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同志事迹材料

2015-12-03 22:44:51 作者:admin 来源: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王立华同志事迹材料

\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的空间:
33128121;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站在百亩高产攻关田里,看到实打测产再次改写项城市小麦单产记录,王立华眼含热泪,喃喃自语:"总算没有白忙活,总算对得起我的岗位职责和这一身的荣誉了。"

王立华自1983年走出河南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的校门后,就一直把自己沉淀在项城市(县级市)县乡两级农技站,32年如一日,他从没有离开过农技推广事业半步,且热情不减,激情不退,追求不变。

作为县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的王立华,长年累月为农技推广事业默默奉献和无私操劳,也为他换来了诸多荣誉。他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河南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周口市劳动模范、周口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周口市优秀青年专家、项城市第3届~8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而荣誉的背后,不仅浸透着他的智慧和汗水,更透视出他对农技推广事业一颗滚烫的心和执着的爱。他先后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7项,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次,产生的经济效益20多亿元。累计直接培训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引进、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37个、玉米新品种29个,推动了项城小麦品种六次和玉米品种四次更新换代,粮食单产实现了从250千克到500千克的大跨越,总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十二连丰,为项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地厅级成果奖5项。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

荣誉是他成绩的体现,成绩更加验证了荣誉的当之无愧。

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王立华从级别上讲,充其量也就只能算个股级,但他却深知河南农业和粮食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深知一个县级农技站站长的重要职责,虽然他只是基层农技推广战线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大情怀---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责任牢牢扛在肩头。

19837月,从农校毕业的王立华,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来到范集乡农技站。上班的第一天,他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腼腆瘦小的王立华骑上自行车,军用挎包里,厚厚的书本、花花绿绿的宣传资料装了一大包。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走遍了范集乡28个行政村的沟沟坎坎,对全乡田块取土样1000多个,进行化验。并在乡农场建起了他农技推广的第一块试验田。次年,试验田放了颗卫星,小麦亩产达452千克,那时小麦平均单产只有320千克,试验田比大田高出132千克,在周口这个产量大区勇夺小麦单产第一名。

为实现粮食持续高产,保证粮食安全,王立华不断探索粮食高产新途径。他先后建立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20多个。以规范落实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积极寻找粮食稳定发展新的增长点。总结了"统一整地播种、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六统一"模式,推广"小麦精播、半精播,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种子包衣,化学除草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玉米一增四改"等新技术。示范方粮食单产较区外提高100千克以上,累计增收粮食1亿多千克,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带动项城市粮食稳产高产,实现了项城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十二连丰。

201565日,项城市秣陵镇国福农机合作社麦田里,响起阵阵掌声。由王立华建立的小麦百亩高产攻关田经省市专家实打验收亩产达744千克,比全市小麦平均单产506千克增产238千克,增产47%,再次改写项城小麦单产记录。

"农技人员就是要两脚沾满泥,全身带有泥土味儿。"王立华笑着说,"通过推广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往小处说就是让老百姓一年下来能有个好收成,增加经济收入。从大处讲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稳我们河南人乃至中国人的饭碗。"普普通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农技推广人员的情怀。

技术上的领头人:始终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抓在手上

王立华主持承担了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下达的多项高产攻关和丰收计划等项目。作为项城市首席专家,他精心制订每一个项目方案,科学确立技术路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集成技术研究,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他经常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工作在田间地头,抓培训、抓实施、抓检查,身影遍布全市487个行政村的每块土地,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王立华主动申请到王明口镇搞万亩小麦高产技术承包,并与县农业局立下军令状,产量达不到比区外增产20%的目标,永远不回局。在技术承包田,他大力推广新品种,配方施肥、底追并重、化控防倒、病虫综合防控等技术,经过两年艰苦努力,他承包的万亩小麦高产田平均单产432千克,比全县平均单产348千克,增产84千克,增产24%

随着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王立华又开始琢磨如何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他苦思冥想,觉得改变种植模式实行间作套作是一个有效方法。

想到就做,89年他在三店乡鲍庄开展百亩"麦瓜套"示范研究和推广,一住就是四个多月,他培训指导小麦、西瓜种植技术,逐户开展指导,当年 "麦瓜套"就获得了大丰收,小麦单产达250千克、套种的西瓜每亩25003000千克,亩产值2000元左右,是大田单一种植小麦的4-5倍。群众敲锣打鼓到农业局给他送锦旗和感谢信,他们高兴的说:"王站长带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2006年他负责实施的"万亩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项目,平均亩产422.2千克,与前三年相比,新增亩产84.7千克,增产25%,获得了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他主持的六项"丰收计划"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二、三等奖。

农民的贴心人:始终把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放在心上

"心中对农民装有多少真情,脚上就会沾有多少泥土。"这是经常挂在王立华嘴边的一句话,简单而平凡,但却充分说明他对脚下黄土地的无限眷恋和对农民群众的挚爱。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王立华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近年来王立华在项城电视台开办的农业技术专栏中,每年举办电视技术讲座20多期,根据农时季节,有针对性讲解播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每年在全市开展培训班20多场次,受训人员2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多万份。

王立华常年在农村"",他随身带着农技服务联系卡,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技术热线,走到那发到那,许多农民都熟记他的手机号,有问题直接打电话向他求助,每年接受电话咨询1000多个。

孙店镇农民董新亮10亩小麦发黄,郑郭农民种松岭的大豆都有黄苗死苗,官会农民王树民玉米发很多头……,一个电话打来,王立华立即去田间进行指导。这样的电话,一天最多时有十多个,他当天能去到的决不拖到第二天。当天去不到的,第二天一定赶到,帮助农民现场解决难题。

"俺碰到这样没有架子的专家,就喜欢跟他谈谈心,拉他到自家地里看看,让他给俺出出点子,他就是俺农民的贴心人。"种粮大户付大抢说。

他心里想的是群众,唯独没有自己。那年,王立华在新桥镇搞试验,等完成试验已是晚上八点半,才想起78岁的孩子没人照料,等回到家,看到孩子斜靠在门口,脸上挂着泪花,冻得直发抖;在2010年小麦生产中遇到了历史上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由于长期在一线指导抗旱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王立华心脏病发作,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吞下速效救心丸继续坚持工作;年迈的父母常年患病王立华不能在床前尽孝……就这样,他怀着对家庭、对孩子、对老人的无限愧疚,一心扑在农技推广上。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就了王立华今天不平凡的业绩,更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爱戴、信任与尊重。


关键词:立华事迹同志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