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书写农技情--张树春
2015-12-03 18:36:57 作者:admin 来源: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丹心书写农技情
--记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张树春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的空间:33128121;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张树春,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上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现任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国家农技推广研究员。1982年,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北林区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村孩儿、学农学,怀着一颗"倾情助农"的赤子之心,始终将农技推广工作放在首位,一直干着农业技术活,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善于学习勤实践
好的技术得来不易。要想干好农技推广工作,坚持把农技这本真经念好、推广好,特别是把那些农民朋友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新技术、新品种让他们接受再到普及谈何容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没有真功夫,没有真东西,讲不清,道不明,农技推广只能是一句空话。90年代,北林的水稻技术还很落后,而当时日本的水稻栽培技位居世界前列。1994年-1995年,作为21世纪中日青年友好交流项目参加人员,经初试、复试合格,张树春同志被黑龙江省农委派到日本国八个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通作物系研究生部主攻水稻栽培。尽管在国内学习了一点日语,但对于学习水稻专业课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为了尽快学好语言,他到日本学习的前半年,几乎没有午夜12点以前休息的。老师被他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把家里闲置的录音机和小彩电搬到了他的寝室,帮助他尽快地学好日语。功到自然成,毕业时,张树春同志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并作为首批在八个岳就读的外籍学生获得了硕士文凭。因成绩优秀,日本国海外农村更生协会会长主动征求并介绍他到日本京都大学,甚至是到一些公司去学习和工作。虽然当时日本的生活条件优越、待遇丰厚,可他考虑到为了把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带回家乡,让家乡的农民应用我学到的新技术多打粮,生活富裕,婉言谢绝了日本国的邀请,回到了家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总结,先后主编了《寒地西瓜嫁接技术》、长达45万字的《种植业实用技术问答》及《耕地地力评价与配方施肥技术实践》等著作。现如今《种植业实用技术问答》已成为全省农技推广系统技术人员的工作手册,这也是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第一本综合性著作。根据北林区实际,依据玉米、水稻、大豆生物学特点编制的栽培模式图,被前来检查北林区农业生产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原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省委书记吉炳轩等各级领导认定为农民一看就懂、一用就灵,具有傻瓜技术特点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流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此项技术的创新获得了绥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倾情农技志不移
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科技,把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变成农户家中沉甸甸的粮食和腰包里鼓鼓的票子,这是他作农技推广的根,也是最终目标。他走村入户,脚踏实地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付出了艰辛与汗水。
2000年前后,北林区率先提出了"以原哈伊公路为轴线建设百里示范带",在水田区的秦三公路示范带上要率先推广大中棚水稻旱育秧。张树春带领区乡农技推广技术骨干,利用各种培训班、现场会等办法,讲解大中棚育秧的好处,可农民接受的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对着干的现象。特别是民兴村村民李二小子,对这项技术十分抵触,张树春就多次到他家中进行讲解,后来终于答应使用大棚育秧。可在李二小子育苗时,却把项目区拨给的大棚不用,在大棚里又偷偷地扣上小棚。结果,秧苗出现了严重的病害。秋后一算账,他比使用大棚的农户一垧地少打了2000多斤,少赚了3000多元。这下子,李二小子服了:"张主任,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啊。"现在的李二小子成了科技种田能手,也成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好帮手。现在北林区水田应用大棚育苗占90%以上,仅此一项标准化技术的推广,水稻增产10%以上,粮食总产量增加1.4亿斤以上,够市区90万人口吃150多天。
科技创新谋发展
平凡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创新,就没有源泉,缺少创新,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在实施科技入户工作中,通过深入调研,他发现兴福乡大豆种植户种植同样的品种却有着不同的收获,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不同农户在应用标准化栽培技术过程中技术到位率不同。为此,他与该村种植户共同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成立一个合作组织,以科技为先导,采取"联合体"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耕种。 2005年成立了北林区第一家以科技为主导的农民合作组织---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分"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组成员程序先生到北林实地考察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后,感慨地说:"在北林区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我看到了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人民大会堂,程序先生给国家领导人授课时,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在2007年农业部给温总理撰写工作报告时,他本人被邀请进京参加座谈会,其主要目的是如何把合作组织写进总理的报告中。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大豆会议上,他作为全国农技推广战线唯一的一名农技推广人员代表,向与会的中外专家做了"如何当好一名农业技术指导员"的专题汇报,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专家的充分认可。
安全生产赤诚心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说农技推广工作能取得一些成绩,那一定和辛劳付出分不开。特别是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他总是第一时间带领农技人员出现在防灾减灾的第一现场。2006年六七月份间,由于高温、多湿、寡照,全区有稻温病大发生的可能,为了预防这个具有毁灭性的灾害,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他清晨顶着露水,中午顶着阳光,下地进田,由于长时间的潮湿工作环境,加之劳累,患上了严重腰间盘突出症。在得病期间,他从未间断深入基层下乡指导,由于腰间盘病魔的缠身,蹲下站不起来,站起来又难以蹲下,有时不得不靠同事们拉着才能站起来,扶着才能蹲下去,既便这样痛得满身是汗,他还是坚持工作在一线。由于预测预报信息发布及时,广大农民防治得当,那一年的水稻仍然获得了大丰收。
2012年夏季,由于雨水调和,从内蒙古、山西大量迁入了玉米粘虫成虫,到8月10日前后,卵孵化成幼虫后,进入了危害阶段。灾情就是命令,他与技术人员立即深入田间普查虫情。正值8月份的三伏天,气温三十多度,玉米田内闷热程度可想而知,他全然不顾,带头钻进了玉米地。还不仅仅是酷热,田内高密度的幼虫到处都是,虫子、虫浆挂得满身,甚至钻进了裤腿、衣袖中。即便在喷药后还要多次钻进玉米地,掌握幼虫僵死速度,检查防治效果和药效发挥机理以及迁移危害等情况。为了摸清全区的虫情发生情况,那些天里,都是天亮而出,日落未归,坚持在防虫生产一线。高温酷暑,特别是玉米高达3米多的秸秆,加之虫情大面积发生,单靠人工无法防治。他便积极与机械厂家联系高秆作业机,与农药厂家联系购进高效低毒的农药,保障防治过程中人畜的安全。由于机械和药剂及时到位,经过连续一周的昼夜奋战,使全区180多万亩玉米、110多万亩水稻没有一块因虫灾造成绝产,挽回的损失不可估量。2014年,受7月持续降雨影响,北林区稻叶瘟有严重发生趋势。由于时间紧迫,加之实施飞防受天气、水稻生长性状、地面样方障碍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为遏制病害突发、蔓延,针对我区水稻集中连片种植特点,张树春同志积极请示政府,与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和黑龙江通航植物保护有限公司协商洽谈,实现了我区首次飞机进行航化防控。飞防机型选择上,考虑地面样方林带较多采用直升机实施飞防,全部使用环保高效低毒药剂,使用飞机航化作业效率相当于人工喷雾的300~400倍,效率高,效果好,为水稻丰产丰收做出了贡献。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雨灾、雹灾、还是其他灾害,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农民实施自救。
硕果累累缀满枝
三十多年来,张树春同志始终本着科技兴农、潜心科技攻关、为农民解忧、帮农民致富的原则,潜心钻研,为北林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做出了点滴贡献。累计主持、参加完成新技术试验、示范科研项目490余项,主持30余项重点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获得主要科技成果奖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8项。党和政府也给了他很多的荣誉,是省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特贴获得者,曾获全省第九届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农业60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黑龙江省长特别奖、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省三农工作突出贡献人物等殊荣。
荣誉属于过去,张树春同志心里始终提醒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奉献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