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桥村 “筑巢引凤”激活发展潜能
2015-11-06 16:22:10 作者:许珂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皇桥村 “筑巢引凤”激活发展潜能
作者: 许珂 来源: 衡阳日报 发布时间:
皇桥村位于珠晖区茶山坳镇北面,属于该镇偏远村。面对村里的一个个“难题”,驻村扶贫工作队走访摸底,制定了符合村民意愿的《皇桥村精准扶贫实施细则》,通过科学系统规划,有序引入优势项目,开启村民致富之门——
基本情况
皇桥村位于茶山坳镇北面,属于该镇的偏远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335户,总人口1476人,地域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774亩、水田面积1066.5亩、耕地700亩、已流转农地面积237亩。荒地300亩左右,其中荒山200余亩,荒田30余亩左右。2014年人均收入3600元,实际贫困户29户,其中特困户8户。
今年,茶山坳镇皇桥村被确定为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谢宏治的扶贫联系点。谢宏治在深入该村现场办公时强调,要立足长远,做好村镇建设规划,不得乱用地、滥用地;要做好扶贫规划,对贫困户要分类指导,鼓励发展种养业;要突出扶贫重点,推进产业扶贫,把种养项目向大户集中,扶持发展1-2户农民合作社;要建好住房,每年为4-5户贫困户新建或改造住房。
强筋骨:疏通水渠夯实发展之基
一排排绿油油的蔬菜青翠欲滴,一根根饱满的苦瓜长势喜人,一串串新鲜的辣椒格外醒目……皇桥村国友蔬菜基地里,4—5名村民正将一捆捆无公害蔬菜过称装车。村支书郭桂林告诉记者,这个蔬菜基地占地140余亩,是2012年该村以合作社形式开发的。“通过蔬菜基地这个平台,不但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遇,而且种植农户收入也可观。下一步,我们将以同样的形式在该村三组成立一个蔬菜基地,为市民提供放心蔬菜。”
但令郭桂林一直十分担忧的是,搞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可村里长年因资金瓶颈而无力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大旱之时,农户和农田只好望“水”兴叹 。
原来,皇桥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水塘年久失修,该村共有大小水塘106口,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年久失修,普遍存在漏水、淤积严重、灌溉功能弱,有的还存在崩塌的危险。旱季灌溉用水主要靠有限的井水,水利设施的陈旧已成为阻碍正常耕种的主因;二是水渠疏通不畅,水渠由于缺乏修缮资金,每年五六月发大水就会淹没良田,且一年比一年严重,去年一次性就淹没了200余亩燕麦种植区;三是位于6组的贺家岗抽水泵已经老化,无法正常抽水,6组的耕种用水极度缺乏,急需修缮。
郭桂林告诉记者,2013年由于持续干旱,村里蔬菜基地大面积缺水。普通农户要徒步到
“今年,我们将对村内主要池塘塘坝进行硬化,对未完成的渠道进行清淤硬化。”市食品药品监督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永告诉记者,工作队已将全村的水利建设情况进行摸底,并已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希望能为农户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帮助农户们大力发展农业,提高收入水平。
谋策略:《皇桥村精准扶贫实施细则》出炉
“没有集体经济,村级组织运转全靠各级财政支持。村里急需办理且村民反映强烈的公益事业,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都因没有资金而难以实施。”
“村民缺乏干事创业的思想观念,要么甘于现状,要么外出打工,个别有为青年回家创业,往往会遇到各种阻扰和压力。”
“贫困户比例高,而且有的因病因智致残,家庭欠账多,难以开展造血式扶贫。”
……
面对村民的一个个“难题”,工作队白天与村干部走访摸底,晚上座谈调研。连续几个日夜,皇桥村的村情民愿展现在工作队的面前。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个符合村民意愿的《皇桥村精准扶贫实施细则》正式出炉。《细则》明确了工作重点,即以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为第一要务,支持优势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的示范带头,激励村民积极创业,激活内动力。通过科学系统规划,有序引入优势项目激活发展潜能,有步骤、有计划地打造秀美皇桥。
“一定要摘掉乡亲们贫穷落后的帽子。”扶贫工作队向全体村民庄严承诺。队长张永告诉记者,皇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山水特质,它的脱贫之路不应是简单方程式扶贫,更不能搞单纯的输血式扶贫,而是走跨越式的发展之路,要边扶贫边规划,启动招商引资项目。
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工作队发现有四个项目特别适合皇桥村的发展。一是休闲旅游,该村有300余亩的燕麦地,位于湘江河畔,很适宜开发成集垂钓、赏景、游乐于一体的休闲山庄,与已立项的衡阳县樟木乡的古镇旅游区遥江相望。二是该村水塘众多,适合生态养殖。三是农产品加工,该村土质特别好,生产的萝卜脆甜可口,生产的蔬菜味美,可把皇桥村打造成鸡萝卜加工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四是中草药种植。该村有200余亩荒地,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适宜种植中草药材。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脱贫致富激励机制。”张永告诉记者,期间,工作队将在那些敢于创业、创新的贫困户中评选10名脱贫标兵,每名给予1000元奖励;在有能力、有想法的致富带头人中评选1-3名致富带头人,推动他们积极引导村民带头致富。
兴产业:典型带头开启致富之门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
在皇桥村,36岁的王伟是个家喻户晓的人。有人说,他顶着各方阻力,放弃了深圳的高薪,甘愿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还有人说,他排除万难,凭着个人的执著与努力在村里率先开起了养鸡场,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的典型。
在王伟的鸡场里,记者遇见了这个被全村人津津乐道的小伙。
2003年大学毕业以后,王伟在深圳从事电子产品软件研发工作。经过2年时间的不懈努力,从刚开始的实习生一直做到工程部主管的职位,年薪20多万。在老家,他是爸爸妈妈口中的骄傲;在同事和亲人眼中,他已经是衣食无忧的白领。
“但是身处异地,背井离乡的感觉只有自己才知道。”王伟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身在农村,对农村状况比较了解,再者看到国家对农村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加上自己发现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土鸡种苗的需求肯定比较大,种禽利润将会比较可观。于是,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返乡后,其父母对于要养殖种鸡项目坚决反对。但是,王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顶着压力迎难而上,于2013年,在该村征地60余亩建成占地
为了巩固成果,带动村民致富,王伟决定下一步将发动村民组成蛋鸡养殖合作社,计划再扩建
“通过在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引导和帮助,我们现已发展20多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王伟告诉记者,他这么做主要是想通过该鸡场的核心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