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上几种“积温”

2016-01-19 11:01:01 作者:唐春生编辑 来源:中科植保专家委员会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农业生产上几种“积温”

 

1、>0℃积温(也称正积温)。日平均气温>0℃的持续日数可以用来评定一个地区农事季节的长短,而>0℃积温则表示这个地区农事季节的总热量。利用农事季节的长短和>0℃的积温,可以确定当地的耕作制度(即熟制)。

2、≥10℃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光合作用显著减弱,并停止生长。一般以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日数反映大春作物生长季的长短。≥10℃积温反映大春作物生长季的热量资源状况。利用大春作物生长季的长短和≥10℃积温,可以确定当地大春作物的种植结构。

3、≥15℃积温。日平均气温≥15℃积温是喜温作物积极生长的温度,春季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5℃是水稻、烤烟适宜移栽的下限温度;秋季日平均气温低于15℃,则影响大春作物正常灌浆成熟。利用日平均气温≥15℃的持续日数可以鉴定作物大田期积极生长季的长短,其≥15℃积温可反映作物大田期的热量条件。

4、活动积温。指作物在某时期内逐日活动温度的总和。即活动温度,一般指大于生长作物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如某天日平均气温为15℃,而某作物的下限温度为10℃,则当天该作物的活动温度就是15℃。低于10℃的日平均气温不为活动温度。活动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常被广泛应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与气候的关系,是评定地区热量条件的重要方面。

5、有效积温。指从生长期内每天日平均气温中减去对该作物生长无效的那部分下限温度、然后累加各日的差值所得到的积温。用有效积温评定地区气候(地区热量)的农业意义或预测作物生育期较活动积温为准确。

 

有效积温

概念

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够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个温度在生态学中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态学零度,但仅仅温度达到所需还不足以完成发育和生长,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者有效积温。这就是有效积温法则,它的表达式为:

K = NT - C

K:植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

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C:该植物的发育阈温度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

    积温的种类

积温有两种,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每种作物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或称生物学起点温度),这个下限温度一般用日平均气温表示。低于下限温度时,作物便停止生长发育,但不一定死亡。高于下限温度时,作物才能生长发育。我们把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值叫做活动温度,而把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该作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也就是说,这个温度对作物的生育才是有效的。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就叫做该作物这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点

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积温包含了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温度愈低,无效积温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有效积温较为稳定,能更确切地反映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所以在制订作物物候期预报时,应用有效积温较好。但应用于某地区热量鉴定,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农业气候区划时,则以用活动积温较为方便。

关键词:积温农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