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如何迎风起舞?

2015-10-21 17:06:43 作者: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互联网+农业”如何迎风起舞?

 “现在我们家除了自己的田地外,还承包了一些地,种一些安全无公害的红豆、玉米等,反正销路是不愁的,爸妈也做得很开心。”在北京上班的安徽女孩小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她从来没想到自己家竟然能靠卖农产品赚钱。而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

 

在“互联网+”战略布局中“互联网+农业”是一大热点。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电商销售额已超过1400亿,仅在淘宝、天猫平台上注册的农村网店数就超过160万个。到2016年,中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有可能突破4600亿元,10年或者20年后,农村网购市场或将超越城市。

 

在农业的沃土上撒下互联网的种子,究竟会收获些什么?互联网将如何改变农业形态?在近日召开的“解码互联网农业暨科技驱动下农产品安全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围绕这些问题各抒己见。

 

——新闻缘起——

 

互联网大佬纷纷进军农业

 

近日,获联想控股千万美元战略投资的云农场集团和江苏丰县人民政府、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于20138月的云农场旗下拥有18家子公司,是集农资电商、农产品定制与交易、农村物流、农技服务及农村金融等领域为一体的农业互联网高科技综合服务商。

 

事实上,农业已成为互联网大佬和资本青睐的重要市场。此前,阿里巴巴和京东均宣布全速启动农村电商战略。阿里推出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计划,未来3 5年,将投资100亿元在全国建立1000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而且阿里还在布局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计划将农村电商依托于旗下整个生态圈发展,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微贷等业务都已跟农村挂钩,未来运用大数据将直接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

 

京东也启动“乡村代理人”招募和“京东帮服务店”的落地,探索农村市场双向流通模式。曾经热议的“京东送种子下乡”活动,就是由京东提供农产品优质种子,由农民在农村培育种植,收获后通过京东平台销售。京东现在还开始涉足农资市场,如果这个产业链布局能形成,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变革,农民只负责生产,其他环节交给平台。

 

农村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互联网+农业”奠定了基础。2014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从2008年刚过10%快速增长到了2014年底的近30%,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极大提高。

 

 “以前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很难规模化推广新技术,现在中国大约有90万个家庭农场,有利于信息化等新技术的发展。”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

 

——核心关注——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瓶颈

 

烟台的苹果、砀山的梨、新鲜的大闸蟹……几乎所有你想吃的东西如今都能在网上买到。确实,目前我国“互联网+农业”的主要业态还是电子商务。据有关机构的测算,中国农业仅化肥、种子、饲料三类农资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万亿元。

 

云农场联合创始人熊彬说:“从去年年初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军‘互联网+农业’领域,除了农产品之外,一些农资企业也基于原有的渠道和资源,将服务从线下扩大到线上。”

 

高品质、因去除中间环节而获得的相对优惠的价格,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吸引用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帮助采购商找货源” 为主要模式的一亩田被爆出“资金链断裂”“大裁员”,以及“资方撤资”“交易数据造假”等问题,传统互联网模式的农业电子商务陷入舆论危机之中。

 

有专家分析,其问题在于农产品是非标品,对于渠道商来说,采购依然需要通过线下的实地进行,抽样、验货等种种程序无法转移到线上,同时传统大宗渠道的对接模式,只不过是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同时,易观商业解决方案高级合伙人张耀文认为,我国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也是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区物流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保障的农村物流覆盖范围有限,农村需求分散的特点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尤其突出,社会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务村镇。除农业生产生活资料流通外,农产品的流通难题更加凸显,因为农产品通常具有生鲜特性,易损、易腐,对时效和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更高。

 

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改造才是王道

 

除了电子商务,互联网正融入农业全产业链。专家表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将给农业转型带来契机,通过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等环节,倒逼“精细农业”,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推进互联网和农业达到真正融合的关键,应该是着眼于整条产业链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环节。

 

方创资本认为,“互联网+农业”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网络普及化、产品差异化、经营集约化、服务深度化将推动互联网向农业继续渗透。通过重塑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融合整个产业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形成一个农业互联网生态圈,能创造极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价值,农业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约有万亿级的市场,未来这个领域一定有轻量级的BAT出现。

 

 “云农场正致力于解决农业全产业链问题,包括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农产品的安全模型、诚信体系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服务和监督等。”熊彬说,他们希望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不容易。专家表示,比如物联网的遥感遥测技术,数据收集、监控成本较高,对于普通农户应用是比较难的,目前更多的还是在大中型农业企业中应用;对于农业企业,如果建立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要几十万到几百万,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

 

因而,张耀文认为,农业拥抱“互联网+”,首先需要各个参与主体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此外,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等特点,农业拥抱“互联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同时也要符合农业行业本身发展的特征,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

 

——专家建言——

 

培养新农人让互联网技术落地

 

 “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深度融合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现在很多企业利用这个概念包装上市,一哄而上,我觉得不太合适,还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赵春江表示。

 

在熊彬看来,“互联网+农业”是否行得通关键要看能否给农民带来利益。“像测土配肥技术,之前已经推广很多年了,但效果不是很理由,就是因为不是从农民利益出发的。而我们现在所服务的可信农场,每块地都要测,每个乡镇有一个测土站,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生产,能保证农民利益。”

 

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经学会会长尹成杰则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4个关键问题需要把握:首先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指导农产品生产的决策;其次是要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的互联网技术运用,要在整个农业生产管理进程当中,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精准度;第三是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

 

云农场执行总裁田丰说,云农场正在尝试提供记录生产全过程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全程可追溯体系’的关键点首先是‘全程’,要收集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整个环节的数据,并要打通各个部门数据的鸿沟,实现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

 

此外,作为“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体,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才是互联网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的关键。中国农业发展基金董事长吴文军认为,当务之急首先是充分调动农民接受互联网从而转变传统经营的积极性,培训农民了解“互联网+农业”运作模式与操作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