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致富甘心奉献--李春生同志事迹材料
2015-12-03 12:39:36 作者:admin 来源: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为农民致富甘心奉献
--李春生同志事迹材料
唐春生植保群:158785000;
唐春生的空间:33128121;
唐春生微信:13973425121
李春生同志,男,51岁,满族,1963年10月生人,1984年7月毕业于天津农校,毕业后一直在蓟县农业局从事蔬菜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工作。曾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蓟县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天津市劳动模范,蓟县十佳公仆,全国"双学双比"优秀科技服务工作者,至今连续16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20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2007年至今连续两届当选蓟县政协兼职副主席。2000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01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期间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 学知识,增强服务本领
他的原始学历是中专,掌握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为了尽快弥补理论知识的先天不足,他自费购买了200多本专业书刊,每天挤出2~3个小时自学专业技术,每天工作到深夜12点以后,晚上除了新闻联播以外的电视节目很少观看。
为了掌握指导蔬菜生产的发言权,他对每一项技术措施都亲自动手,建棚、播种、栽苗、施肥无所不干。高温闷棚是一项技术性强、对黄瓜病害防治效果很好的技术措施,这项技术要求棚内达到48~52℃,持续2个小时,每隔十分钟就要进棚观察一次,稍有不慎就会损伤秧苗。第一次使用时他亲自进棚观察棚内温湿度和秧苗变化情况,由于棚内空气湿热、呼吸困难,多次发生头晕呕吐现象,他咬牙坚持,直到闷棚结束。通过反复实践,他完全掌握了高温闷棚技术,并对这项技术的应用细节进行了改进和补充。
在生产实践中,他不但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还虚心向农民学,遇到难题同有经验的农民一起讨论解决,对农民提出的建议逐条记录,然后进行研究、分析、请教别人。他说"农民不只是知识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
通过刻苦学习,他掌握了设施建造和20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创新了日光温室建造、设施环境控制、蔬菜育苗基质配置等30多项新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本县设施蔬菜生产科技含量。
二、 闯新路,实现人生价值
31年来,该同志始终把"推广先进技术、帮助农民增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不停的追求、不停的奋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一位山东农民激励他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1992年蓟县引进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技术,结束了本地冬季不能生产喜温蔬菜的历史。但是,创造这个历史的竟是山东农民。面对这一现实他陷入了深思:为什么山东农民能够做到的事,我做不到?经过认真调研和反思,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与山东人相比缺乏的并不是技术,而是思想解放和敢闯敢干的精神。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在思想上要赶超山东人,在技术上要胜过山东人。
1993年他不顾亲人和同事的劝阻,主动要求下基层搞技术承包,为技术干部实现人生价值闯新路、摸经验。在得到有关领导同意后,他远离了机关,远离了舒适的工作环境,远离了温暖的家庭,背着行李来到蓟县侯家营乡,开始了大棚蔬菜技术承包工作。起初由于年轻和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农民不大信任,各项计划都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实,他心里很着急也很苦恼,为了取得农民信任,他每天早起晚归,对每一个棚、每一项技术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对农民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认真对待、详细解答,经过3个多月耐心、细致的工作,他用真情和知识渐渐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支持和密切配合,久而久之农民送给他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绰号"李大棚"。
1993~2000年,他连续8年开展技术承包工作,每天穿梭在村与村、棚与棚之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不管刮风下雨、中午晚上,哪里需要他就会在哪里出现。他把周六定为培训交流日,定期组织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交流种植经验,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接受技术咨询10000多人次,积累心得体会5万多字。八年间他步行10000多公里、骑自行车行驶30000多公里,每年300天以上吃住在乡村,亲自指导6个乡镇28个村630户农民建造蔬菜大棚3650亩,手把手教会1500多名农民多种蔬菜种植技术,帮助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农户收入突破4.7万元,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 搞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深入实践,勇于创新"是该同志从事技术工作的显著特点。在生产实践中,他通过细心观察、系统分析、创新思路,自主研发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设施农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以往的日光温室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保温被裸露在棚外,雪后需要人工到棚上去扫雪,且极易被雨雪浸湿,降低保温性能。他想:能不能把保温被放在棚内?能不能让棚面积雪自动滑落?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破解这个难题。
2001~2005年,他多次北上辽宁、南下山东,到这两个日光温室的发源地,进一步学习日光温室基础理论,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同行请教、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分析、研究、论证,2005年首次完成了新型日光温室的结构设计,并建成我国第一栋内保温日光温室。
内保温日光温室的落地建成,他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自己研发的温室结构成为现实,犯愁的是温室结构存在诸多弊端,离设计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找出问题根源,他连续十几个昼夜守候试验温室,白天经常爬到45度以上高温的双层棚架间查找问题,呼吸困难他咬牙坚持,汗水浸透衣服他不予理睬、全身粘满泥土他没有察觉,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温室结构的每个环节上,夜间还要继续守候在棚内,仔细查找温室结构漏洞。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丰硕果实,2006年他重新建造的温室结构,解决了实验温室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2006~2010年他相继研究开发了"保温被内置式日光温室结构"、"保温被双置新型温室结构"、"一拖二无线遥控卷帘机结构"、"双12cm砖结构中空填充物墙体结构"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温室内最低温度比普通二代节能温室提高6~10℃,蔬菜产量增加30%以上,节省劳动力资源20%以上。
保温被内置结构日光温室的研制成功,创造了我国日光温室结构的新历史,为我国日光温室在保温被内置结构方面的研究填补了空白、拓宽了领域、开创了先河。2008年该温室被中国农业大学陈青云教授定名为"蓟春型保温被内置式日光温室",2009年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迈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的课堂,2010年获得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专题颁奖,2011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 献爱心,帮助农民致富
多年来,他始终把帮助更多农民致富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怀着对"三农"事业的一片赤诚和对广大农民的满腔热情,他长期与农民干在一起,手把手教农民蔬菜种植技术。他结合自己主持实施的38项部市级科技项目,为农民引进新品种169个、新技术31项,开展技术培训120多场次,培训农民6000余人次,建立示范基地35000多亩,帮助本县及周边地区1500多户农民创效益3.1亿元以上。
2009年他将双保温温室结构技术推广到长春地区,当年经受住了零下40℃极端低温考验,棚内蔬菜在没有加温设备的情况下喜获丰收,创造了长春地区冬季蔬菜生产的新历史。近几年来,他将自主创新技术推广到北京、吉林、辽宁、宁夏等9个省市,累计推广12万亩,带动各地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
30多年来,他不计名利,不求回报,用知识、勤奋和责任心普及了科学技术,富裕了一方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新了科学技术,提升了我国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他为了完成自己喜爱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工作,废寝忘食、埋头苦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才能都献给了农村、献给了农民、献给了蔬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