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控

2016-04-26 07:57:20 作者:胡胜辉 李俭梅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稻瘟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控


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是一种通过气流传播的真菌性流行性病害,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病害流行年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达4050%,局部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

发病原因:

1.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稻瘟病重发的首要因素。阴雨连绵、日照不足、适温高温气候条件最易引起稻瘟病流行。尤其是地膜育秧和温室大棚育秧,若种子带菌、消毒不严,极易引起秧田苗瘟发生。若破口抽穗期若遇上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条件,穗颈瘟极易暴发。

2.易感品种种植面积增大是稻瘟病重发的内在因素。前几年发病品种都是一些老品种,以前抗性较好的品种种植多年后其抗性也会下降,加之水稻种植主要是大户种植,其选择品种时优质比高产更看重,为降低种子成本及缓和生产季节矛盾,常规稻连片种植面积增加。

3.忽视病害预防。一般除常规的种子消毒外(甚至消毒不严),易感生育期药剂预防采取得少。

4.水肥管理措施不当。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禾苗贪青徒长,最易发病;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影响根系吸收能力,在易感病期晒田过度,特别是抽穗期田土干裂,常使病情加重。

综合防控:

1.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老发病区及上年发病区要避开易感品种种植,淘汰或慎用高感品种。

2.减少菌源。处理病稻草,实行种子消毒。

3.抓好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力。适施氮肥,增施磷钾。科学管水,浅水勤灌,湿润灌溉,适时放水晒田,一般保水回青后,应在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排水晒田,养活无效分蘖,使稻叶迅速落黄,复水后保持干干湿湿,可控制田间小气候,并使稻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增加吸收营养和硅酸盐,增强抗病性。

4.早治叶瘟,狠治穗瘟。秧田期打好送嫁药。分蘖期结合一代二化螟防治进行药剂预防,破口至齐穗期预防特别关键。药剂选择丽艳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福岛40%稻瘟灵乳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以上的嘧菌酯乳油、30%己唑•稻瘟灵乳油等。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