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希望的田野--周翠梅

2015-12-03 22:19:51 作者:admin 来源: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为了希望的田野

--记银河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长、党支部书记 周翠梅

 \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的空间:
33128121;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在芦溪县银河镇,有一位身材不高、衣着简朴的女子,农户在种养时碰到什么技术难题,首先就会想到去找她;她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30多年如一日与土地为伴、与农民结友,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全部的热情智慧奉献给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她用一颗赤诚之心,谱写着一曲活跃在基层的共产党人之歌,2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多个种养基地、300多户科技示范户的建立、发展都渗入了她的智慧和汗水……。她,就是芦溪县银河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周翠梅。

 

作为一名乡镇农技站长,周翠梅""不大,知名度却不低,该镇成千上万户村民""有她的电话号码,特别是当地的种养户,几乎没有一个不熟悉她的。她被老百姓亲切称为"土专家""田博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全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等30多项荣誉,并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为了更多的农民兄弟,为了那片希望的田野,周翠梅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青春,挥洒着热血。

 

她干一行爱一行,从农技员成长为高级农艺师,加快了农业大镇的发展步伐,三次将农技站推向全国领奖台。

 

1983年,周翠梅从宣风职业中专毕业后,成为银河镇农技站的一名农技员,从此开始了她一生的农技推广事业。在银河这一农业大镇里,这对一名女同志来说更是一大挑战。于是,周翠梅暗暗下定决心,对自己提出了"会说、会教、会干"的要求。加上农业科技变革加快,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步伐,始终站在农业科技推广前沿,对于一般农技人员来说很难。周翠梅的回答是:与时俱进,刻苦学习!因为没有高学历,她的方法是从最需要的地方学,边干边学。

 

2001年,周翠梅被提拔为农技站长兼党支部书记。为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她在站里推行"岗位责任、包村联户、服务承诺、培训咨询"等制度,并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要求做到关键时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指导随时入户。农技站的办公和科研条件一直不理想,她一方面团结带领全站10名农技人员艰苦创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通过短短几年时间,建立了20亩永久性的科研、实验基地,新建了840平方米的办公、科研用房,成为了全省一流的农技推广站。并注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做到引进一个新品种,推广一个新技术,成就一个产业。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带动了一批龙头企业的产生。杜仲公司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并顺利启动新三板上市。

 

成果缀在稻穗间,论文写在田野里。十多年来,周翠梅领导下的农技站,组织和参与实施了国家、省市和县下达的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130多项,其中"水稻塑盘育秧、水稻抛秧、水稻免耕栽培及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积,累计达到120多万亩,增产粮食12亿公斤,为农民增收1.5亿元以上。被列为江西省国家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国家科技丰产工程"多播一斤种,亩增百斤粮"新技术示范基地、万亩超级稻高产示范基地、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示范基地。全镇涌现20多个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各类种养基地56个,辐射带动3000余家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粮食、生猪、蔬菜、杜仲、茶叶五大农业产业,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技站也一举获得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国家级中华扫盲奖、省十佳乡镇农技站等系列奖项。

 

她一头汗两腿泥,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不断发起农业"绿色革命",探寻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大田出题目,小田做文章。"作为一名农技站长,周翠梅长期在农村搞农技推广,在手把手的传教科学种田中,她知道农民想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品种,然后回到农技站,认真研究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说给别人听,不如做给人家看",积极鼓励和发动全站职工在调整结构、发展优高农业中作引导和示范。

 

周翠梅还认识到,农业经济要有大发展,农民收入要有较快增长,不仅要推广种植新技术,还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推广的良种良法不仅带来了农业的丰收,也带来了广大农民的微笑,更带活了银河的现代农业。从最初不愿接受周翠梅推广的蔬菜种植新技术,到现在成为当地有名的种菜大户,河下村的易国财感触最深。当时易国财在家承包了30亩土地种植黄瓜,运用的是"双株单杆"的传统种植方法即两株苗一根支撑杆,株苗间距21。周翠梅听说后主动找到他向他推广"单株单杆"种植法,株苗间距12,足足少了30公分,但同时一亩地要多用近二分之一的支撑杆。考虑到要增加成本,易国财不愿接受,周翠梅三番五次的耐心的解释他才勉强答应。没想到最后去掉各项开支和劳务成本,黄瓜每亩产值达到5000元,比传统的种植方法增收了2000元。而且单株栽培,使得株苗与株苗之间更加通风,不仅降低了病虫害,还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如今,易国财不但自己富裕了,而且还带动了周边近50户种植大户。

 

相比之下,新品种比新技术的推广要严格的多。每向农户推广一个新品种,她都要先在自己的试验田里进行试验,河下村的易光春、邓家田村的周信和、紫溪村的雷竹生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受益人,他们已坚持十多年在农技站购种,而且非站里提供的种子不用。"周站长最信得过、最靠得住"。而周翠梅总是与示范农户同吃、同劳动,认真记录新技术的优缺点,新品种的播种、移栽、管理及效益情况,觉得可靠了,再组织农户大面积推广。在推广中,她总是带领全站员工手把手地教,直到农民学懂、弄通、会用为止。

 

她舍小家为大家,册子里总是记着种养户的"疙瘩",在农技站集中技术讲课200多次,进村入户讲课千余次。

 

作为一名基层农艺师,周翠梅视农民利益高于一切。敖家坊村是银河镇的水稻高产示范区,敖有理就是其中的种粮大户。2003年他试种了50亩水稻新品种再生稻。试种新品种后,敖有理仍然按照老方法进行管理。周翠梅知道后及时上门指导,还安排专门的人手进行田间管理。"从育秧、施肥到除草、杀虫、灌溉,不论大事小事都管,就跟保姆一样,几乎每天都来"。再生稻比种常规稻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多,为准确预测水稻花期,她整天守在田里,连饭都顾不上吃。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她购置了大型喷药设备。眼看着快抽穗的禾苗要遭干旱了,她又买来了水泵、水管。"新品种再生稻试种终于获得成功,亩产达到1000斤,足足增产300斤,按当时的市场价,每亩可增加200元收入,仅一季再生稻我就增加上万元的收入"说起这段往事,敖有理仍然感动不已。30年来,周翠梅始终以"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为农民致富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不但利用课堂授课、现场会等途径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而且还在春耕备耕、双抢、秋收冬种等关键时季节奔波在田间地头,面对面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她心里始终装着农民朋友,唯独没有她自己""因为工作的需要,30年来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她穿过裙子……"与周翠梅共事二十多年的敖新萍说。而谈到自己的家庭,周翠梅总是充满了愧疚,由于公公婆婆去世得早,女儿还在辅乳期就经常被寄放在邻居家看护;丈夫为了支持她,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装潢事业,至今仍是农技站里的一名临时工;另外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她不得不放弃了生育二胎的机会……由于周翠梅长年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经常和广大农民打成一片,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信任。

 

 

 
关键词:田野周翠梅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