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激活“神经末梢”

2015-01-29 17:07:11 作者:张尚武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农技推广激活“神经末梢”

 作者
:张尚武 来源:湖南日报


 

农业靠科技,科技靠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从小试、中试、区试,到大面积推广,乡镇农技员值守在“神经末梢”,直接向农民传技、解惑。

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农技站在改革中被整合,人员被分流,站房被拍卖,导致科技入田的“神经末梢”不畅。

2011年起,我省启动新一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乡镇农技站为公共服务机构,稳定队伍,新建站房,理顺体制。

3年改革和建设,全省乡镇农技员队伍基本稳定,条件和装备水平明显改善,农技推广的“神经末梢”慢慢被激活。

农业专家刘年喜称,改革初见成效,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未解决。科技入田还需配套措施,改革“红利”充分释放还有待时日。


改革的“作为”

    

——乡镇农技站定人定编,新建站房,提升装备,强化技能培训

   

 3年之前,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有的乡镇农技员每月仅发200元生活补贴费,被迫流失;多数乡镇农技站成了“三无站”,即无办公场所、无设施设备、无试验示范基地。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首先要稳定队伍。此次改革,全省共设置乡镇农技站2266个,定编13570个,让农技员消除后顾之忧。绝大部分地区,改革后农技员的工资、津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统一打卡发放,待遇与其他事业编制人员相当。

   

改善条件,财政大力支持乡镇农技站建设。至今年5月,各级财政共投入5.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4亿多元,支持2107个乡镇农技站新建、改扩建站房,采购仪器设备,县里还根据财力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支持乡镇农技站的运转。

    

提升服务,省、市、县层层开展农技员服务技能培训。省级重点培训了2099个乡镇农技站站长,3年完成了全省基层农技人员的轮训工作,支持800名农技员继续教育,提升学历。

    

健全管理,大部分县(市区)实行以县为主、县乡双重管理的体制,明确乡镇农技站的人权、物权、财权“三权归县”,县农业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技推广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全省乡镇农技站开展“星级服务创建活动”,完善岗位责任、绩效考评等各项制度,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改革稳定了队伍,聚拢了人心。”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姚正昌称,农技推广体系接上“线”,补好“网”,等于为科技入田疏浚了“渠道”。

   

 激活的“末梢”

    

——农技员主动服务大户和合作社,进村办点“传、帮、带”

    

尽管今年病虫害严重,唐三林种植的40多亩葡萄还是喜获丰收。

    

唐三林是双牌县泷泊镇的葡萄专业种植户。葡萄上市之前,他精心挑选几串上好的葡萄,请镇农技站站长蒋世剑“试味”,借此表达谢意。

    

7月初,正值葡萄满枝,“黑刺粉虱”病害流行。“虫认得,病看不准。”唐三林急忙拨打镇农技站电话。

    

半小时内,站长蒋世剑就骑着摩托车赶到。这种病害导致果蒂腐烂,蒋世剑分析病因,指导施药,一天内跑了4趟,令唐三林满怀感激。

    

“政府为农技员解除后顾之忧,农技员就要为农业保驾护航。”蒋世剑说。

    

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祁阳,农技员成为粮食高产创建的中坚力量。

    

黎家坪镇3万多亩水田,全部种双季稻。全镇13名农技员,4名负责面上的植保、信息等服务,其余9名分别驻点大湾、新塘、铁角湾等村,创办了高产示范、双季稻机插、统防统治等3个千亩示范片,农技员与农户“结对子”,手把手传技,同种示范田。

    

“改革让广大农民得实惠。”株洲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周湘波坦言,过去农技员卖种子、化肥、农药,服务也跟着客户走。

    

过去靠经营图生存,农技员为庄稼“开方卖药”,主推价格高利润好的新型农药。例如,防治水稻纹枯病,用某种新型农药,每亩成本需15元;而打井岗霉素,一亩只需2元,往往“缺货”。

    

现在解除后顾之忧,每个农技员主动带10个以上的示范户,多数是大户和合作社,辐射带动面上生产。农技员的考核,也交给农民打分。

    

在株洲县仙井乡,凡种水稻、蔬菜、葡萄、白莲50亩以上的大户,都有专门的农技员负责指导,便民服务卡发到户。站长朱鸶鹭说:“上半年,农民都给农技员打了高分。”

    

缓释的“红利”

    

——农技推广缺乏吸引力,人才补充难,将长远影响“科技入田”

    

“从现实来看,社会对农技推广的需求强烈。”刘年喜分析,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大量外流,依靠科技推广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根本选择;而种田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他们对新技术充满渴求。

    

当前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一些老问题得以缓解,但与社会需求相比,显然不够。

   

 祁阳县大村甸镇地处丘陵区,山地种西瓜特别甜。近几年,全镇发展西瓜1万多亩,种植50亩以上的规模户已有120多个。许多农民渴盼西瓜种植新技术,而镇农技站站长周军棋坦承,在西瓜种植技术方面,站里不如大户懂得多。

    

省农技推广总站主办乡镇农技站长“强技班”,但短期培训,缺实际操作,多数站长年龄偏大,对知识“消化不良”。

    

茶陵县农业局局长谭爱亭介绍,现在种田主力是“60后、70后”,农民对新技术坚持“眼见为实”。

    

乡镇农技站办示范点,多数站缺经费,许多站一年事业费不足2万元,只能办一个点,辐射有限。去年,茶陵县农业局创办40亩集中育秧示范,由于财政补贴大打折扣,也亏了近100万元。

    

此次改革,乡镇农技站被赋予农产品安全监管职能,配备农残速测仪器,日常运转和维护经费却无着落。乡镇农技站趁赶集时抽样,但抽样要钱买,检测要费用。就算查出问题,集市也散了,只能不了了之。

    

从省农技推广总站调度的情况看,全省除衡阳市和常德市的少数县改革滞后外,农技员待遇普遍提高了。姚正昌说:“尽管待遇提高了,但基层缺乏良好的人才补充机制和激励机制,农技员岗位对大学生实在缺乏吸引力。”

    

“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表示,政府的重视、社会的需求,将推进改革迈向深入,农技推广事业必将大有可为。 

 
关键词:农技推广激活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