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田野著巨篇-- 李建卫
2015-12-03 21:11:29 作者:admin 来源: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广袤田野著巨篇
--记江苏省溧阳市农林局作栽站站长 李建卫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的空间:33128121;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瓢泼大雨接连栽下来,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在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镇"三郎合作社"的稻田边,一位个子高高、古铜色的脸膛上架着一副眼镜的中年人站在风雨中,正在仔细地检查着手中刚从田间拔起的受淹秧苗……他叫李建卫,是市作栽站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这些天来,他几乎没有白天夜晚,整天拖泥带水在乡间田头跑,指导农民抢救受淹的秧苗。连日的辛劳,他的喉咙嘶哑了,双眼布满了血丝……
"在农民最需要的节骨眼上,见不到我们的人,我们还配吃公家饭吗?"李建卫这么说。干农技推广工作33年来,溧阳的南山北岭到濑江两岸的广袤田野上到处都留下了李建卫的足迹,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他的努力也在田野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溧阳2012-2014年连续3年稻麦亩产达"吨粮",是苏南第一个实现稻麦亩产"吨粮"县(市),也是苏南唯一3次受到农业部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溧阳也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低产县(市)跨入高产县(市)行列,成为江苏省苏南的产粮大县(市)。他个人也获得多项荣誉,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劳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减灾促春耕先进个人"、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3次,省"丰收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等奖项,参与实施的"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分获江苏省、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3项。
把一切献给田野
1982年,李建卫一跨出大学校门便融入田野,把自己交给了农民。当时,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萌芽中,农民们大都守着几亩田,重复粮油种植的"老三篇"。李建卫深知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对于致富的企盼,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用学到的技术帮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从那时起,他一头扎进田野,选择了有典型代表性的丘陵山区和水乡圩区蹲点,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这一蹲就是5年多,在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从粮油播种到管理,他一环套一环的"攻关"。
溧阳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然而,水稻单产却长期在低产的局面徘徊,这深深地刺激着李建卫。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的现状,他毅然挑起良种繁育的重担。他一次次跑常州上南京到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向专家教授请教寻觅良种。良种引进来后,并根据溧阳实际进行试验示范、每个环节记录总结,坚持用数据事实提供给领导参考决策。正是这种执着的责任和科学精神,加快了全市高产优质新品种的推广步伐,2014年全市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了98.5%,产量、效益均走在了全省前列。2014年水稻单产达到了639公斤,小麦单产达到362.5公斤,油菜单产达到163.1公斤。
李建卫常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能有半点马虎,一旦有闪失,农民虽误一季却要苦几年"。由于农民的素质高低不一,接受程度各异,李建卫常常要为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磨破嘴唇跑断腿,花九牛二虎之力做宣传说服工作。在推广水稻机插秧扩行缩距这一栽培技术时,一些老农就反唇相讥:"老辈传下来的经验还有错?信了你减了产谁赔?"李建卫胸脯一拍:"我来赔!"。下了保证,农民们还是不买账,于是李建卫就把基层干部和农民们带到已经试验成功的田边实地观摩,请农民现身说法,让他们看到机插稻与直播稻两种栽培法产生的不同结果,直到他们心服口服为止,并明确了"大面积推广机插秧、控制直播稻"的依据和高产技术体系。
近年来,溧阳农民种粮热情高涨,全市种粮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有370多户。这些大户中,很多是种田新手,对如何种好田只是"想当然",李建卫主动走近他们,当上了他们的"农技110"。谁遇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困难,一个电话,李建卫便会来到身边,帮助解疑释惑,从不爽约。社渚镇种粮大户汤芳伢承包了3000亩流转土地,他从来都是凭经验种粮,亩产不高不低,他也十分满足。"这么大的面积,要是每亩能增产10斤也不得了啊"李建卫上门向老汤"申请"当顾问。他根据汤芳伢的土地状况,精心为其设定了营养套餐,没想到秋后算账,每亩比原来增收100多公斤。老汤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坚持聘请李建卫为技术顾问,承诺每年付5万元"顾问费",李建卫一口回绝,并严肃地说:"我拿着国家的奉禄,为你服务,这是我份内的工作,完全是应该做的!"
这些年,在每一个关键农时季节,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一半以上时间都奔波在生产第一线,与基层农技人员一道,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从青春小伙到满脸风霜,两鬓银发。李建卫埋头田野潜心粮油科技推广30余载,先后完成国家农业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农业科技项目数十项,推广运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而这背后,李建卫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放弃了多少属于自已的利益,而伴随着这些牺牲,全市粮油高产记录不断地刷新,农民对科学种田热情不断高涨,由土地种植获取的效益不断提高。
在田野上创新
近年来,李建卫不断创新粮油生产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高产高抗适应性广的新品种,集成配套稳产高产的新技术,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不断提升粮油生产的科技水平,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深入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真正把技术落到实处。
上黄镇农业合作社社长李旭东说,"跟着李老师,我学到了真正的科学种植的致富经。"2011年水稻栽插的高峰时期,溧阳遭受了水灾,不少在低洼田块的小秧遭到灭顶之灾。李旭东的秧苗淹得一棵不剩,急得他六神无主。眼看一季秋粮的收成就要泡汤,李建卫来到他家,让他尝试用硬地硬盘育秧补救。李建卫把一盘盘播了种的硬盘放在马路边上,通过人工浇水管理,没过几天,秧苗青葱一片,没想到几百亩将要抛荒的田又插上了绿油油的秧苗,李旭东笑得合不拢嘴,连说"神了,神了,我再怕大水了!"。比李旭东更开心的是李建卫,其实对这样的育秧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只是曾经隐约听说过,没想到在他手里居然获得成功,李建卫决心在全市推广。
2012年4月中旬,李建卫选择了李旭东、江海清两家农机合作社又进行试验,他把水稻硬地硬盘育秧移到了两人家门口的水泥场上,用木板、砖块在四周砌成方格形秧池,底部铺上薄膜,采用人工直接灌水。通过精心呵护,全部获得成功,春耕备耕时节,李建卫在全市示范推广应用,2013年硬地硬盘育秧被江苏省列为"三新"工程项目,并获得国家专利。2015年全市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面积达到1200亩,可栽插大田15万亩。说起硬地硬盘育秧,李建卫如数家珍,拨着手指说好处:"秧田与大田比达到1:130,全市50万亩机插秧节省秧田5000亩,种上冬小麦,夏粮多收180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同样一亩秧田,采用硬地硬盘育秧,省工节本每亩达1500元,全市机插秧如采用此项技术,可节省育秧成本750多万元。新技术带来的效益,让更多的农民有了切身的体会。他们说:"象这样的推广看得见、摸得着、能得利,我偷也要偷得学"。事实给了李建卫很大的启示:"我们推广的技术,一定要见到实打实的效果,让农民"眼热",这样才能吸引他们,农技推广创新就在这里"。
溧阳机插水稻面积大,机械收获率高,稻草资源丰富,以前随意丢弃及焚烧现象较为普遍。作为农技推广人员,这看上去似乎与李建卫"不搭界",然而,李建卫是个有心人。一次,他看到一山区农民培植树苗时,将稻草铺在树苗下,他立即被吸引,经打听,农民向李建卫介绍铺稻草的好处:保温、松田脚、能沃田、并能抑制杂草生长。李建卫灵机一动:树苗可以覆盖稻草,移栽油菜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于是,当年秋季李建卫就开始进行试验,在试验中设置了相应的移栽规格及密度、肥料运筹等措施,一举获得成功,平均实收单产185.3公斤,比大面积生产亩增产26.9公斤,增16.98%,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此项目被列入2009年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计划,2010年被列为江苏省油菜生产主推技术之一,2011年被列为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油菜生产主推技术之一,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如今,溧阳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面积达到10万多亩,年为农民省工节本增收200多万元。几年来,李建卫瞄准农民"想的、要的、愿的、乐的"农业新技术在田野上大显身手,先后完成了由他主持推广的"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水稻肥床旱育秧、抛秧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稻鸭共育-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水稻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技术"、"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高产栽培技术"、"丘陵地区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等项目,这些项目有的被国家列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有的被江苏省、常州市列为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为农民创造了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
李建卫同志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3次,省"丰收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等奖项,参与实施的"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分获江苏省、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劳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减灾促春耕先进个人"、"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