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之星,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之路

2014-04-06 13:49:06 作者: 唐爱平 孙振华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转制之星
 
与全球高手同台竞技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之路
 
本报记者 唐爱平 孙振华
 
 
敢与奥钢联、奥托昆普、JFE等国际知名钢铁企业,在冶金工程建设领域“掰手腕”; 
 
拥有冶金行业“烧结、球团、直接还原”三大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中国唯一拥有600平方米以上特大型铁矿石烧结机研发技术和建设能力的企业;  
 
累计设计和建设的烧结机工程数量和面积均位居世界第一……   
 
拥有这些骄人业绩的,就是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冶长天”)。 
 
从一家单纯的冶金设计院,到国内外冶金工程建设领域的王牌企业,中冶长天在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直接还原等冶金工程的咨询、设计、装备制造以及总承包领域,长袖善舞。   
 
 “吃螃蟹”,向冶金工程建设总承包商转型
 
用“大隐隐于市”来形容中冶长天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长沙市繁华的东塘商业圈东北角,有一幢简朴而厚重的苏式建筑,这就是中冶长天总部大楼。   
 
这家不为普通大众熟悉的企业,在业界却是声名远播。   
 
中冶长天前身为中冶集团长沙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简称“长沙冶金院”)。成立于1957年的长沙冶金院,多年来主要从事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直接还原等大型冶金工程的咨询、设计,为攀钢、宝钢、武钢等国内大型钢企的采矿、选矿、烧结、球团工程绘制出成千上万张图纸。随着一座座矿山、工厂拔地而起,长沙冶金院也收获了无数的成果和荣誉。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钢铁工业步入低谷,整个冶金行业基本建设也在不断萎缩,长沙冶金院也一步步走向困境。“到1999年已难以为继。全院1300多人,每年营业收入就3000来万元。很多人才都外流了。”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长沙冶金院意识到,尽管设计是整个冶金工程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但在整个项目建设中,设计投入只是极小一部分,设计单位扮演着极为次要的辅助角色。如果不能改变单纯提供图纸的身份,研发人员没有积极性,研究院无法突破生存的窘况。   
 
穷则思变。长沙冶金院在借鉴国外流行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基础上,在大型冶金工程建设中,创造性地推出以设计为龙头的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即从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到安装建设,一条龙服务,俗称“交钥匙工程”,业主只需当“甩手掌柜”,工程验收后运营即可。在此模式下,由总承包方承担项目所有风险和管理,可为业主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步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升温,钢铁工业也一改萎缩停滞之态,呈勃兴之势,全国各地钢铁建设项目紧锣密鼓上马。其中,鞍钢新建两台360平方米烧结机工程为最先启动的项目。   
 
拥有烧结技术优势的长沙冶金院,对此项目志在必得,而且首次在该项目采用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   
 
对于长沙冶金院的技术和能力,鞍钢没有疑虑,但要打破原有的自建模式实施工程总承包,鞍钢还是拍不了板。   
 
长沙冶金院为鞍钢详细分析总承包模式与原有自建模式的优劣。最终,鞍钢动心了,接受了总承包建设新理念。   
 
其实,长沙冶金院首次实施总承包模式,也是捏着一把汗。只有几千万家底的长沙冶金院,一举拿下这个投资达4.6亿元、且风险全担的总承包项目,的确是如履薄冰,不允许有任何闪失。   
 
好在他们最终给业主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鞍钢项目,让长沙冶金院荣获了中国首届工程建设总承包银钥匙奖,也开创了中国大型冶金工程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建设先河。   
 
企业通向高速成长之路的大门訇然洞开,长沙冶金院由此大踏步迈向产业化之路。不久,改制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公司。其首创的总承包建设模式,推动其从传统的设计院到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建设总承包商华丽转身。  
 
中冶长天凭借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核心设备以及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在中国冶金工程建设领域攻城拔寨,接连拿下了宝钢、武钢、攀钢、涟钢、新余钢、韶钢、南京钢、湘钢、鞍钢西区、邯钢等40余个大型烧结机总承包工程,牢牢占据了国内烧结、球团行业的龙头地位,企业经营规模成倍增长。
 
走出去,把生意做到钢铁强国家门口
 
在国内市场凯歌高奏时,中冶长天未雨绸缪,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   
 
国内钢铁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及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倒逼着中冶长天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冶长天要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现代科技型工程企业,也必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自我。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出色的执行能力,中冶长天跨海越洋,在国际冶金工程建设市场开疆拓土,迅速打响品牌。   
 
在南亚,中冶长天为ISPAT和TATA等印度知名钢铁公司设计的烧结机工程顺利建成并投产,在印度钢铁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良好的示范效应。2006年印度矿业主年度峰会邀请中冶长天做大会专题发言。   
 
在南美,中冶长天凭借良好的性价比,一举战胜奥钢联、JFE、奥托昆普等国际知名公司,连续中标巴西Gerdau(盖尔道)钢铁公司198平方米烧结工程和Arcelor-Mittal(阿赛洛·米塔尔)公司360平方米烧结工程,拉开了国际工程总承包序幕!   
 
2005年7月,日本和歌山制铁所向全球招标,增建一座185平方米烧结机。作为世界钢铁强国的日本,一直是技术输出国。中冶长天经过10多轮激烈竞争,最终在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中国的烧结技术及成套设备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 
 
2008年至2009年,中冶长天先后承接了乌克兰2台500平方米烧结机工程和越南2台500平方米烧结机工程总承包项目,将中国冶金设备出口国际市场推向了高潮!   
 
2012年至2013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蛰伏近3年的中冶长天,再一次在海外市场重拳出击拿下大单。经过长达几年的不懈跟踪和努力经营,2012年中冶长天与台塑集团签下了越南河静钢铁一期2台500平方米烧结EP项目,2013年又签下了伊朗中央铁矿石500万吨球团总承包项目,海外市场迎来了新的爆发。 
 
从“借船出海”走出国门,到独立开发海外市场,中冶长天经过近10年的努力,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出色的国际工程管理经验,已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和客户群。   
 
如今,中冶长天海外市场从原来的东南亚,拓展到现在的南美、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其技术和服务遍及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乌克兰、印尼、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已占到公司总业务量的50%左右。
 
可持续,探索技术创新新模式
 
除了在采矿、选矿、烧结、球团、工业炉窑、尾矿库治理、电气自动化等冶金工程建设领域长袖善舞外,中冶长天近年还将工程建设的触角延伸至烧结余热发电、烧结烟气脱硫、固体废弃物处理、除尘等环保工程领域。
 
目前中冶长天市场已遍及全球,年营业收入达30多亿元,员工仍保持在1000人左右的规模。中冶长天多方出击,硕果摇枝,得益于行之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与技术创新模式。   
 
——围绕市场,配置资源,打造适应市场需要的不同主体,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如适应电气自动化产业的需求,成立了湖南长天自控工程有限公司;为适应核心装备研制的需要,成立了湖南中冶长天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为适应环保工程的需求,成立了湖南中冶长天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价值链高端业务。如装备制造,中冶长天重工科技只做关键设备,成套设备制造则让配套企业协作。
 
——探索以“筑巢引凤”为基、以“联合开发”和“技术联盟”为翼的技术创新模式。“筑巢引凤”,即建设国内一流的技术研发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中冶长天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烧结球团工程技术中心、7个研究机构和5个实验室,拥有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余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00余人,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
 
 “筑巢引凤”是“引智”,“联合开发”则是“借智”。中冶长天联合中南大学,协同攻关湖南省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钢铁烧结生产节能与烟气脱硫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中南大学联合组建“烧结、球团及直接还原实验室”;与湘潭大学联合组建“冶金装备检测与材料性能分析实验室”等。   
 
怀着“为全球钢铁事业的节能与环保,为建设水净天蓝空气清新的人类家园而不断创新”的激情和梦想,中冶长天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丰富着自己的专利:   
 
工业窑炉低温催化脱硝技术、烧结系统能源控制及余能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钢铁烧结生产节能技术与装备研究与产业化、煤基高温直接还原铁工艺、高配比硫酸渣氧化球团生产技术、赤铁矿氧化球团生产技术、烧结矿冷却液密封技术及装备、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自适应烧结主抽变频控制技术……  
 
目前,中冶长天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400多项,专有技术和软件实施率为90%。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中冶长天在烧结、球团、直接还原工程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弄潮故事
 
十年磨一剑
 
——看中冶长天如何破解世界冶金技术难题
 
本报记者 唐爱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宝钢从日本引进了第一条技术比较先进的钢铁生产线。其中,就有后来在我国广泛使用的传统鼓风环冷机,它是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烧结、球团工艺的一种大型冷却设备。   
 
传统环冷机采用的是橡胶件密封方法。由于固有的结构缺陷,这种环冷机不但漏风率高达30%至40%,而且大量粉尘泄漏,污染环境。环冷机也成为了钢铁企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冶金工人最为头疼的地方之一。  
 
为攻克传统环冷机能耗高的技术难关,上世纪末中冶长天成立了以戴传德、高德亮为主的环冷机改进设计团队。   
 
能不能改变环冷机的密封方式?   
 
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无疑也具有很大的风险。以前的环冷机密封工艺尽管问题很多,但是技术成熟稳定可靠,已经被冶金行业广泛接受;如果创新不成功,代价就会很大。   
 
研发团队最初提出改用砂封,但在实验过程发现效果不太好,没有实施。但这并没有让他们丧失信心,工作之余继续苦苦寻求环冷机漏风率高的破解之道。   
 
在多年的技术研究和积累后,高德亮提出:水这种生活中最为常见和普通的物质,是否可以用来做密封?   
 
事实上,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环冷机用液体来密封想法的人,国内外的论文对此有过探讨,但仅仅是探讨而已。因为从设想到用液体来密封的具体实施,中间有很长的距离。   
 
“那段日子,走路睡觉都在琢磨。”设计负责人高德亮说,“碰到难题了,吃饭都吃不好,心里堵得慌,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走来走去”。
 
苦苦思索了好几个月,戴传德、高德亮为主的设计团队完成了新型液密封环冷机的一整套方案,并开始了中试实验。   
 
 虽然最终效果与预期存在不少差距,但中试实验的过程和漏风率明显降低的结果,却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新型液密封环冷技术是完全可行的。   
 
随后的10余年间,中冶长天研发团队对新型液密封环冷机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完成了新型液密封环冷机大型化的理论储备和技术积累,为新型液密封环冷机的大型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底,陕西龙钢决定在一台400平方米的环冷机改造中使用新型液密封环冷技术,为第一代液密封环冷机的问世带来了契机。   
 
在实施过程中,研发团队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图纸。设计团队呕心沥血,第一代液密封环冷机成功问世,漏风率仅为4.72%,比传统环冷机降低幅度约80%;装机容量减少了20%至25%,余热烟气温度提高了近20%,有利于增加余热发电量,节能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提升液密封环冷机的功能和效果,研发团队在总结第一代技术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又陆续开发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液密封环冷技术,每一代技术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密封效果更佳,漏风率大大降低了。
 
如今攀钢、包钢、南钢、安阳、龙钢、方大特钢、宝钢、营口钢铁厂、日照钢铁厂、武钢防城港等越来越多的钢铁厂,放弃传统环冷机而采用中冶长天的新型液密封环冷技术;液密封环冷机冷却面积也从原来的420平方米,做到了包钢的580平方米、宝钢的650平方米以及营口、日照钢铁的700平方米;液密封环冷机的运行也一台比一台完善可靠。目前,该项技术至今共申请专利118件,授权发明专利97件,授权PCT国际专利14件,PCT专利进入乌克兰、越南、巴西和印度。   
 
液密封环冷机提升了中冶长天冶金烧结工程技术和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仅在国内抢占了制高点,还闯进国际市场,在中冶长天海外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  
 
2011年,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冶长天液密封环冷机技术进行鉴定,鉴定组一致认为:“该技术属国内外首创,其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湖南节能评价技术研究中心对涟钢液密封环冷机进行了漏风率测定。测试的结果表明,比传统环冷机漏风率降低约80%;余热烟气温度提高了近20%,有利于增加余热发电量,节能效果显著。每吨烧结矿可节电1.5千瓦时,增加余热回收发电量1.2千瓦时,可每年节约标煤量1.4966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157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48吨。如果国内所有的烧结冷却均采用液密封环冷机,每年可节电10.5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省开支5.8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3.5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62万吨。
 
 
转型感言
 
产业化,路径选择很重要
 
唐爱平
 
中冶长天从一个单纯的科研院所,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转型为一个国内外冶金工程建设领域的王牌企业,关键是走出了一条适合科研院所产业化的发展新路。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首先要找准定位。应弄明白为什么要产业化?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什么?科技成果产业化应该说主要还是为进一步延伸价值链,在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和高附加值服务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增添研发活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找准了方向和定位,下一步就是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中冶长天产业化硕果累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了适应不同市场要求的市场主体,即通过专业化的方式来实施产业化。在产业化之初,因各方面条件不具备、资源力量有限,中冶长天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式,或采取产业化小组或以委托、租赁厂房的方式来实施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步伐较慢、难以形成规模。后来中冶长天改变原来的方式,以专业化的方式来运作产业化,比如,针对冶金烧结、球团及直接还原领域的核心、关键和重大装备的产业化,成立了湖南中冶长天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化基地和中试基地;针对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的产业化,成立了湖南中冶长天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有了这些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正规军”后,企业产业化规模一下就上来了,不仅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同时使产业化更贴近市场的需求。一些装备产品推向市场后,立马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和认可,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然,产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进入买方市场、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办企业,闯市场更要有“呛几口水”甚至九死一生的思想准备。像中冶长天从一家单纯的设计院,转型为蜚声中外的国际性工程建设承包公司,无疑会经历一些想象不到的困难,特别是一些重大和关键的技术装备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实验了多次都不见得能成功,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是不可能成功的;科研院所转制,应该创造一种允许失败的氛围和试错的机制。
 
科研成果产业化,目标是市场,但核心竞争力还是科研成果。科研院所闯市场,不但不能弱化科研,还要强化科研,只有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工程国际公司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