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钓鱼岛争端将走向何方
2012-09-21 17:16:50 作者:冉维等 来源:参考消息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日钓鱼岛争端将走向何方
2012年09月19日 11:30:34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于1945年出版的《中韩日形势图》,图中明确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为中国领土。(摄影 杨乐)
《参考消息》驻华盛顿记者冉维、纽约记者张川石、新加坡记者 陈济朋、胡隽欣、莫斯科记者刘恺、柏林记者刘向报道
日本“购岛”包藏祸心
美国凯托学会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
“购岛”增加了日本政府在争端中的直接参与。这不再是日本公民要求对岛屿拥有所有权的问题了,现在日本政府将成为所有者。这个动作表明,东京的政治家已经决定以更大力度坚持自己的领土主张。
这一动作让中日之间已经令人担忧的紧张局势大幅升级。中日这两个东亚主要强国双边关系紧张的加剧让这一地区变得更加动荡和更不安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吕晓波:
日本近来和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频现岛屿主权争端,我想这跟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衰退有关。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才将冲绳交还给日本,在交回日本的同时,形象地说,又把钓鱼岛列屿“打包”给了日本。在那之前钓鱼岛是由美国托管,美国是在实际占领中,所以那个时候的主权问题不那么凸显。但是当然中国大陆也好、台湾也好,都没有接受所谓的主权交给日本这么一个事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应该说正处于政治、经济,特别是经济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国当时的重心没有在海洋主权或岛屿主权这些问题上。
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就一直走下坡路,至少从高增长到了低增长然后又面临若干个经济危机,也就是说衰退。我觉得日本整个国家在20年的经济衰退之后就有一种挫败感,而且很重。这种情况下,从日本国内民意来看,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日本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青年一代民意是往右偏,往保守偏,左翼影响越来越小;日本的民主没有以前活跃了,社会民意越来越趋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媒体的作用又使民意在政策中间的作用无限扩大了。
日本的国力相对在下降,同时中国在崛起,特别是又取代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崛起大国,民间对中国国力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大,这种自信带来一种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我想中国民间的民意趋于对日本要强硬。
这就造成东北亚四国有个微妙的变化,尤其是战略平衡的变化,所以这是我觉得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国际法博士曾蕙逸:
双方都没有进行武力冲突的真正意愿,而是由于国内政治和民意压力的需要。中国没有那么明显,但日本非常明显就是因为国内政治,从4月开始石原慎太郎就一直在那里叫。当然,我觉得中国这次不是事端的挑起者,它是必须要去应对。
日本现在国内政治非常软弱,被右翼逼迫,但是我觉得野田政权也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样一个情势。他一方面表面上显示出,“我比较软弱”,“我没有办法了”,但是不要忘记他背后得到的利益是非常实质的。
从日本的一连串动作看起来,从美国把琉球交回去,虽然没有明讲钓鱼岛,它实际上从那时就不停地实施所谓的“有效管理”。这个如果争论到国际法庭,对中国来讲很危险。开始是行政管理,然后有效实质管理,接下来“国有化”,这会对日本的主张形成强大的支持力。这个背后的动机是非常可怕的。对于野田政府的说辞“给我中央政府总比给东京都石原慎太郎好”,我觉得这个是包着糖衣的毒药。
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维克多·帕夫里亚坚科:
正如中国政府强调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明确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归还其用武力夺取的领土。这些文件得到国际社会承认,日本也必须遵守《波茨坦公告》中的内容,不能凭借自我意愿对其随意解读。
因此,从法理上说,日本没有任何理由对中国、俄罗斯以及韩国提出领土要求。而从历史事实上考证,经学者研究证实,中国从明朝开始就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列入中国版图,而那时日本方面对这些岛屿根本没有任何认知。因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无疑更令人信服。两国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解决,主要是跟战后美国所谓委托管理的历史纠葛有关。
在欧洲,二战后的领土争端通过1975年在赫尔辛基召开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得到解决。而在亚太地区,日本一直试图对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发起挑战,频频对他国提出领土要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也试图使双边争议扩大化,想通过诉诸国际法庭来扩大其影响。很明显,日本在领土争端方面实行“双重政策”。例如,一方面,日本在与韩国的岛屿之争上要求韩国承认这是“争议岛屿”,双方应通过磋商解决争议;而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却一味强硬宣称自己拥有主权,相关岛屿不容争议等等。很显然,面对众多岛屿之争中,日本外交已经一团乱麻,往往相互矛盾,不知如何自处。最终,日本在岛屿争端中将陷入泥沼,想要摆脱这一困境绝非易事。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
钓鱼岛问题由来已久,是中日之间没有解决的一个领土争端。这个也跟美国在二战以后在东亚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变化有关。最早根据《开罗宣言》,日本应该把琉球群岛包括钓鱼岛都归还中国。但是后来因为新中国的成立,蒋介石败退台湾,美国改变了在整个东亚的战略,包括钓鱼岛在内,琉球群岛先是交由美国托管,托管之后又一并交给了日本。
这个问题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非常复杂,因为二战以后整个的安排,在冷战发生以后出现了修改。在《开罗宣言》时,应该是美英中苏四个国家都同意把日本曾经占领中国的土地,包括琉球群岛,也就是现在的冲绳,全部归还给中国。如果执行《开罗宣言》的话,钓鱼岛就无可争辩地归中国。但是问题就在于,二战以后很快冷战爆发,美国和日本重新签订了另一个条约(指《旧金山和约》——本报注),这个条约新中国不承认。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国际法博士曾蕙逸:
虽然有二战后的一些协定,但国际法有它的模糊地带。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当时这些岛屿先归中华民国,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合法代表权,就归给中国。但是不管北京还是台北,都不是签约的一方。问题就来了,国际条约的效力仅及于签约的双方。理论上来讲,条约的效力不及北京或台北。可是问题是从1952年《旧金山和约》一直到现在,国际上对条约造成的既成事实没有反对的。钓鱼岛问题除外。因为琉球交回去的时候也没有说给谁,琉球没有明确界定给日本,但到现在没有人反对,现在造成既成事实。这个就是国际法的模糊地带所在。因为国际法变成法律效力有两个很重要的要件,一个是我在执行的当时我认为它就是一个法律;一个就是这个事实已经存在很久。等于“积非成是”。问题是它已经执行了将近半个世纪,就造成了既成事实。这40年的事实对中国是不利的,日本在一步一步巩固它的主权。这个是国际法和国内法不一样的地方,国际法因为法律效力没有那么强,所以它有太多的争议空间存在。
我的解读是,这是对二战之后中日之间达成默契的一种挑战。二战之后东亚的世界秩序是美国制定的,日本的做法大致符合美国设定的游戏规则。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与日本之间都有一个默契,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不惹事,你也不要惹事,大家都不要把问题闹得太大。我们先放在一边,冷处理。日本破坏了这个默契。
争端最终如何解决?
德国波恩大学国际法专家斯特凡·塔尔蒙教授:
中国和日本应该本着睦邻合作的精神和平解决争端,冲突的解决存在多种可能性:
1.通过国际法庭就主权问题作出决定(例如国际法院或者一个由中日双方指定委任的仲裁法庭)。但这一解决方式的前提是,两国已经宣布愿意通过法庭决定主权问题。在国际法中,依法院判决解决争端的前提是双方的同意。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几乎不大可能。
2.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岛屿主权争端(通过外部调解方的介入或者只在中日双方之间)。在目前情况下,我感觉这一方式似乎只有一点点(或者很少)成功的把握,因为中日双方都坚持各自的法律观点和立场,而主权冲突通常是零和游戏:主权原则上一贯只能有一个国家拥有。
3.还有一种可能性,中日双方在谈判中达成一致,搁置主权问题,考虑共同开发利用岛屿及其自然资源(捕鱼、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但在我看来要达成共识很困难,因为每一方都想单独利用资源。
还有一种可能值得思考,即钓鱼岛究竟是不是岛屿,或者它可能只是一片岛礁。如果是后者,钓鱼岛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意义就要小一些,因为岛礁没有专属经济区等。钓鱼岛则在经济政治和战略上的价值要小很多,由此可能缓和争端。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
现在钓鱼岛是日方“实际占领”,在它“实际控制”之中,所以这个问题要想解决,尤其是按照中方所有的领土要求来解决的话,在现实当中应该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再加上国内政治的原因,短期内不可能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也不至于爆发严重的军事冲突。
未来仲裁解决的可能性对于钓鱼岛我认为几乎为零。中国方面反对任何国际仲裁,这是中方一贯的观点,中国在一些方面,包括海事法庭,是有所保留的。中国在加入国际海洋法公约的时候就做了有关方面的一些保留。所以中国不愿意把这个问题交给第三方进行裁决。另一方面,从日本角度来讲,他们认为钓鱼岛问题没有争端,已经是他们的领土了。他们认为中方的要求是无理的。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领土争端。日本更不会把钓鱼岛问题交给国际第三方去仲裁。所以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为零。
现在问题非常复杂,除非有单方面的让步,但是双方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会拖下去。邓小平当年的提法也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他们这一代领导人没法解决。
我认为这个问题会一直拖下去。直到东亚可能会出现一个共同的安全共识,但这个可能会非常遥远,大家的主权概念都淡化了之后,这个自然能够解决。主权是个历史的概念。我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主权的概念总有一天会淡漠,这些问题自然能够解决。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国际法博士曾蕙逸:
现在问题也不是那么糟糕,只是应该说现在要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了。但是中国派海监船到钓鱼岛12海里海域,我觉得这个是应该做的,也是个对的方向。不要相信野田给的理由,中国要继续宣誓主权,继续让这个纷争台面化,不要让它“沉”下去。大家都认为说:日本已经买了岛,中国有争议,但是实际控制在日本。不要造成这种既定的稳定印象,要继续去“抢”。这个是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做法。
美国凯托学会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
解决争端的最好方式可能是通过国际调解,或者通过真正的中立方进行仲裁。但是,中国和日本可能都不会接受这种解决方式。钓鱼岛的战略位置,岛屿周边水域潜在的油气资源,两国在争端中国家自豪感作用的上升,这些因素合在一起都让两国政府不会冒险采用一个可能对自己领土主张不利的决定。
中国政府决定向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虽然只是有限的一步,但是中国外交部的动作暗示,中国希望在外交和国际法领域解决这些争端。这种方式肯定比紧张加剧和对峙更可取。(参考消息网)