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2015-06-14 22:23:44 作者:admin 来源:农业部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日期:2014-10-23 来源:农业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每年给小麦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我国每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0亿亩次左右,损失小麦约10%-30%。因此,制定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对指导我国各地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程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1.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理念。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按照分区治理的原则,将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区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和农事操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主要技术措施

 

  2.1种植和推广抗病虫品种,抗病虫品种的合理布局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公布的小麦品种,尽量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避免使用高感品种。将含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以阻隔病原菌的传播、延缓病菌优势小种形成。

 

  2.2种子包衣和拌种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用含有针对性强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以减轻苗期病虫害发生时间和程度,压低病虫害的初始菌源和虫源。

 

  2.3农业栽培措施

 

  利用各种农业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小气候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例如:深翻土壤、调整播期和播量、合理施肥和灌水。

 

  2.4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例如利用害虫天敌及有益微生物控制病虫害发生。

 

  2.5化学防治

 

  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在其它防治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辅助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在病虫害发生到防治阈值时,及时进行针对性防治。

 

  二、西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主要防治对象

 

  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雪霉叶枯病、麦蚜、红蜘蛛和吸浆虫。

 

  2综合防治策略

 

  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以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治理为核心,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压低越夏菌源、减轻秋苗发病。在其它地区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新疆和宁夏地区可针对当地情况确定防治时期。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预防苗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雪霉叶枯病和黄矮病,防治地下害虫。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在条锈菌菌源基地的陇南地区、海东地区和宁南地区的不同区域和海拔地区、推广种植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全生育期抗病品种。在土壤墒情许可的情况下,结合越夏期消灭自生麦苗,适当推迟播期5-7d左右,并铲除田间周围的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对于成株期抗病品种采用种子药剂包衣或拌种。在小麦玉米两熟且实施秸秆还田地区推广精细整地,清洁地表玉米秸秆,减少赤霉病初始菌源;在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区,拌种时需要与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结合施用。在关中西部和陕南地区,采用种植抗耐病品种,结合药剂拌种防治苗期条锈病、白粉病和地下害虫,关中东部地区推广成株期抗病品种或慢锈性品种;渭北旱塬地区采用药剂拌种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和蚜虫危害,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丙环唑(propiconazol)、咯菌腈(fludioxonil)、戊唑醇(tebuconazole)、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prid)、辛硫磷(phoxim)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3.2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菌源基地及冬繁区点片发病麦田,兼治苗期白粉病,预防小麦黄矮病。

 

  重点监控陇南麦区、海东麦区条锈病秋苗发病情况,在病害发生严重时,需进行打点保面。在条锈菌冬繁区的陕南地区,加强监测,对早发病田进行控制。在渭北旱塬地区、甘肃陇东地区、陇南地区、宁夏南部冬麦区注意防治苗期蚜虫,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

 

  3.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冬繁区早发麦田,可兼治白粉病;旱塬地区早发红蜘蛛等。

 

  春季在小麦条锈病冬繁区早发病田,采取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2m直径的区域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20米直径区域,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散蔓延。3月下旬-4月下旬,结合田间病情监测情况,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在渭北旱塬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注意小麦红蜘蛛的防治,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喷雾防治。

 

  5.4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雪霉叶枯病等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状况,结合穗期主要病虫害,实施“一喷三防”措施,根据主要病虫种类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

 

  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注意预防赤霉病的大发生。抓住小麦扬花初期主动施药预防;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早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烯肟菌酯(enostroburin)、戊唑醇(tebuconazole)、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carbendazim)等,用量及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袋推荐剂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防。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根据短期天气预报,若5-7天后仍有连阴雨或露雾,应进行每二次药防治。

 

  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吸浆虫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1025头成虫,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或在抽穗前的5天内当10块黄板上累计有4头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生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主峰期用药。对于穗蚜发生严重的地区,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时,益害比低于1:150头时,可选用啶虫脒(acetamiprid)、吡虫啉(imidacloprid)、抗蚜威(pirimicab)等药剂喷雾防治,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

 

  三、西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主要防治对象

 

  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麦蚜和红蜘蛛。

 

  2.综合防治策略

 

  西南麦区是小麦条锈病的冬季繁殖区和春季菌源基地。以小麦条锈病防治为核心,兼顾赤霉病、白粉病、麦蚜和红蜘蛛等病虫害,因地制宜,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构建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采取治理菌源区初始菌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用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播前阶段

 

  首先是要按照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做好作物种植计划、小麦品种布局规划和良种调运计划;二是要根据本区域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贮备足量的农药和器械,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效或选择性农药品种和剂型,经常检修和妥善保管药械;三是开展技术培训,掌握主要病虫害的诊断识别技术、监测与防控技术、药械使用的操作规程以及病虫发生为害规律、综合防治理论等基本知识。

 

  3.2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预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等。

 

  秋播阶段的重点是做好健身栽培、作物品种布局和种子处理工作。①推行秸秆还田、精耕细作,大力提倡小麦与蚕豆、豌豆等其他豆科作物按1:1比例间作套种,有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②选用抗病品种,在冬繁区尽量选用全生育期抗病品种;③药剂拌种,秋播时采用三唑酮(triadinefon)、戊唑醇(tebu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兼治条锈病和白粉病。

 

  3.3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冬繁区秋苗条锈病、白粉病。

 

  做好病虫越冬基数的普查和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工作。秋冬季系统监测条锈病发生发展动态,采取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2m直径的区域喷防治锈病化学药剂,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20米直径区域,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3.4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白粉病、麦蚜、红蜘蛛等

 

  春夏季加强赤霉病、白粉病、麦蚜和红蜘蛛等病虫害的普查、系统观察和预测预报工作,按照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办法,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害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预报,达到防治指标后及时开展统防统治。

 

  春季在小麦条锈病冬繁区早发病田,及时监测田间病情,发现单片病叶对其10m直径的麦类作物进行药剂防治,预防春季菌源的扩散和蔓延。3月下旬-4月下旬,结合田间病情监测情况,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50m直径区域;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

 

  3.5小麦孕穗期-灌浆阶段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

 

  当田间病虫害如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混合发生时,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则进行针对性防治。当条锈病病叶率达0.51%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

 

  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全面开展赤霉病的防控;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早至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烯肟菌酯(enostroburin)、戊唑醇(tebuconazole)、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carbendazim)等喷雾。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

 

  在小麦返青至孕穗期,红蜘蛛平均33 cm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喷雾防治。在小麦灌浆初期,一旦发现每茎带蚜5头或田间蚜株率20%时,套作小麦用吡虫啉(imidacloprid)、抗蚜威(pirimicab)或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喷雾。喷药5~7天后检查防治效果,如发现还有较多蚜虫,应再防治一次。旱地小麦灌浆阶段易遭遇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危害,以及脱肥、高温天气等不良影响,在4月上中旬进行“一喷多防”。

 

  四、华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主要防治对象

 

  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红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和叶枯病;北部麦区以麦蚜、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顾红蜘蛛、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

 

  2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华北麦区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重点病虫发生种类及状况,从麦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突出重点、分区治理,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协调运用物理、生物、生态、化学等其他各种措施,将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目的。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采取治理菌源区初始菌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地下害虫、蚜虫、黄矮病等。

 

  加强麦田整治培肥和种植结构调整。做到精耕细作、合理密植、科学灌溉、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适期播种等抗害防灾的栽培措施;调整品种布局和推广抗性品种,避免单一化种植。大力推行种子处理,采用复合型高效内吸性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在多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进行防治。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应提倡局部施药和施用颗粒剂,随耕翻入土中。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咯菌腈(fludioxnil)、戊唑醇(tebuconazole)、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辛硫磷(phoxim)等,土壤处理可选用辛硫磷(phoxim)、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毒死蜱(chlorpyrifos)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3.2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在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重点监测红蜘蛛、地下害虫和小麦纹枯病。北部麦区根据气温、土壤墒情,选择合适时机在冬前浇好防冻水,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的田块重点监测红蜘蛛、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叶锈病。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调查,当每33cm行长红蜘蛛大于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即用三氯杀螨醇(dicofol)、马拉硫磷(malathion)或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施药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地下害虫危害死苗率达到3%时,可选用辛硫磷(phoxim)、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毒死蜱(chlorpyrifos)等对蛴螬、金针虫、白眉野草螟等地下害虫进行防治。

 

  3.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白粉病、纹枯病、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重点监测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和红蜘蛛,当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左右,在中南部麦区田间小麦叶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氟环唑(epoxiconazole)等,进行叶面喷雾。在山西、河北中南部地区重点监测红蜘蛛,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喷雾防治。北部麦区田间监测到金针虫、蛴螬、瓦夜毛蛾、白眉野草螟危害时,应及时用辛硫磷(phoxim)、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毒死蜱(chlorpyrifos)等进行灌根或毒土防治。

 

  3.4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吸浆虫、蚜虫、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

 

  针对病虫害发生种类,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北部麦区重点抓好小麦吸浆虫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或选用辛硫磷(phoxim)、毒死蜱(chlorpyrifos)以及敌百虫(trichlorfon)拌细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并借助树枝、扫帚等及时弹落沾浮在麦叶上的毒土。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acetamiprid)、吡虫啉(imidacloprid)、抗蚜威(pirimicarb)等药剂喷雾防治。当田间叶锈病病叶率在1~2%之间,应及时挑治,控制病点。药剂选用三唑类杀菌剂。

 

  山西、河北南部麦区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当小麦条锈病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类药剂。小麦赤霉病采用主动预防,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前至抽穗期。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tebuconazole)、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carbendazim)、烯唑醇(dini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小麦锈病和蚜虫混合发生,建议三唑酮(triadinefon)、抗蚜威(pirimicarb)混配进行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三唑酮(triadinefon)、灭幼脲(chlorbenzuron)、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混配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多菌灵、三唑酮、抗蚜威混合施药。

 

  3.5小麦灌浆期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等。

 

  小麦灌浆期主要防治蚜虫、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实施“一喷三防”措施。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则进行针对性防治。当叶锈病病叶率达35%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当病虫发生程度较重,田间病虫数量仍高于防治指标时,应进行第二次防治。小麦灌浆期当麦蚜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立即喷雾防治,此时禁用氧化乐果等剧毒和高毒农药。

 

  五、东北春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主要防治对象

 

  以赤霉病、白粉病、黑穗病和麦蚜为主,兼顾叶锈病、秆锈病、根腐病、粘虫和红蜘蛛。

 

  2.综合防治策略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全面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因地制宜,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将麦田主要病虫害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的目的。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根腐病、白粉病、黑穗病等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白粉病、赤霉病和秆锈病的小麦品种。大力推行种子药剂处理。通过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有效控制苗期小麦根腐病、白粉病以及穗期的黑穗病等;可选用的杀菌剂有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咯菌腈(fludioxonil)、戊唑醇(tebuconazole)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播种,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

 

  3.2小麦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白粉病、红蜘蛛等

 

  重点监测白粉病发生,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药剂品种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等。另外,当平均33cm单行红蜘蛛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喷雾防治。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要做好麦田清沟理墒工作,确保麦田沟系畅通。

 

  3.3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叶锈病、秆锈病、粘虫等。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兼顾粘虫、秆锈病和叶锈病。东北春麦区是赤霉病常发区,应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防治赤霉病。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并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生态小环境。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多菌灵(carbendazim)、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氰烯菌酯等,要足量用药,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根据中短期天气预报,若有持续降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防治一次,确保药剂防治效果。防治赤霉病时可兼治白粉病、秆锈病、蚜虫等。当百株蚜虫量达800头以上,可选用吡虫啉(imidacloprid)、抗蚜威(pirimicab)、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兼治粘虫。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杀虫剂杀菌剂混用喷雾防治。

 

  六、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主要防治对象

 

  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全蚀病、孢囊线虫、土传花叶病毒病和红蜘蛛。

 

  2综合防治策略

 

  依据麦田生态调控和区域控制的原则,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为目标,以重大病虫害为对象,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农业栽培耕作措施、抗性品种与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可持续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采取治理菌源区初始菌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小麦播种前

 

  主要防治对象:地下害虫、孢囊线虫,预防根腐病、赤霉病等。

 

  在整地阶段,尽量将秸秆粉碎细度增加并且深翻、靶匀,增加地下害虫的死亡率,减少镰孢菌等根茎病原菌的侵染几率、防止大秸秆导致未来种子根悬空而加重根腐病、孢囊线虫的危害。做好播种田间规划,预留出大型植保机械的作业道。

 

  3.2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麦蚜等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在土传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地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措施。对苗期不抗病的品种实施种子药剂处理。要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慎重选择相适应农药产品。药剂可分别选用三唑类、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咯菌腈(fludioxonil)、新烟碱类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辛硫磷(phoxim)等。孢囊线虫可采用阿维菌素(abamectin)种子处理;全蚀病发生区,采取硅噻菌胺(silthiopham)或苯醚甲环唑(difenocnazole)进行种子处理。

 

  3.3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根腐病、孢囊线虫等

 

  做好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动态监控,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对早发病田进行控制。孢囊线虫、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出苗后尽快采取镇压措施。

 

  3.4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纹枯病、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重点开展流行性、爆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黄淮麦区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麦田,做到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等。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jingangmycin)、三唑类等杀菌剂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天喷药一次,连喷3次。红蜘蛛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虫螨克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10%时,可结合锄地用辛硫磷加细土(1:200)配成毒土,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3.5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红蜘蛛、条锈病

 

  根据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状况和防治指标,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要大力推行“一喷三防”技术。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pirimicarb)、新烟碱类、菊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抽穗初期每10块黄板或白板(120mm×100mm)有1头以上吸浆虫成虫,或在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每10网复次有10-25头成虫,或者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用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或毒死蜱(chlorpyrifos)进行喷雾防治,起到穗期保护的作用,并可兼治麦蚜、黏虫等害虫。红蜘蛛平均33cm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红蜘蛛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喷雾防治。

 

  当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1%时,可选用三唑类等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若病情重,持续时间长,间隔15d后可再施用1次。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d以上或10d内有5d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全面开展赤霉病的防控工作,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tebuconazole)、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carbendazim)、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等杀菌剂。施药后3-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同时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注意掌握化学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大力推广应用选择性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如灭幼脲(chlorbenzuron)、抗蚜威(pirimicarb)、菊酯类等;也可根据天敌发生消长规律,适当调整施药时期,尽量避免在天敌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用药。此外改进施药技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局部和隐蔽性施药法,也能适当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

 

  3.6灌浆期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条锈病等

 

  在每百穗蚜量超过800头、白粉病、叶锈病和叶枯病病叶率超过10%,可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喷雾防治。常采用菊酯类或新烟碱类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七、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主要防治对象

 

  以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条锈病、叶锈病、全蚀病、麦蚜、红蜘蛛。

 

  2.综合防治策略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全面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因地制宜,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将麦田主要病虫害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目的。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苗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全蚀病、地下害虫、蚜虫等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大力推行种子处理。通过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可分别选用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咯菌腈(fludioxonil)、戊唑醇(tebuconazole)、硅噻菌胺(silthiopham)等。在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发生比较严重麦区,可选用(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辛硫磷(phoxim)等杀虫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播种,控制田间密度。此外,基肥适当增施钾、磷肥,提高小麦的抗性。

 

  3.2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红蜘蛛、纹枯病、条锈病等。

 

  重点监控红蜘蛛和纹枯病,当平均33cm单行长红蜘蛛达200头时,即可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虫螨克等药剂进行防治。及时清沟理墒、化除田间杂草,以减轻纹枯病等发生。鄂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冬或冬繁麦区重点监控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情况,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2m直径的区域喷防治锈病化学药剂,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20米直径区域,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3.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红蜘蛛、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等。

 

  重点监测纹枯病、白粉病和红蜘蛛的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当田间病株率达10%时,应尽早用井岗霉素(jingangmycin)、丙环唑(propiconazol)等对准植株中下部均匀喷雾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3月下旬至4月下旬,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药剂品种可选用三唑类药剂。另外,当平均33cm单行红蜘蛛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虫螨克等药剂喷雾防治。

 

  3.4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兼顾条锈病和叶锈病霉病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赤霉病常发区,应加强栽培管理、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并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或相应的混配药剂等,要用足药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改用氰烯菌酯、戊唑醇(tebuconazole)等进行防治,以保证防治效果;如遇持续阴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确保控制流行危害。防治赤霉病时可兼治白粉病、锈病等。当百株蚜虫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acetamiprid)、吡虫啉(imidacloprid)、抗蚜威(pirimicab)等药剂喷雾防治。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混和施用。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