫 剂的抗性治理提供新的方法[91]。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大都比较感螟,抗二化螟水稻品种 的研究与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 二化螟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的研究进展
 
4.1 二化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二化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化螟滞育生理、抗寒生理与抗药性机制等方面。 彭宇等(2002)研究了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体躯和亚细胞分 布,并用凝胶过滤层析和 2 种亲和层析方法从二化螟幼虫体内分离,纯化了乙酰胆碱酯酶, 为进一步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92]。韩招久等(2002)采用 RT-PCR 技术,对二化螟烟碱型 乙酰胆碱受体nAChRa亚基全长cDNA进行了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发现1个新的a亚基基因, 定名为 Cs a 1。基因全长 1997 个核苷酸,包含了 1 个开放阅读框,编码 1 509 氨基酸的 成熟蛋白和 1 24 氨基酸的信号肽[93]Minakuchi(2002) PCR 技术克隆二化螟互补 DNA 的蜕皮激素受体 EcR-A EcR-B1 时发现,二者的差异公表现在 N 末端的 A/B 区域,并表 现出很高的独立性。由此认为:c DNA 有独立编码蜕皮激素受体的功能[94]Minakuchi 2003)克隆了二化螟 ultraspiracle (USP)的互补 DNA 发现与其它鳞翅目基本一致[95]。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仪器越来越精密,将逐步揭开有关二化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4.2 二化螟滞育及其生理生化的研究 关于二化螟滞育的研究,国内主要有江西[96,97]、浙江[98]与辽宁[99]研究过二化螟滞育相 关的光温机制。国外则有日本做过研究,内容涉及到滞育诱和维持保幼激素含量的变化, 育期间低温对甘油合成的影响[100-103],以及光周期与温度对诱导的影响。 薛芳森(1987)与 Ramoneda1993)观察发现,二化螟越冬滞育个体至少要多蜕皮一 [96,104].。沈荣武等(1988)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的二化螟种群有不同的临 界光周期[97]Tsumuki(1992)与汪信庚等(1993)也报道了不同地理纬度导致的临界光周期 差异[98,100]。王小奇等(1999)则发现食物与水分对二化螟的滞育解除有促进作用[99]Li YP(2002) Goto(2001)发现,日本雅马哈地区的二化螟越冬幼虫体内甘油含量在 9-10 月极 低,11 月开始上升,到次年 1 月达到高,然后下降;而谷氨酸的含量于 11 月开始下降, 到次年 2 月又逐步上升。由此认为,日本二化螟种群在 9 月前进入滞育越冬,而在 11 月滞 育就已经解除。同时还发现,低温对二化螟滞育个体的甘油合成有积累效应;二化螟幼虫的 抗寒性在滞育阶段较差,但是在滞育后发育阶段则很强[101-103]
 
5. 小结
 
近几十年来,二化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在预测预报、抗药性监测与产生 抗药性的机制、二化螟信息素的应用与综合治理等。但是,近几年忽视了农业防治的作用。 为了减少二化螟给水稻生产上带来的损失,还应该注意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强调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二化螟防治策略。积极行动 起来,认真抓好二化螟农业防治措施工作,切实抓好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第三代二化螟的药剂防治,特别要重视药剂防治质量,认真检查防治效果,尽可能减少二化螟虫源的发生基数。
 
2、加大二化螟的生物防治力度,突出天敌因素的作用,加强天敌因子对二化螟自然控制作用的研究;积极加强二化螟抗药性的监测与抗性机理的研究。
 
3、进一步加强对性信息素、微生物农药与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与推广使用, 以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对抗二化螟水稻品种(系)的选育与推广,推进抗虫品种大面积种植。
 
5、围绕机械化耕作及精细定量栽培方面,加强二化螟的发生为害状况的研究。为水稻高产优质做好害虫防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家安. 1996. 水稻害虫.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盛承发, 王红托, 盛世余, 高留德, 宣维健. 2003.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昆虫知识, 40(4): 289-294.
 
 [3] 盛承发, 宣维健, 焦晓国, . 2002. 我国稻螟暴发成灾的原因、趋势及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 11(3): 103-108. [4]  , 张志涛. 2001. 二化螟种群动态及管理研究进展. 昆虫知识, 38(4): 241-246.
 
[5] 张孝羲 主编. 2004. 水稻螟虫灾变规律及治理对策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6] 章士美,陈东.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江西二化螟研究专辑).1991,8
 
[7] 王清清.2001 年冬至 2002 年春长沙水稻一代二化螟发生情况调查,湖南农业科学,2003 152-53
 
[8] 唐小平,桂南方.东安县二化螟为害加重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湖南农业科学,2002 34142
 
[9] 蔡之华,洪要文,曹炳宏等.沿淮稻区二化螟重发原因与综防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28452
 
[10] 沈建新,张慧琴等.晚稻中后期二化螟为害特点及严重一生原因剖析,昆虫知识,2002392110-113
 
[11] 王秋芽,廖标龙.耒阳市水稻二化螟发生演变及其防治措施,湖南农业科学,2000336-38
 
[12] 刁春友,江苏沿江、弥市局部需要警惕二化螟爆发,农药快讯,20031013
 
 [13] 陈辉珍等,2001 年苍南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温州农业科技,2002 1 12-14
 
[14] 蒋耀培,王桂荣,谭秀芳等.上海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与防治初探,上海农业科技.2002343-44
 
 [15] 刘孟英.中国昆虫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中国黄山,1997
 
[16] 薛芳森, 肖海军, 罗士俊. 近几年我省水稻二化螟猖獗为害的原因分析[A]. : 2003江西植保、昆虫、 植病学会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3: 1~3.
 
[17] 王名风, 宫瑞清, . 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发生期预测[J].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4): 32~32.
 
[18] 吴蔚文, 蔡坤喜. 二化螟中期预测模型及其种群变动探讨[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4(1): 17~22.
 
[19] 吴蔚文, 梁映鸿, 谢合成, . 预测二化螟的生物学参数和数学模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4(2): 133~135.
 
 [20] 郭世平. 应用分级统计预测二化螟发生期[J]. 昆虫知识, 1985, 32(4): 197~199.
 
[21] 刘俊魁, 邓星权, 陈祥林. 第一代二化螟发生高峰期预测式[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1(5): 516~516
 
[22] 肖永和, 罗盛富, 熊京城. 应用 Fuzzy相关分析综合决策模型预测二化螟第一代幼虫发生量[J]. 湖南农 业科学, 1996, (4): 29~31.
 
 [23] 李仲惺. 第一代二化螟主峰相关预测研究[J]. 昆虫知识, 1996, 32(2): 71~72.
 
[24] 焦汝志, 金星, 杨章仁, . 一代二化螟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9, 18(4): 231~234.
 
[25] Kanno H, Abe N, Mizusawa M et al. Comparson of the trap efficiency and of the fluctuation pattern of moth catches between the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and the light trap in the rice stem borer moth,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Pyralidae)[J]. Japanese Society of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85, 29(2): 137~139.
 
[26] Tatsuki-S. Status of application of sex pheromone of rice stem borer moth, Chilo suppressalis in Japan[J]. Insect-Science-and-its-Application, 1990, 11(4~5): 807~812.
 
[27] Kojima A, Yamashiro C, Arisaka M. Regional control threshold of rice stem borer moth,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Pyralidaer), indicated by adult catch with sex pheromone[J].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96, 40(4): 279~286.
 
 [28] Cheng CH.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based on the sex pheromone trap catches. 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 Taipei, 2000, 42(4): 201~212.
 
[29] 杨辅安, 韦永保, 祝春强. 用二化螟性诱剂代替测报灯进行二化螟发生期预测[J]. 植物保护, 2000, 26(2): 14~16
 
[30] Kondo-A; Tanaka-F. An estimation of the control threshold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based on the pheromone trap catches. Applied-Entomology-and-Zoology, 1995, 30(1): 103~110.
 
[31] 刘秉刚, 杨国才. 水稻二化螟预测和管理专家系统的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0, 12(5): 499~502.
 
[32] 汪信庚, 程家安. 二化螟种群时间动态预测模拟系统[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1(1): 71~76
 
[33] 袁哲明, 徐慧清, 贺志勇, . 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9(2): 154~157.
 
 [34] 袁哲明, 贺志勇, .尺度与方向依赖的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及其模拟抽样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7(2): 102~106.
 
 [35] 王正军, 程家安, 李典谟. 水稻二化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组建[J]. 昆虫学报, 2001, 44(4): 525~533.
 
[36 王正军, 张爱兵, 李典谟. 遥感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途径与进展[J]. 昆虫知识, 2003, 40(2): 97~100.
 
[37] 王强, 谭福杰, 尤子平. 二化螟对六类杀虫剂的耐药性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 , 1987, 4(增刊): 44~45.
 
 [38] 褚柏, 苏建坤, 宋锦清. 扬州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7, 4(增刊): 56~64.
 
[39] 陈之浩, 裴桦, 刘小涛, .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初报[J].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3(2): 100~102.
 
[40] 田学志, 高保宗, 石家盛, . 安庆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1): 61~66.
 
 [41] 徐心植, 邓小强. 江西省二化螟抗药性及其防治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1992, 4(1): 42~45.
 
 [42] 赵学平, 王强, 冯克强, . 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抗药性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2000, 12(6): 382~386.
 
[43] 蒋学辉, 章强华, 胡仕孟, .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J].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1, 21(3): 27~29.
 
 [44] 李秀峰, 韩召军, 陈长琨, . 二化螟对杀虫单等 4 种杀虫剂的抗药性[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4(1): 43~46.
 
[45] 陆玉荣, 徐广和, 苏建坤, . 扬州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1): 123~124.
 
[46] 姜卫华,韩召军,郝鸣丽等, 二化螟对氟虫腈抗性初探[J].中国水稻科学, 2005 , 19 (6) :577579.
 
 [47] Konno Y; Shishido T. Binding protein, a factor of fenitroxon detoxication in OP-resistant rice stem borers[J].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1989, 14(3): 359~362.
 
 [48] 韩启发, 庄佩君, 唐振华. 二化螟对杀螟硫磷产生抗生的机理[J]. 昆虫学报, 1995, 38(3): 266~271.
 
 [49] Konno Y; Tanaka F. A liesterase isozymes and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in rice feeding and water-oat feeding strains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optera: Pyralidae)[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96, 31(2): 326~329.
 
 [50] Konno Y. Carboxylesteras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optera: Pyralidae), responsible for fenitrothion resistance as a sequestering protein[J].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1996, 21(4): 425~429.
 
 [51] Konno Y, Domon K. Fenitrothion resistance and carboxylesterase isozyme pattern in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Lepioptera: Pyralidae), collected from Yamagata Prefecture[J]. Annual Report of the Society of Plant Protection of North Japan, 1998, 49, 105~108.
 
[52] 彭宇, 陈长琨, 韩召军, . 江苏省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测定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制[J].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2): 173~177.
 
[53] Han-zhaojiu, Han-zhaojun, Wang yinchang et al. Biochemical features of a resistant population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J]. Acta Entomolgica Sinaca, 2003, 46(2): 161~170.
 
[54] Konno Y; Shishido T.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fenitrothion and pirimiphos-methyl in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Lepioptera: Pyralidae) [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91, 26(4): 535~541.
 
[55] 韩启发, 庄佩君, 唐振华. 抗杀螟硫磷二化螟的抗性遗传力研究[J]. 昆虫学报, 1995, 38(4): 402~406.
 
[56] 罗富盛, 肖永和, 黄志农, . 苏云金杆菌-BT 乳剂防治二化螟试验[J]. 湖南农业科学, 1992, (4): 38~40.
 
 [57] 马惠民, 彭青, 胡桂珍, . 生物农药杀·苏防治水稻二化螟、纵卷叶螟[J]. 上海农业科技, 2002, (5): 79~80.
 
 [58] 刘怀阿, 祁建杭, 任贵平, . 生物杀虫剂锐星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3): 479~479.
 
[59] 胡奇勇等,表达CpTICpTI +B 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的杀虫活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34(2): 185-188.
 
[60] 戴玉池, 银海强, 刘理中, . 植物性复配农药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治效果[J]. 湖南师范大学自 然科学学报, 2002, 25(1): 64~67.
 
[61] 郑许松, 叶恭银, 俞晓平, . 银杏叶粗提物对茭白二化螟的生物活性[J]. 浙江农业学报, 2003, 15(3): 172~176.
 
[62] 郑许松, 俞晓平, 吕仲贤, . 雷公藤根皮提取物对茭白二化螟的生物活性[J]. 植物保护, 2003, 29(3): 31~35.
 
[63] 郑许松, 俞晓平, 吕仲贤, . 夹竹桃叶提取物对茭白二化螟的生物活性[J]. 浙江农业学报, 2003, 15(3): 167~171.
 
[64] 祝树德,高振兴,金党琴等. 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控制作用[J].中国水稻科学, 2004 , 18 (6) :551556.
 
 [65] 杭杉葆, 林冠伦. 二化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生物防治通报, 1989, 5(1): 16~19.
 
[66] 杭杉葆, 陈培红, 吴达璋. 二化螟绒茧蜂生态学特性的研究[J].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9, 10(1): 23~26.
 
[67] 杭三保, 黄东林. 二化螟绒茧蜂对寄主二化螟幼虫取食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9, 10(1): 23~26.
 
[68] 杭三保, 陆自强. 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寄生后血淋巴的生理生化变化[J]. 湖南农业科学, 1992, (4): 38~40.
 
 [69] 杭三保, 洪彬, 陆自强. 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寄生后巨形细胞的产生和变化[J]. 江苏农学院学 , 1992, 13(2): 12~12.
 
[70] Odinso MO. Potential of Nosema spp.(Microspora,Nosematidae) and virus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lo supp.(Lepidoptera,Pyralidae) [J]. Insect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1990, 11(4~5): 773~778.
 
[71] 董本春, 王常湘, 高德宇, . 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放蜂技术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00, 20(3): 42~42.
 
 [72] 董本春, 李晓光, 高德宇, . 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J]. 植物保护, 2001, 27(4): 45~46.
 
 [73] 陈华才, 娄永根, 程家安. 二化螟绒茧蜂对二化螟及其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性反应[J]. 昆虫学报, 2002, 45(5): 617~622.
 
 [74] Lee GeonHwi, Heong KL, Paik ChaeHoon. Life cyfle and predation of the black cricket, Methioche cittaticollis(Orthoptera:Gryllidae) and its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rice field [J]. Jourmal of Asia Pacific Entomology, 2002, 5(2): 215~220.
 
[75] Kondo A, Tanaka F, Sugie H et al. Analysis of some bi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differential pheromone trap efficiency between generations in the rice stem borer moth,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Lepidoptera:Pyralidae) [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93, 28(4): 503~511.
 
 [76] Kondo A, Tanaka F. Pheromone trap catches of the rice stem borer moth,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Pyralidae) and related trap variables in the field [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91, 26(2): 167~172.
 
 [77] Kondo-A; Tanaka-F. Action range of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moth,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J]. Applied-Entomology-and-Zoology, 1994, 29(1): 55~62.
 
[78] 苏建伟, 盛承发, 宣维健, . 二化螟性诱剂和诱盆设置技术的研究[J]. 植物保护, 1999, 25(4): 1~3.
 
 [79] 苏建伟, 宣维健, .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技术:大量诱捕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2): 171~174.
 
 [80] J IAO X G , XUAN W J, SHENG C F. Mass trapping of the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stripped stem borer ,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 Pyralidae) with the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in northeastern China.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 June 2005 , 48(3) : 370 – 374.
 
[81] Ueno-K, Hayasaka-T. Control effect on mating disruption of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with synthetic pheromones in paddy fields [in Japan]. Annual Report of the Society of Plant Protection of North Japan, 1997, 48: 159~163. [82] Sudo K, Senbongi I, Takahashi-Y et al. Control of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by communication disruption using its sex pheromone in large fields [in Japan]. Proceedings of the Kanto Tosan Plant Protection Society, 1998, 45: 159~161. [7583] 盛承发, 宣维健, . 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4(5): 58~61, 65. [84] Casagrande-E. The commercial implementation of mating disruption for the control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in rice in Spain. Bulletin-OILB-SROP, 1993, 16: 10, 82~89. [85] 周祖铭. 水稻品种抗二化螟鉴定方法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84, 11(2): 109~114. [86] Pathak M.D, et al. Resistance varieties to striped rice borers. IRRI. Tech Bull, 1971, 11. [87] 顾正远,肖英方. 水稻品种对二化螟抗性的初步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89, 16(4): 245~249. [88] 杨士杰.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二化螟抗性的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5): 752~752. [89] 束兆林, 方继朝, . 水稻品种()对二化螟抗性的初步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 2003, 12(1): 14~18.
 
[90] 姚青, 赖凤香, 张志涛. 水稻抗二化螟特性离体稻株鉴定技术[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4): 385~386.
 
[91] 景德道, 盛生兰, 林添资等,水稻抗螟虫种质资源的特性及育种利用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05,4:18-19.
 
[92] 彭宇, 王荫长, . 二化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及纯化方法[J]. 昆虫学报, 2002, 45(2): 209~214.
 
[93] Han zhaojiu; Han zhaojun. Cloning and sequence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lpha subunit from Chilo suppressalis [J]. Zoological-Research, 2002, 23: 1, 7~13.
 
 [94] Minakuchi C, Nakagawa Y, Kiuchi-M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expression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nfirmation of two ecdysone receptor isoforms from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J]. Insect-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 2002, 32(9): 999~1008.
 
[95] Minakuchi C, Nakagawa Y ,Kiuchi M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ultraspiracle (USP): from the Chilo suppressalis[J]. Insect-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 2003, 33(1): 41~49.
 
[96] 薛芳森. 二化螟越冬幼虫龄次及滞育解除的观察[J]. 江西植保, 1987, 4: 13~15.
 
 [97] 沈荣武, 薛芳森. 二化螟滞育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88, 10(35): 25~31.
 
[98] 汪信庚, 程家安. 二化螟滞育的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9(2): 170~174.
 
[99] 王小奇, 李朝飞, 刘大军, . 水稻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初步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0(3): 298~302.
 
[100] Tsumuki H; Take T; Kanehisa K et al. Photoperiodism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Lepidoptera:Pyralidae) collected from Taiwan[J].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92, 36(2): 95~99.
 
 [101] Goto-M; Li-YiPing; Honma-T. Changes of diapause and cold hardiness in the Shonai ecotype larva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during overwintering [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1, 36(3): 323~328.
 
[102] Li YiPing; Goto M; Ding Lei et al. Diapause development and acclimatization regulating enzymes associated with glycerol synthesis in the Shonai ecotyp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larva,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J]. Journal-of-Insect-Physiology, 2002, 48(3): 303~310.
 
 [103] Li YiPing; Ding Lei; Goto-M. Seasonal changes in glycerol content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the Shonai ecotype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J].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02, 50(2): 53~61.
 
[104] Ramoneda-J; Roig-J.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val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Crambidae) in the Ebro Delta (Northeastern Spain) [J]. Applied-Entomology-and-Zoology, 1993, 28(3): 267~273.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ice Striped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Xiao Haijun, Xue Fangsen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JAU, Nanchang, China (330045) Abstract Staring from the severe damage caused by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this paper give an overview on th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pesticide resistance, applied in sex pheromone, integrated management, breeding rice varieties for resistance to Chilo suppressalis, diapause physiology and monocular study on the rice stem borer. Keywords: Chilo suppressalis, forecast, pesticide resistance, sex pheromone, integrated management, physiology and monocular, research progress.
 
 
 1本课题得到江西省农业科技攻关重点课题(2003IB0200500)的资助。
 
 
 
作者简介: 肖海军(1980 - ),男,博士生,从事昆虫滞育生理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研究; 薛芳森,通讯作者,E-mailfangsen@nc.jx.cn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