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水稻病虫发生防治总结
2012-12-24 14:59:50 作者:李颖丽 李勇峰 唐春生 来源:衡阳市植保植检站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2012年水稻病虫发生防治总结
衡阳市植保植检站
今年我市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其中纹枯病、稻飞虱大发生,二化螟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细条病偏轻发生。大螟、稻蓟马、赤斑黑沫蝉、胡麻叶斑病等在局部地方有不同程度发生。据统计,全市水稻播种面积805.22万亩,病虫害发生4233.45万亩次,防治5414.52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919187.79吨,实际损失稻谷99858.04吨,成灾24233.2亩。其中病害发生899.28万亩次,占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的21.24%,虫害发生3334.17万亩次,占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的78.76%。病害实际损失稻谷43032.13吨,占病虫总损失的43.09%,虫害实际损失稻谷56825.91吨,占病虫总损失的56.91%。
一、主要病虫发生防治实况
1、稻飞虱大发生。祁东4月22日灯下始见白背飞虱成虫。早稻大田在5月11-18日出现第一次长翅成虫迁入峰,平均百丛长翅34.2只。5月29日—6月6日出现第二次长翅迁入峰,平均百丛长翅52只。5月9日始见短翅成虫,6月18—25日出现短翅成虫高峰,百丛短翅成虫29只。第一次若虫高峰出现在5月28日—6月11日,百丛虫量893.6只。第二次若虫高峰出现在6月19—28日,百丛虫量599.8只。全市安排在5月29日—6月2日、6月14—19日、6月28日—7月3日对稻飞虱进行了全面防治,吡虫啉、吡蚜酮、扑虱灵药剂等对稻飞虱的增殖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成灾面积小。中稻7月12-28日出现全年第三次若虫高峰,全市于7月18-22日、8月8-12日对中稻的飞虱进行了全面防治,有力控制了飞虱的为害。晚稻飞虱随早稻稻草直接进入本田,第一次短翅成虫高峰为8月19-26日,加平百丛短翅成虫27.2只;第二次短翅成虫高峰为9月10-24日,加平百丛短翅成虫46.8只。晚稻飞虱出现了三次若虫高峰,第一次若虫高峰为8月18-27日,加平百丛虫量455.6只,全市于8月12-16日、8月24-28日进行了防治;第二次若虫高峰为9月10-18日,加平百丛虫量527.6只,全市于9月14-19日进行了普治。晚稻飞虱在9月底至10月初出现了第三次若虫高峰,加平百丛虫量297.5只,我市各地在10月初对晚稻进行了防治。全市稻飞虱共发生1112.61万亩次,防治1306.97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305233.44吨,实际损失27183.1吨,成灾9620.5亩。稻飞虱所造成的损失占病虫总损失的27.22%,居第2位。
2、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第一代轻发生,我市在防治一代二化螟时进行了兼治。第二代中等发生。5月19-26日出现迁入高峰,亩蛾76.3只,百株卵3.3粒,亩幼虫5423条,全市安排在5月29-6月2日进行了全面普治。6月8-14日出现第二次迁入高峰,亩蛾599.5只,百株卵3.7粒,亩幼虫8698条。全市安排在6月14—19日进行了全面普治。6月18-25日出现外迁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蛾高峰,亩蛾328.5只。全市安排在6月28日-7月3日对卷叶螟进行了全面防治。7月上旬各地调查,亩平残虫3010条,卷叶率2.8%。第三代大发生,在7月12-30日出现发蛾高峰,我市安排在7月18-22日、8月8-12日对中稻、一季稻和早插晚稻进行了全面防治。第四代大发生,在8月12-15日、8月21-23日多次出现发蛾高峰,我市安排在8月12-16日、8月24-28日对晚稻、一季稻进行了全面普治。第五代中等发生,在9月4-10日出现外迁虫源与本地虫源的混合发蛾高峰,我市安排在9月14-19日进行了大面积防治,防治后亩平残虫640条,卷叶率1.5%。全市卷叶螟共发生1016.63万亩次,防治1095.3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70237.68吨,实际损失11315.89吨,成灾6700亩。卷叶螟所造成的损失占病虫总损失的11.33%,居第4位。
3、二化螟偏重发生。第一代二化螟羽化高峰为4月25日—5月3日,与去年相近,秧田亩蛾219只,亩卵247块。一、二龄幼虫高峰出现在5月13—19日,亩平幼虫10511条。我市安排在秧苗移栽前7天对秧田进行了防治,5月13—19日全面施药防治早稻田二化螟。6月中旬各县(市)植保站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效进行了定案调查,防治田螟害株率1.34%,亩平残虫456条。二代二化螟羽化高峰为6月25—29日,卵孵高峰为7月1-4日。全市安排在6月28日-7月3日对早稻和中稻进行了全面普治。7月中旬对早稻二代二化螟残留虫量进行了调查,亩平残虫688条,螟害株率0.68%。三代二化螟羽化高峰为8月3-10日,我市安排在8月10-16日、8月24-28日对一季稻、晚稻二化螟进行了全面防治, 9月上旬对三代二化螟进行定案调查,亩平残虫770条,螟害株率0.76%。四化二化螟羽化高峰为9月11-14日,我市安排在9月14-19日对四代二化螟进行了普治。10月下旬,各县(市)植保站定案调查四代二化螟,平均螟害株率1.97%,亩平残虫3845条。全市二化螟共发生949.15万亩次,防治1213.86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74901.56吨,实际损失15983.01吨,成灾2250亩。二化螟所造成的损失占病虫总损失的16.01%,居第3位。
4、纹枯病大发生。前期流行慢,后期扩展快,危害重。5月18日在大田始见,比去年迟11天。6月2日-7月5日为流行期,流行高峰出现在6月12日—7月2日。在流行高峰期,由于天气温湿适宜,纹枯病扩展速度快,病蔸率日增1.16%,病株率日增0.35%,病指日增0.15。全市安排在5月29日-6月2日、6月14-19日和6月28日-7月3日对纹枯病进行了全面防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7月中旬各县(市)植保站对早稻纹枯病进行调查,平均病蔸率40.75%,病株率18.24%,病指7.32。中稻纹枯病流行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全市根据中稻的苗情安排在7月18-22日、8月8-12日、8月24-28日进行了全面普治。晚稻纹枯病7月10日始见,比去年早13天。8月中旬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出现在8月18日-9月30日,我市安排在8月12-16日、8月24-28日、9月14-19、9月30日-10月3日对该病进行了全面普治。定案调查晚稻纹枯病,平均病蔸率43.28%,病株率22.35%,病指9.31。全市纹枯病共发生678.06万亩次,防治843.64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61905.8吨,实际损失33183.54吨,成灾2140亩。纹枯病所造成的损失占病虫总损失的33.23%,居第1位。
5、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偏轻发生。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市早、中、晚稻上都有发生,中、晚稻重于早稻。发病品种主要有丰源优299、中优117、威优463、陆两优998、陆优1号、株两优30、红莲6号、粤优938、特优559、国稻6号、Ⅱ优6号、Ⅱ优416、Ⅱ优441、D优527、D优158、C两优87、C两优396、T优106、T优535、T优167、T优272、天龙1号、富优21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传毒媒介为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目前无特效药剂进行治疗,防控措施主要是“治虱防矮”,即通过防治稻飞虱达到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全市黑条矮缩病共发生30.89万亩次,防治303.2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34190.52吨,实际损失2172.09吨,成灾210.5亩。黑条矮缩病所造成的损失占病虫总损失的2.17%,居第6位。
6、稻瘟病中等发生。发病品种主要有株Ⅱ优1128、Ⅱ优6326、T优167、T优118、T优272、Y两优9918、浙辐315、威优974、威优402、汕优402、汕优998、汕优644、汕优46、丰源优272、丰优100、湘晚籼17号、天龙1号等。叶稻瘟4月28日始见, 5月中旬进入流行期,流行高峰出现在6月3日—20日。高峰期病蔸率32.5%,病株率18.3%,病叶率14.1%。穗颈瘟6月12日始见,比去年早8天,流行高峰为6月23日—7月7日。衡南6月24日调查穗颈瘟发生严重的早稻,病蔸率96%,病株率62.5%,病穗率23.8%,高丘分别为100%、64%、31.3%。晚稻叶瘟7月18日始见,流行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耒阳8月24日调查发病严重的丘块,平均病蔸率63.4%,病株率42.6%,病叶率21.1%。穗颈瘟9月20日始见,流行高峰为9月24日-10月6日。祁东10月6日调查晚稻,平均病蔸率19.4%、病株率5.3%、病穗率0.05%。全市稻瘟病共发生62.02万亩次,防治110.09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5178.98吨,实际损失4220.49吨,成灾792.2亩。稻瘟病所造成的损失占病虫总损失的4.23%,居第5位。
7、稻曲病中等发生。早稻零星发生,中、晚稻中等发生。发病品种主要有红莲6号、T优118、T优272、两优系列、粤优系列、富优系列等。衡南10月4日调查晚稻,平均病蔸率55.71%,病株率10.16%,病指4.52,高丘分别为95%、16.67%、10.95。我市对中、晚稻稻曲病的防治,都统一安排在水稻破口前5-7天施第一次药,在施第一次药后7-10天施第二次药。全市稻曲病共发生85.76万亩次,防治150.9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20706.71吨,实际损失1526.74吨,成灾2450亩。稻曲病所造成的损失占病虫总损失的1.53%,居第7位。
8、细条病偏轻发生。早稻零星发生,中、晚稻偏轻发生,局部丘块发生较重。衡南9月23日调查发生严重的晚稻,病蔸率达98%,病株率53.9%,病指8.7。全市细条病共发生8.805万亩次,防治11.815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709.24吨,实际损失86.37吨。
9、其它病虫在局部地方有不同程度发生。大螟、稻蓟马、赤斑黑沫蝉、胡麻叶斑病等病虫共发生289.525万亩次,防治378.745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35023.9吨,实际损失4186.82吨。
二、原因分析
1、病虫基数。纹枯病冬后亩平残留菌核11.7万粒,具备了大发生的菌核基数。早稻纹枯病发生面积大,发生严重,为晚稻纹枯病大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核量。全市冬后调查稻瘟病,谷粒带菌率为2.18%,稻草带菌率为0.51%,由于种子、稻草带菌,为稻瘟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有效的菌源。二化螟越冬代基数大,冬后加平亩活虫2930.4条。卷叶螟二代残虫量3010条/亩,为中、晚稻偏重发生奠定了基础。
2、气象因素。去冬今春,低温时间不长,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3-4月气温正常略偏低,降水正常,对二化螟死亡率影响很小,只是影响其发育进育,由于越冬基数大,有效虫口基数仍然大。6月气温正常,月内出现了强降雨天气,有利于卷叶螟、稻飞虱的迁入和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7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多,8月气温正常略偏低,降水正常略偏少,对二化螟、稻飞虱的发生有利。9月气温正常略偏低,降水显著偏多,对稻曲病、纹枯病等病害的流行有利。
3、栽培因素。(1)杂交稻播种面积大,今年全市杂交稻播种面积738.6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1%,有利于病虫特别是二化螟的发生为害。优质稻播种面积413.9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1%,新推广的优质稻品种抗性不一,抗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的能力差。(2)软盘抛秧技术大面积推广,全市软盘抛秧120万亩,软盘抛秧栽插早,返青快,营养条件好,有利于诱集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集中为害,此外田间植株密度大,十分有利于纹枯病、稻飞虱的发生为害。(3)中稻、一季稻仍有一定种植面积,形成桥梁田,晚稻免耕田面积增加,有利于二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的发生为害。早稻收割后,稻飞虱、卷叶螟陆续迁入中稻、一季稻田,导致虫量成倍增长。(4)施肥习惯重氮轻钾,有机肥严重不足,易导致水稻前期禾苗早生快发和后期贪青晚熟,为各种病虫尤其是纹枯病和卷叶螟的侵入为害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
4、人为因素。(1)农民用药不对口,不及时,造成防效欠佳。(2)很多农户防治病虫害时,用水量不足或粗点喷雾,降低了防效。(3)部分农户盲目滥用农药,杀伤了天敌,增强了病虫抗药性,从而引起害虫再猖獗。(4)农药经营渠道乱,有部分劣质农药混入市场及经销商误导农民购药,影响了防治效果。
2012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