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背后

2013-12-20 17:41:44 作者:武孝军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衡阳市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背后

\
衡南县三塘镇大广村万亩示范片喜获丰收
 
摘要: 衡阳县西渡镇英南村农民李灿华今年种了16亩水稻,平均每亩早晚两季收获干谷达1000公斤。他说:“今年早稻发生‘僵苗’,多亏了专家指导,及时开沟露田,补施磷钾肥,终于稳住了产量。晚稻又及时栽插,躲过了国庆节期 ...
 
衡阳县西渡镇英南村农民李灿华今年种了16亩水稻,平均每亩早晚两季收获干谷达1000公斤。他说:“今年早稻发生‘僵苗’,多亏了专家指导,及时开沟露田,补施磷钾肥,终于稳住了产量。晚稻又及时栽插,躲过了国庆节期间的寒露风,获得了好收成。”
 
今年,我市尽管遭遇特大干旱,但是经过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粮食生产确保了稳定,实现“十连增”。来自市农业部门的消息,今年,全市粮食总产为399.9万吨。衡阳县等4个县(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先进)县。
 
早稻奠基础
 
今年,我市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在大灾面前稳定发展,早稻增产功不可没。全市各级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和科技服务力度,全力推进扩双增面,早稻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同步增长,早稻面积385.6万亩,比去年增加5.8万亩;单产450公斤,比上年增加12公斤;总产达到171.34万吨,比上年增1.8%。
 
市农业局粮油站站长阳春瑜介绍:“今年早稻面积增加幅度较大,主要是各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结果。”各地按“种多少、补多少,种一季、补一季,种双季、补全额”的补助政策,据实发放各项国家粮食补贴7.02亿元,比去年增加0.47亿元;各级财政拿出了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奖励资金35%以上的比例直接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市级财政安排了粮食生产奖励资金2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七个农业大县县级财政投入粮食生产专项资金11194万元,比上年增加2280万,增25.6%;农业部门争取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集中育秧、高产创新、湘米工程等粮食生产项目资金1.3亿元,比去年增加0.4亿元。
 
我市早稻增产的另一大功臣是科技。各级农业部门组建了140多个粮食生产服务队,以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为载体,全力推广优良品种、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水肥藕合、“机艺”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增产技术。早稻生产期间,市、县两级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举办现场培训或现场技术指导1775场(次),举办培训班550期,发放培训教材和技术明白纸40.45万份,接受群众技术咨询18万多人次,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全市共落实集中育秧主体5615个,育秧点5954个,完成早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148.5万亩,创办省部级万亩示范片24个。
 
晚稻减损失
 
就在人们为早稻喜获丰收欢欣鼓舞的时候,年中,我市发生了特大干旱,晚稻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全市各级奋起抗旱,晚稻生产尽管因干旱影响移栽10万亩,实际完成生产面积385.98万亩,但由于后期天气较好和各项生产管理措施的落实,单产的提升部分弥补了干旱的损失,总产达182.18万吨,比去年只减少4.8%。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将粮食生产纳入县市区重点工作考核,实行“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和“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10个粮食生产督查组,先后进行了四次督查,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对4个相对落后的县市限期整改,14个相对落后的乡镇提出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特大干旱来临时,在原来提出的粮食生产“以进村入户为主落实生产计划,以集中育秧为主扩双增面,以办点示范为主提高生产水平,以扶持大户为主破解发展难题,以行政推动为主落实生产责任”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果断补上“以抗旱补损为主保障粮食总产”,形成了粮食生产“六为主”的机制。市委书记李亿龙,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海兵等市级领导分头深入各县(市)区指导抗旱救灾,千方百计确保大灾之年不减产。市委、市政府紧急启动了二级抗旱应急响应,共派出239个县级抗旱小分队、5.64万名干部职工、160多万劳动力奋战抗旱救灾一线。
 
各县(市)区把抗旱保粮作为工作重心,发动群众抗灾自救。市、县两级投入抗旱资金2.15亿元,采取引水、打井、建泵站等抗旱措施,抗旱浇灌656万亩次。常宁市荫田镇衡市村党员汪继升取出了家里仅有的1.2万元存款,带领村民四天四夜奋战工地,修复了崩塌的渠道,确保了衡市、石洲两个村800亩农田灌溉需要。耒阳市洲陂乡组织对境内的山塘、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蓄水保流,对沟渠进行了清淤,提高了抗旱能力,全乡晚稻插秧达11000余亩,把旱灾受损降到了最低点。
 
旱粮填缺口
 
 “水稻损失旱粮补”历来是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举措。面对今年特大干旱,我市在确保晚稻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旱粮作物。全市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等旱粮作物总面积达到90.51万亩,同比增15.6%,总产达到21.6万吨,增长14.3%。
 
入秋以后,台风“尤特”、“潭美”携雨,为衡阳带来了一丝清凉,各县(市)区立即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秋冬改种补损工作。衡南县改种旱粮作物7万亩,其中秋玉米3万亩、秋大豆2万亩、秋红薯、马铃薯2万亩。在实际推进中,该县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确定了粮食生产“八线九片”和“二十一个测产点”为全县改种补损重点区域,县农业局牵头办好泉湖—鸡笼、冠市、泉溪、向阳—廖田4个1000亩县级改种示范片,每个乡镇创办一个100亩以上的改种示范样板点。祁东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进富田农民合作社刘铁桥在鸟江镇皮塘、中心两村,风石堰曾家村,利用因旱无法插下晚稻的稻田,创办补种秋马铃薯示范点,面积500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